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单元晋灵公不君编撰:任小兵校审:袁庆昭授课时间课时目标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学法指导1.课前预习,梳理字词及课文内容2.通过《史记》记录与《左传》记录的对照体会春秋笔法3.讨论并评价“春秋笔法”,学会鉴别史书中的“春秋笔法”Ⅰ课前自我研读案自主寻疑学习指导【知识链接】1.介绍《春秋》与《左传》。《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见教材P28)《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2、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的一种记史的方法。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或通过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内容复述(口述)】【知识梳理(文字、语言、文化)】正音:胹蹯寘畚溜衮阙鉏麑饮嗾獒箪橐戟弑诒知意:解释下列划线字词:晋灵公不君寝门辟矣寘诸畚宣子骤谏使鉏麑贼之饮赵盾酒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食之而免之书法不隐句子翻译: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2、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Ⅱ课中互助探究案探究释疑探究指导【文本梳理】1、请同学们先在书上画出有关晋灵公和赵盾行为、语言的句子,体会其形象。2、晋灵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赵盾“古之良大夫”又体现在哪里?3、在文中有三位武士,同学们看一看他们分别和晋灵公及赵盾是什么关系?又做了什么?4、文中写这三个武士作用何在?【合作探究】探究1.1、齐读第五段,了解赵盾逃离杀身之祸后遭遇了什么?对比春秋笔法在不同文本中的不同记录《左传》:赵盾弑其君《春秋》: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2、关于文章的最后一段《史记》中的记载是这样的:盾遂奔,未出晋境。乙丑,盾昆弟将军赵穿袭杀灵公于桃园而迎赵盾。赵盾素贵,得民和;灵公少,侈,民不附,故为弑易。盾复位。晋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以视于朝。盾曰:“弑者赵穿,我无罪。”太史曰:“子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孔子闻之,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出疆乃免。”这样的说法和文章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请依照“知识链接”部分对春秋笔法的解析作一分析。3、拓展延伸:春秋笔法古例(1)《春秋·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天王狩于河阳”,《左传》作出注解“是会也,晋候(晋文公,当时刚打胜了城濮之战)召王(周襄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诸侯无召王’,‘王狩河阳者’,春秋讳之也”
(2)《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中写万石君的长子石建“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今例: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记念刘和珍君》3、作业A、找出《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春秋笔法例子B、请试以现代“春秋笔法”写一写我们的食堂(100字以内)【课后反思】(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收获、问题和解决办法)其实这堂课若不是一堂公开课,可以分为两节来上,第一节偏重读中解决问题,包括诵读方法的指导及关键字词句的处理,第二节解决人物形象及春秋笔法。不过在一堂公开课中如能做到文与言并重的确难以面面俱到,我最怕文言文,但这次能从黄厚江老师那里汲取一些经验来处理文言文,收获还是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