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求谏阶段1,硕习-基础夯实(知识梳理归纳积累][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俨肃(yan)钳口⑹如)••鳗议(geng)ZES(guT)芜(chilrao)诋诃(dihe)••愆过(qian)纂组(zu^n)■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必假颜色(动词,改换)■善假于物也(《劝学》)(动词,凭借)■(1)假s假令伏法受诛(《报任安书》)(连词,假如,如果)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名词,假期)I愿大王稍假借之(《荆轲刺秦王》)(动词,宽容)■「信为难矣(副词,确实)■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名词,信物,信用)■自可断来信(《孔雀东南飞》)(名词,信使)■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2)信<(形容词,可靠的)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并序》)(副词,随意)
信言不美(《老子》)(形容词,言语真实的)■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动词,讲信用)「如属文Z士,伎巧Z徒(动词,作,写)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动词,连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通“嘱”,动词,嘱咐)(3)展S举酒隅客(《赤壁赋》)(动词,劝人饮酒)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动词,隶属)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动词,管辖)■吾属今为之序矣(《鸿门宴》)I(名词,类,辈)r因举觞腸玄龄等数人勖之(副词,于是,就)■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介词,凭借)(4)因v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经由,通过)因遗策(《过秦论》)(动词,沿袭)I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名词,缘由)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名词作状语,用金,用玉)••(2)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保全)■(3)主若自贤,臣不匡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贤明)
(4)护短不纳(形容词作名词,短处)■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皆失其举措••古义:举止。今义:措施。(2)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古义:脸色。今义:面貌,容貌;指脸上的表情;指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现象。(3)惟君臣相遇。••古义:相互对待。今义:相逢;遭遇。(4)纂组伤女工••古义:女了所从事的纺织、刺绣、缝制等工作。今义:女性工人。(5)首创奢淫••古义:首先倡导。今义:最先创造。(6)及其满盈••古义:等到他。今义:连词,表不后者对前者有从属关系。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被动句)译文: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2)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被动句)译文:说的话如果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谏铮。
(1)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被动句)译文: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夭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怨恨。(2)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定语后置句)译文: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大多显得心怀恐惧。(3)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定语后置句)译文:百官中觐见的人,(见到他)都会慌了于脚而举止失当。[常识•速览][识作者]后世史学家的榜样——吴兢
吴兢(约669—749),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吴兢修史有两大特色,一为尚简,即简明扼要。他撰的史书今H所能见到的只有一部《贞观政要》,较系统地反映了贞观年间的施政方针和实践效果,是历史上对贞观之治记载最为周详扼要的著作,后人了解贞观之治必须借助此书。二为直笔。吴兢初入史馆即愤愤然于武三思等的“苟饰虚词,殊非直笔”之行径,认为“国史之作,在乎善恶必书”。他私撰木朝国史,就是为保留历史真相。吴兢最为关注、突出强调的史学特质就是“直笔”二字。[知经典]治国安民的历史著作——《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诫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岀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作用的历史著作。[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阶段2探究-椅研文化(核心研读吏点突破]
[整体•感知]《求谏》记述了唐太宗鼓励房玄龄、褚遂良等人进谏的言论,表现了唐太宗的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和任贤用能的品质。李世民广泛征求大臣的意见,并善于采纳意见,从中找到了许多治国良策,明白了自己的许多过失,成为一个从谏如流、具有雄才伟略的治世明君。[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问题。1.唐太宗是在什么背景下求谏的?【答案】唐太宗发现自己上朝时过于严肃,文武百官都害怕他,举止失常。官员们个个为求自保,不敢直陈意见。于是,太宗就改变做法,放下皇帝的架子,摆出一副虚心请教的神态,希望听到属下的谏铮之词。2.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答案】唐太宗参加了推翻隋朝统治的斗争,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他深深地懂得要想保住刚刚建立的大唐江山,必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实行开明的政策,为此,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同时他任贤用能,实行了开明政策,采取利国利民措施,从而出现了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二、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3.请赏析“止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止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一句。【答案】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正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正直的君主和正直的犬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贤臣、良主共同治理国家,才是天下的大幸!唐太宗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
出现了贞观Z治,历史上才有了赫赫声威的大唐王朝的空前盛世。因此,领导者只有和群众搞好关系,团结一致,才能把局面开创好。由此看来,干群之间的和谐共事在今天尤其重要。1.王珪的对策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答案】(1)比兴。“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一句运用比兴,道理浅显易懂,让人容易接受。(2)类比。讲古代圣主与净臣相处类比太宗与臣下互相信任,语气委婉,说理中肯。(3)扬彼抑己。对太宗恭敬严谨,称彼“圣虑睬尔己“狂瞽”,语气谦恭有度,说理透彻。三、阅读课文第三、四段,回答问题。2.第四段中,唐太宗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求谏的渴望的?【答案】他说“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是说他即使在“闲居静坐'啲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因此时刻想着要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使自己能够知道外界对于政事的看法,在百姓心有怨滞之前来弥补自己的过失。3.第四段中,为了得到“正人匡谏”,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唐太宗认为应该对臣僚多一些宽容,只要有进谏的,纵然“不合朕心=也不应该认为是忤逆犯上。如果马上就大声斥责,就怕臣僚心里战战兢兢,钳口不言了,这样反而堵塞了言路。从前面“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至旷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为了求谏,唐太宗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四、阅读课文第五、六段,回答问题。4.在第五段中,唐太宗是如何阐发“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这一观点的?
