《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ID:1017770

大小:34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3-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设计3 晋灵公不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积累常用的文言知识。2.品味《左传》高超的叙事艺术。3.辩证认识“春秋笔法”这一中国历史撰述原则。过程和方法目标:1.以经典阅读为中心,对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钻研讨论。2.学生自主研读,在教师引导下,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客观评价“春秋笔法”这一历史记述原则,积极联系实际,掌握研读史书的方法,同时思考经典本身的现代意义。2.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同时能从中汲取中华民族精神,获得历史智慧。【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依据课文注释阅读史书的能力,尤其基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对《左传》高超叙事艺术有一定了解,但是对本单元重点“春秋笔法”这一中国史家撰述原则和表现方式未必理解。【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理解“春秋笔法”的内涵。学习难点:客观评价“春秋笔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传统,同时能从中体悟中华民族精神,并获得历史智慧。【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大致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是一段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历史。晋文公重耳文治武功卓著,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创造了晋国霸业。那么,几十年之后,到了晋文公之孙——晋灵公,他还会延续或创造如此的霸业么。不急,学了本课,自有分晓(二)文学常识简介1.介绍《春秋》与《左传》《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2.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3.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4.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三)预习检测,自主展示(1)读准字音胹()蹯()寘()畚()溜()衮()阙()鉏麑()饮()嗾()獒()(2)解释词义1.晋灵公不君2.厚敛以雕墙3.而观其辟丸也4.问其故,而患之5.三进及溜6.衮职有阙7.宣子骤谏8.使鉏麑贼之9.寝门辟矣10.坐而假寐11.晋侯饮赵盾酒12.公嗾夫獒焉13.斗且出14.提弥明死之(3)翻译句子(关键字词、特殊句式、补充主语)1.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2.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4.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4)补充文言文翻译要领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单音节字变双音节词;2.关注重要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并补充成分;3.遇到不会的,把句子放到文中,观察上下语境,找有效信息,加以推测;4.做到句子完整,通顺。(四)课后作业预习课本内容;并思考我们如何看待“春秋笔法”这种中国历史记叙方法?第二课时1.教学导入:大家请看大屏幕:《春秋》宣公二年——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请同学们进行解释。(乙丑,为古代天干记日,具体指鲁宣公二年,九月二十六日。夷皋也就是晋灵公,为其名。)《春秋》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仅此而已。但我们看完后会产生一系列疑问:晋灵公、赵盾何许人?赵盾为何弑其君?而《春秋》都再未赘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左传》中《晋灵公不君》,解开《春秋经》中的谜团。2.梳理文章 题目为“晋灵公不君”,那么文中晋灵公“不君”体现在哪些方面?正面描写:1)、“厚敛以雕墙”——表现他的贪婪骄奢。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荒唐变态。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表现晋灵公之凶狠残暴。侧面描写:1)、士季进谏,晋灵公假装看不见躲起来,等到无可躲时,又抢先主动认错,以堵他人之口——狡猾。2)、“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公嗾夫獒焉”。——不听大臣劝谏,反而想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鉏麑受命刺杀,最终舍生取义触槐而死——昏庸无道。3)、提弥明机智解救,最终奋勇搏杀——蔑视礼法。4)、灵辄在赵盾危难关头倒戟相救——不得人心,千夫所指之独夫。3.晋灵公既然不君,那赵盾是否为不臣之人?为什么?通览文章可以总结赵盾以下事迹:1)鉏麑行刺时,赵盾盛服将朝——居心恭敬2)宣子骤谏——忠于职守3)灵辄倒戟相救——通过侧面印证赵盾的确忠厚为人、体恤下情4)董狐直书,赵盾虽然“为法受戒”,尊重史官的记载——尊于礼法总结:赵盾能够敬职、敬上、敬下、敬礼可见赵盾绝不仅不是不臣,更是良臣。3.既然如此,而事实上晋灵公不行君道,同时又是赵穿弑君,那为何史官董狐要让赵盾背负弑君之名?(——通过认真研读课文最后一段,从中找出相关答案)董狐认为赵盾身为经过正卿,掌管晋国军政大权,同时为赵氏宗族长,身上有双重责任,在未逃出国境前作为臣子应该履行身上护佑的责任,听说晋灵公被弑杀就往回返,同时还不讨伐赵穿。赵盾未尽其职责,所以赵盾为不臣之臣,故需背负弑君之名。三、激趣设疑、洞悉主旨.1.经过孔子编订的《春秋》保留了史官董狐的记载“赵盾弑其君”,这也说明孔子赞成董狐的观点,同时孔子对赵盾又有评价“古之良大夫”。孔子对赵盾的认识是否存在矛盾?明确:赵盾能够忠于职守,做到恭敬仁厚,所以称之为“良大夫”但即使这样,赵盾未能按照礼法履行其应有的职责,亡不越境,反不讨贼,所以在进行历史书写时,仍旧要将赵盾未尽臣子之道写入历史,即“书法不隐”。可见孔子评判历史的标准就是“礼”。《礼记》有言:“礼者,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又曰:礼之所兴,众之所治,礼之所废,众之所乱。”礼乃立国之大端也。只有长幼尊卑各安其位、各尽其职,社会才能上下有序。所以纵使是赵穿弑君,但最终为了维护礼法,仍旧要记载为:《春秋》宣公二年——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可见《春秋》中将这种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历史记叙方法称为“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正所谓“微言大义”。2.补充材料,迁移拓展在《春秋》中类似“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样“非礼”的记载在《春秋》还有很多,如:《春秋》昭公十九年——夏五月戊辰,许世子止弑其君买。(许国国君买生病了,他的儿子徐世子,名止,给父亲侍奉汤药,徐世子自己没尝药,就让父亲喝了,最后父亲喝了药就死了。)依照宗法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 ,徐世子违悖“礼”,应该承担弑君之罪名。3.总结归纳,提炼观点《左传》发微探幽,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总结成公十四年:“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左传》小结:春秋笔法中通过“微言”寓含“大义”,寄托褒贬,最终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此谓之“经法”;春秋笔法中秉笔直书的原则以及书法不隐的实录精神,实则为“史法”;春秋笔法中含蓄而婉曲的书写风格,谓之“文法”。春秋笔法即兼具“经”、“史”、“文”三法特征,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书写和记载。四、发散讨论、拓展探究.提问:如今我们如何看待“春秋笔法”这种中国历史记叙方法?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回答。支持方:孔子在编订《春秋》时是有着强烈的道德评判的,而这与孔子所处时代有关。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之时,周室衰微而礼乐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以私人的身份修订《春秋》,其间寄托了他的善恶褒贬,构建了他的王道理想。“《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所以“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拓展: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提出优秀的历史学家应该具备“史德、史识、史才”,以德为先,同时在《直书》中指出,“奋笔直书、彰善惩恶,不虚美,不隐恶,实录精神”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华儿女,在研读中国历史典籍时,不仅要洞悉历史变迁,更应该看到历史记录背后的光辉人格。正是于此,才逐渐构成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护佑着古老文明绵延不绝,这种精神总能在关键时候召唤有史德之人扛起道义的旗帜,让这条正义之河奔腾不息。反对方:当然也会有人对孔子这样编订历史的标准存有怀疑。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历史的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解释,那我们所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因为孔子有着强烈的经邦济世理想,为了维护礼法,通过微言寄托褒贬也会对历史真相也有所混淆,同时将历史重大罪过加诸于个人,未免言过。礼法过于严苛之余也透出“吃人”的一面。总结:对于春秋笔法,见仁见智,孔子编完《春秋》后,也有如此感叹:“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