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找最大公因数3教学反思课堂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三个环节的教学: 第一环节:寻求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我发现学生找最大公因数比较慢,用列举法一步一步地找,说明知识与技能目标虽已达成,但在过程与方法上稍薄弱。在学生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虽然从因数进行了正迁移,但探究方向是教师既定的。也就是说,在这样的课堂中,虽然有探究学习的形式存在,但探究内容却是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完成的,学生没有探究的方向和主动权。 第二环节:激发兴趣,在这一环节,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使学生产生了急于探究最大公因数方法的想法,在设疑中带着各自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探究。大部分学生用“列举法”找到公因数后,有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从一个数的因数中挑另一个数的因数,是一种“筛选法”思想的体现,优化了列举法,为后续探究节约了时间,打下了基础。还有的学生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不仅速度快,而且准确率比较高。学生采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是的课堂气氛更活跃,学习兴趣更浓。这是一种“是什么”的追源数学,学生从最大公因数出发去调动自我知识库存,自我产生问题,形成探究需求,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但是,这里学生体会到找最大公因数的必要性了吗?数学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工具性的学科,学生会不会产生这样疑问:我找最大公因数有什么用呢?他能解决什么问题? 第三环节:融入生活实际。本环节我把找公因数的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景中,比如:“有两根绳子,一根长12米,另一根长28米2
,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而且没有剩余,每段最长应是几米?一共截几段?”这时学生理解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和作用,就不难解决这一问题。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并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学”,真正做到了生活知识数学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