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坛经》两则
加入VIP免费下载

5 《坛经》两则

ID:1018372

大小:27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3-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坛经》两则【语言积累】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慧能一闻,言下便悟。言下:一言之下,顿时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住:停留C、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见性,悟彻清净的佛性D、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利:锋利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法即一种,见有迟疾。B、法即一宗,人有南北。见迟即渐,见疾即顿。C、如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D、法以心传心何以渐顿?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1)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信禀:(2)其夜受法,人尽不知。受:(3)世人尽传南能北秀传:(4)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说: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2)自古传法,气如悬丝。(3)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文本解读】5、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慧能受法》一文的主要内容。6、从慧能受法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禅宗“,”的主张,即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7、弘忍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金刚经》,传法后告诫慧能不要久留,要迅速离开此地。从这两个细节中可以看出弘忍的。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坛经》是佛教史上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它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B、弘忍选择慧能作为禅宗六祖,是因为他所作的偈子更彻底的体现了佛教“空” 的思想,符合禅宗提倡的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的观念。C、“慧能一闻,言下便悟。”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也符合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D、课文虽选自佛经,却没有其他佛经那种拗口的语言和繁琐的经义,语言浅显且富有趣味。9、下面对课文《南能北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能北秀”是人们对弘忍死后禅宗所形成的南北二宗的称呼。这种划分的依据,一是地域的不同,二是悟道方式的不同。B、“南能北秀”虽然南北地域不同,但他们的师承实际上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认识上,他们也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C、“南能北秀”的悟道方式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即“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因此禅宗南北两宗始终是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D、法本身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所以,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法。【问题探究】10、两千多年的佛教传播,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丰富了我们的汉语词汇。今天我们使用的很多词语和成语,都来自佛经。如:“世界”“信心”“烦恼”“生老病死”“半斤八两”等,许多歇后语、俚语,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等,也是佛教世俗化后的产物。请查阅相关资料,仿照示例,完成下表。词语出处意义本来面目《坛经》原指内心纯真自性,后用来表示事物原来的样子。11、《坛经》虽是佛教经典,语言却富有趣味,请结合课文,简要赏析其语言特点。12、什么是“南顿北渐”?请课外查阅相关资料,谈谈你对“顿”和“渐”的看法。相关读物 答案:【知识梳理】1.[答案](1)基督教、伊斯兰教(2)唐朝慧能《坛经》“不立文字,直指人心”(3)释迦牟尼,觉者(智者)。2、[答案]A[解析]佛教最早是在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中国的。唐朝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3、[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佛教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B项中达摩应为弘忍,达摩是中国禅宗初祖,弘忍才是禅宗五祖。4、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有神秀、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以六祖慧能的言教《坛经》为经。禅宗的主要思想是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经典原文】【语言积累】1、【答案】D、利:敏捷,聪明2、【答案】CA、第一个“即”为“即刻”;第二个“即”为“虽然”。B、第一个“即”为“虽然”;第二个“即”为“就”。C、两个“为”都是“是,就是”。D、第一个“以”为“介词,用”;第二个“何以”为“为什么”。3、(1)信禀:信物,凭信(2)受:接受(3)传:流传(4)说:解说4、(1)慧能一经传授,顿时就领悟了佛法。当天夜里接受训导,别人都不知道。(2)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就想生命悬在发丝上一样。(3)佛法本身没有顿和渐的区别,但是因为人的根器有敏捷和迟钝的区别,所以才有了渐、顿之称。【文本解读】5、本文写了慧能受法时的情景及弘忍的教诲。6、不立文字,直指人心7、谨慎8、A,A项“唯一”前还应加修饰语“汉人高僧所著”。9、C【解析】南北两宗虽然有许多相同点,但其法统的争夺却非常紧张:“顿渐门下,相见如仇仇,南北宗中,相敌如楚汉”。它们不是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问题探究】10、只要是与佛经有关的词语,包括成语、歇后语、俚语等都可以。示例:词语出处意义天女散花《维摩诘经》天女受如来佛的派遣,前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将满篮鲜花自空中倾下,落向正在参禅的众人身上。道行够的就会从身上坠落,道行不够的就会附着在身上不下坠。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头头是道《续传灯录》表示“道"无所不在。后多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同床异梦《古尊宿语录》比喻一起生活或者共事,却各有各的打算。 自作自受《太子成道经》原指自己造下的业因,应该由自己承担后果。后指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倒霉。拖泥带水《五灯会元》这是禅宗僧人常用的一个譬喻,表示法力强大。后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11、《坛经》作为慧能传教说法的记录,语言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禅宗讲究“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此并不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多用当时口语,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形成了一种雅俗之间的文字风格。比如《慧能受法》一段,对弘忍和尚讲解《金刚经》,一笔带过,就直接写出结果“慧能一闻,言下大悟”。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语言简洁有力,符合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再如《南能北秀》中,“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一句,运用整齐的文言,又夹杂白话成分(比如“一种”这种数量词组,在文言中是不多见的),质朴简洁。二是善于运用譬喻。比如《慧能受法》中“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一句,用气息悬在丝线上比喻危险的境地,非常形象。12、所谓南顿北渐,是指慧能与神秀分别在南北两地传法的殊异禅风,是在开导发悟上的迟疾之别。南顿北渐中的顿渐是指顿悟与渐悟,为两种不同的觉悟方式和觉悟过程。顿悟是突然的、当下的觉悟,是不经次第、阶段而直下证入真理,契合真性的觉悟。渐悟是不断修习,渐次悟入,运用种种权宜方法,经历由低到高的阶段,进而把握真理,体悟真性。南顿北渐两种见道成佛的方式,同是建立在心性的基础之上的,两者也都以众生本来具有的不变的真如本性为成佛的根据。顿渐的区别实是由修行人的素质所决定的,利根,即素质高,悟道就快;钝根,即素质低,悟道就慢。但是也不能把顿渐完全对立起来。按照一般逻辑推论,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顿悟前必须有渐修的积累,顿悟后也还必须继续修持。如果把这一理论应用到我们现在的学习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的先天智力因素虽然对一个人的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后天的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功课理解以后的复习巩固也是必不可少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