【答案】开头唐太宗引用论证,借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句来引出“求谏''之需要。然后又运用举例论证,以“属文Z士、伎巧之徒”和“名工文匠”为例,得出“求谏,啲观点。最后又从反面论证观点,“一人听断^安能尽善?"说明“求谏"是“天下太平"的前提。唐太宗的论证观点,思路清晰而严谨,语言婉转而中肯。1.第六段记录的是一次君臣的对论,唐太宗有何不满?提岀了什么样的更高要求?【答案】对褚遂良的回答,唐太宗表示了肯定,但对古代的谏者的“及其满盈,无所复谏”的行为有所不满,又对自己的大臣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就是说不管刚有苗头,述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而皇帝本人,面对这种情况,也决不能以“业已为之”“业已许之”为借口搪塞大臣,而应该立即“停改”,否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唐太宗对历朝覆灭教训的深刻把握上的,体现了他的谨慎细致。2.《求谏》屮所反映的谏官制度在当今有何积极意义?
【答案】任贤纳谏,是唐太宗实行的各项制度政策中最重要的一条。也正是这种虚心纳谏与任贤用能的做法,才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从政治上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因此大臣的忠直敢言与君主的开怀纳谏一向被看作是古代政体运作的理想状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同时,更要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倾听他们的建议与要求,共同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开创繁荣昌盛的新局面。◊文白.对译◊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唐太宗容貌威式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见到他)都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失其举措。「……者:……的人。■举措:举止。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表现出和颜悦色,冀闻谏铮,知政教得失。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劝谏的话,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想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希望。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藉(jiG):借助。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能办得到吗?于是君主失掉他的国家,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
他们的家。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寻亦诛死。不久也被诛杀。全:保全,使动用法。自贤:自以]前事不为贤明。寻:不久。诛:被杀。」前辜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远,你们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直言规劝谏浄。”极言:竭力陈说。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我虽然不算明君,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鳗议,致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直言硬议,以实现天下太平。”「数(shud):多次。相遇:相互对天下太平。”待。遇,对待。鱼更:直爽、正直。谏议大夫王珪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回答说:“我听说,木材依照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则圣。为圣明的人。后:君]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主。[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安排几个敢于直言谏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铮•的大臣,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谏浄。而:如果。陛下开圣虑,纳刍芜,愚臣处不讳皇上您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粗野之人的意见,我等处在不避忌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虑:思虑。刍^(rao):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借指粗野之人。罄其
狂瞽:蝎尽自己浅陋[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之才。瞽(gu),瞎子。[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听一听如何处理。有所开说,必虚己纳Z。「平章国计:商议国家大事。有话敞开说,一定虚心采纳呢。预闻:参与其事并知其内情。.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F1:“自古帝王贞观五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大多喜怒无常,高兴就胡乱奖赏无功之人,愤怒就滥杀无辜。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因此天下大乱,无不由此引起。我现在日夜都把这放在心上,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常常希望你们尽力进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劝谏,怎能因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恒:常常。以:__因为。安:怎么。一为别人话语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立即护短不予采纳呢?如果不能受谏,安能谏人?”不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怎能劝谏别人呢?”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Fh“朕每闲居静坐,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当无事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姓怨恨。只想得到正直忠诚的人匡救劝谏,好让我的视听能和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但:只是。下:使下面。正人:正直的人。比:外边相通,使下面没有积怨。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大多怖慑,言语致失次第。显得心怀恐惧,连讲话也变得语无伦次。近来。怨滞:怨结]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浄,于心而阻滞不通。」平时奏事,情况尚且如此,何况要折面谏谕,必当畏犯逆鳞。必然害怕触犯君主威严。犯逆鳞:喻指触]所以每有谏犯君主的威严。」所以每当有人谏
忤(wd):冒犯,_触犯。更:再。一浄时,纵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见怪。假如立刻发怒斥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恐怕人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能正确对待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己的人是明智的,但要做到实在困难。这像会写文章的人,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有技巧的工匠,都自夸有本领,别人比不上。如果遇上著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工匠、文士来评量指责,杂乱无章的文鋅和拙劣的技艺就会乃见。显现出来。「商略诋诃(dihe):商讨品评,呵斥指责。信:确实。伎:各种技艺。见(xian):显现。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这样说来,君主须有匡救谏浄的臣子,来指出他的过错。每天有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成千上万的事情,若单靠一个人来了解判断,即使再辛苦劳累,安能尽善?「愆(«:怎能把每件事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呢?过失。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想念魏徵遇到问题时随事谏浄匡正,多次切中我的过失,这好像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用明镜来照形体,美丑都会显现岀来。”因而举起杯子给玄龄等数人勖之。房玄龄等几位敬酒,勉励他们也应这样做。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勖(xii):_勉励。_“昔舜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制作漆器,夏禹在案板上雕上花纹,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zfl(zu):■案板。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褚遂良回答说:“精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细琢会妨害农耕,纺织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
首创奢淫,危亡之渐。首创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开端。「渐:开端,一赤色丝带。开始。纂(zuan):原指组:丝带。害:妨害。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制造漆器不满足,就会用金子制作器具;制造金器还不满足,就会玉为乙所以铮臣必谏其渐,用玉石来制作器具。所以谏浄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及其满盈,无所复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及:等太宗F1:到。太宗说:“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你讲得很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的记载,有时有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已许Z',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Z祸,经同意做了',终究不肯停止改正。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可反手而待也。”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是:正确。业已:已经。竟:终究。反手:形容时间短。而:表修饰。阶段3迁移-学以致用(开拓求知能力捉升)[课内•素材]治国之道要开明唐太宗善于听从下臣的意见,改正自身不足,促使自身强大。从而使他能成功发动玄式门之变、逼宫登基,在皇储之战中取得胜利,有了当明君的前提。当上皇帝之后,他更是极力汲取隋朝教训,广开言路。其中最著名的谏臣便是魏徵。魏徵在世期间上谏三千多次,事无论大小,都在进谏之列,唐太宗都能一一审阅,即使是触犯到自身利益也毫不含糊。试问,唐太宗如不如此勤于听政,何来贞观之治?在历史的实践中也不乏失败的皇帝。像秦二世,靠一太监赵高登上了最高统治者的宝座。称帝后不仅不励精图治,反而安逸享乐,而赵高瞒上欺下,最终导致了盛极一时的泱泱秦国灭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其中最著名的是赵高的“指鹿为马”了,而秦二世竟然相信,也无一大臣劝谏,可见言路被封锁到什么程度了。苏轼曾讲过:“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
愿当权者身躬下士,广开言路,造福人民。【应用角度】“开明”“广开言路”“开谏致明,防口取祸”等。[热点•素材]直面问题反而让人更“安全”日前,农业部部长在答记者问时用“不能过于乐观”来形容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一些网友“拍砖”,认为这有推卸责任之嫌。其实,在“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毒豆芽”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事实面前,如果他还信誓旦旦地说“请大家不要担心”,恐怕才是真的言不由衷,会引起更大质疑。有问题不可怕,怕就怕遮遮掩掩,没有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勇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岀,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O“三个最严”预示着下一步将重点治乱,表达了政府为老百姓能吃得放心“保驾护航”的决心。【媒评文摘】直面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对发现的问题不遮掩、不回避,才有助于缓解人们心中的焦虑;对监管环节没有缝隙,不留死角,才能为老百姓画一张“食品安全警示地图”;对处罚、问责毫不留情,才能让问题食品制造者成为“过街老鼠”。—新浪网阶段4:训练-落实提升(课堂回馈即时达标[基础巩固层]1.对下列句屮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比见人来奏事者■比:比较B.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中:切中■C.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D.自知者明,信为难矣■或:有时信:确实【解析】A项,比:近来。【答案】A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太宗知其若此■②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A.①朕虽不用,幸诸公数相匡救②饥冻虽切,违己交病B.①木从绳则正■②怒则滥杀无罪■D・①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②朕亦不以为忤■【解析】A项,“其”,都是代词,指大臣们。B项,“虽”,都是连词,虽然。C项,“则”,都是连词,就。D项,“以”,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介词,把。【答案】D2.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①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②至于隋炀帝暴虐••••③必须极言规谏④便即护短不纳⑤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⑥遂答云••••••“业已为之”••A.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C.①②④⑥D.③④⑤⑥【解析】在所给的六个语句中,①②中的加点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完全相同。①“举措”在文中的意思是“言行举止”。②“至于”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答案】D3.下列各句中与“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外欺于张仪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D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与例句都为被动句。【答案】D[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魏徵,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式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徵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徵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徵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七年,代王琏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治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徵乃止。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说,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寻遇疾。徵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徵,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徵雅有经国之才B.皆称朕意C.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加:超过A.遂其所尚【解析】遂:成全。【答案】D3.以下各组句子屮,全都表现魏徵“坦率耿直”的一组是()①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②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③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④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⑤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⑥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⑤⑥D.④⑤⑥【解析】③是说魏徵深谋远虑。⑤是太宗认为魏徵还不老而挽留他。⑥是太宗感慨魏徵的谏浄。【答案】A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一开始就对魏徵礼遇有加,每次与魏徵交谈都令太宗非常高兴。B.贞观七年,魏徵假托生病请求辞去侍中一职,而遭到了唐太宗的反对。C.太宗认为贞观以前玄龄Z功无人可比,贞观Z后以魏徵的功劳最大。D.太宗放弃了自己建造一座小殿的打算,把材料用来替魏徵建造正堂。【解析】A项,“一开始”不正确;B项,“假托生病”错误;D项,“放弃自己建造小殿的打算”错误,文中只是说“辍其材为造”。【答案】C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治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译文:(2)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译文:【答案】(1)你难道不知道黄金在矿石中,怎么值得重视呢?经过良匠锤炼为宝器,就被人看作宝贝。(2)从今以后,各自贡献你们的忠诚。如果我有不对的地方,就直接说出来不要隐瞒。【参考译文】魏徵,是河北巨鹿人。不久前搬家至河北相州内黄。式德末年,他担任太子洗马一职,看见太宗和隐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作打算。太宗已经杀了隐太子,召见魏徵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的处境担心,而魏徵镇定自如,缓缓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祸。”太宗听后肃然起敬,给他优厚的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魏徵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没有不高兴的。魏徵也很高兴遇到了赏识自己的明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浄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符合我的心意。若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一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深谋远虑对朝廷有很大帮助。贞观七年,魏徵代替王琏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解除职务,只挂一个散官的头衔。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中央枢要之职。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浄的。你难道不知道黄金在矿石中,怎么值得重视呢?经过良匠锤炼为宝器,就被人看做宝贝。我把自己比作金子,把你当做好的工匠。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徵才停止辞职申请。贞观十二年,太宗因为皇孙诞生而设宴招待公卿。太宗非常高兴,对侍从的大臣说:“贞观之前,跟随我扫平天下,历尽艰辛,房玄龄的功劳最大。贞观之后,对我竭尽心力,提出忠正的意见,安定国家,造福人民,成就我今天的丰功伟业而被天下人所一直称道的,那就只有魏徵了。古代的名臣,又有什么地方超过他们呢?”于是亲自解下佩刀来赐给二人。不久魏徵生病了。魏徵家里本来没有正厅,唐太宗当时原想自己建造一座小殿,于是就留下自己的材料来替魏徵建造正厅,五天就完工了。又派使者送去布被和白色的褥子,成全他朴素节俭的风范。过了几天,魏徵病逝。太宗亲自到他家哭悼,追封魏徵为司空,谥号文贞。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又亲手写在碑石上,还特别赐给魏徵家享受的租户为九百户。太宗后来经常对左右侍臣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古事做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用人做镜子,可以明白得
失。我过去常常注意保持这三面镜子,来谨防自己犯错误。如今魏徵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因而伤心地哭了很久。太宗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徵能经常指出我的过错。自从他去世以后,我即使有什么过错也没有谁指出了。我难道只在过去会犯错误,而到了今天就变得都是正确了吗?恐怕还是群臣只求顺从我的心意,不敢冒险触犯我!所以我一方面虚心听取群臣的意见,一方面排除假象反省过失。如果臣子提出的意见我没有采纳,那是我咎由自取。如果我准备采纳意见却没人提出,是谁的责任呢?从今以后,各自贡献你们的忠诚。如果我有不对的地方,就直接说岀来不要隐瞒。”[语言运用层]2.在下文标号的横线处续写句子。要求:(1)续写的句子要符合文意,与上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2)①②处的句子要与它前面画横线的句式相同;(3)(3)句要从正反两方面对整段文字作总结。历史是_面镜子。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①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②综上所述,不难看出:(3)【解析】此题从内容上看要与“纳谏”有关,句式上①②要求是假设句,而且①是反例正设,②是正例反设,③是一个对比句。【答案】①假如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谋士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兵败官渡呢?②如果当初唐太宗不能听取魏徵的逆耳忠言,乂怎么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③善纳人言者,昌(纳谏者,昌);拒纳人言者,亡(止谤者,亡)。3.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含标点符号)。近日,一些网友发布信息,号召节约粮食。随后,新浪网发起“光盘行动”:拒绝浪费,从我做起,晒出自己吃光的盘子,一起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争做节约达人。该信息被转发约5000万次。紧接着,人民网也表示支持“光盘行动”,倡议网民“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今天不剩饭,打包离开,从我做起”。新华网、光明网及其他各大网站也纷纷关注和转载。很快,活动参与者在北京实地发放宣传单6万多份,在餐饮企业张贴海报5000
余张,天津、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城市的志愿者也纷纷发放宣传资料。【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语段的主要信息。首先对材料划分层次,找出关键信息即可:第一句话说的是一些网友号召节约粮食,第二句话说的是新浪网发起“光盘行动”,第三句话到这一段的结束说的是网友及媒体纷纷响应,众多志愿者进行宣传。【答案】网络发起拒绝浪费的“光盘行动”,网友及媒体纷纷响应,众多志愿者进行实地宣传。2.简要概括下面漫画的寓意。必须加大安全措施!【解析】解答时,必须注意漫画中的文字和人物的情态。再联系现实生活,揣摩讽刺了哪类社会现象。【答案】寓意:揭示了某些部门在安全治理上存在的治标不治本的现象,启示人们要抓住关键,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关读物原君(节选)阶段1L预习-展础夯实[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寇讎(chou)窥伺(si)曾不惨然(zeng)•••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视之如寇讎(“讎”同“仇”)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名词,言辞).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⑴辞](动词,推辞)■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动词,告辞)■[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动■词,偏爱)(2)私{私见张良(《鸿门宴》)(名词,私下)以先国家Z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I相如列传》)(形容词,与“公”相对)「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连词,假使)■不堪母驱使(《孔雀东南飞》)■(动词,使用,使唤)(3)使v求人可傻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岀使)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I(动词,派遣)
「有公害而莫或除之(动词,清除)■人J赵王扫除自迎(《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台阶)S)除1爆竹声屮一岁除(《元口》)(动词,逝去)I除臣洗马(《陈情表》)(动词,授予官职)「入而又去之者(动词,放弃,丢弃)■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动词,离开)I寺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0)去1(动词,除掉,去掉)公然抱茅入竹去(《茅屋为秋■I风所破歌》)(动词,前往)「以傅我一人之产业(动词,取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副词,广泛地)⑹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