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读物 原君(节选)
【硬核预习】一、走近先贤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1.生平经历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学者尊为梨洲先生。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其启蒙思想完全没有受外来思想影响,空前绝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之父黄尊素是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受酷刑而死。黄宗羲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以承东林之绪”。黄宗羲招募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举兵抗清。复国活动失败后,课徒授业,著述以终,至死不仕清廷。自主预习·夯实基础
2.思想著述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著作宏富,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等。《明夷待访录》是一部呼唤民主政体的政治哲学名著。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
【名家评论】《明夷待访录》是一部启蒙主义宣言。黄宗羲之杰出就在于他思想的深刻和敏锐。他超出了当时一般明遗民因为眷怀故国而研究明亡清兴之故的治学目的,也超出了传统儒家对无道君主的批判范畴。他的思想已突破传统的政治框架,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先河。——余秋雨
二、背景透视明清之际是一个社会大震荡的时代,在封建经济自身的发展中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意识到即将发生“天崩地解”(黄宗羲)的历史变化,认为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自明亡后,一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便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对封建政治思想掀起了一个反思和批判的高潮。这一思潮有两个指向,一是指向宋明理学,尤其是王阳明一派,批判他们的空谈误国;二是对宋以来的政治体制进行思考,尤其是对皇帝“家天下”的专制体制进行猛烈的批判。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第一篇,也是全书主旨所在,“原”,推论……的本原,“原君”意思就是推论为君之道的本原。文章的主题是阐述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批判君主以天下为私的种种罪恶。
【知识延伸】黄宗羲的格言名句1.忠诚是人生的本色。2.君子常行胜言,小人常言胜行。3.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也。4.年少鸡鸣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鸡鸣。5.学者志不立,一经患难,愈见消沮。
6.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7.当官处事,但务着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8.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9.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10.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基础积淀】一、字音辨识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骨髓()窥伺()无稽()好逸恶劳()()敲剥()淫乐()寇雠()﹒suǐsìjīhàowùbōyínchóu﹒﹒﹒﹒﹒﹒﹒
二、熟语积累1.好逸恶劳:逸,安逸。恶,讨厌、憎恨、厌恶。贪图安逸,厌恶劳动。2.视如寇雠(仇):把对方看得像仇人一样。3.无稽之谈:稽,查考。没有根据的说法。
[运用](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1.电信诈骗猖獗一是因为部分人道德沦丧、好逸恶劳,二是因为社会上存在着一个庞大的贩卖个人信息黑色产业链,而政府又监管不力、执法不严。()2.他认为,袁世凯“以兵威劫天下,对吾民视若寇雠”,所以,“我国民宜亟起自卫,与天下共击之”。()3.近日,网上流传的多篇网帖称,今年起驾照申领年龄放宽到70岁。经核实,这纯属无稽之谈的说法。()【点拨】“无稽之谈”后不应该再跟“的说法”。﹒﹒﹒﹒﹒﹒﹒﹒﹒﹒﹒﹒√√×
三、文化常识(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许由是上古著名的隐士(或高士)。传说尧把天下让给他,他不接受,跑到箕山下隐居起来。()2.“某业所就,孰与仲多”中的“仲”是排行第二。古代兄弟排行由大到小的一般次序是伯、仲、叔、季。()√√
【文言归类】一、通假字视之如寇雠(“___”同“___”,_____)二、一词多义雠仇仇敌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名词活用名之为独夫()__________2.动词活用(1)离散天下之子女()___________(2)屠毒天下之肝脑()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遭受屠戮毒害﹒﹒﹒﹒﹒
3.形容词活用独私其一人一姓乎()_____4.其他活用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___________﹒﹒﹒形容词作动词偏爱数词作动词超过千万倍
四、古今异义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古义:___________今义: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2.有公害而莫或除之古义:___________今义:各种污染源对社会公共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也泛指对公众有害的事物﹒﹒﹒﹒自己的私事公共的祸害
3.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古义:__________今义: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人人,众人
五、特殊句式1.故古人之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判断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判断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必千万于天下之人。(状语后置)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古代人的君主这个位置,衡量了利弊而不愿接受君位的,有许由、务光这些人。贪图安逸,厌恶劳动,也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样啊。必定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
4.是以其未得之也。(宾语前置)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宾语前置)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在他未得到君位的时候。我成就的家业和老二比起来,谁更多一些?
六、翻译文中重要句子1.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付出千万倍的辛劳,自己却又不享受那利益,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地位。开始还感到惭愧,时间一久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享受无穷。
3.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然这样,那么成为天下大害的,不过是君主罢了!难道天地这么大,在亿万天下人中,唯独偏爱君主一人一家吗?
【文本研习】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1~4题。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1)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人之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研讨交流·重点突破﹒﹒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2)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居:居处,接受B.亦犹夫人之情也夫:那C.某业所就,孰与仲多业:家业,产业D.曾不惨然曾:竟然【明确】选B。“夫”的意思是“凡,所有的”。﹒﹒﹒﹒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主要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古时候人的本性是怎样的,为什么会产生君主,君主的职分是什么。B.作者假托古之帝王是放弃自私自利而为天下兴利除害的人,其主旨在于托古贬今。在第一段中,作者已提出了全文的主旨:君主的职分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C.“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说明作者认为几个古人禅让君位是出于“好逸恶劳”,从而赞扬了“后之为人君者”是勤劳做事的,并没有完全否定他们。D.第三段中,作者处处以古为鉴,指出后之君主为天下大害的实质。作者这样明确指出君主不应视天下为私有财产,是从反面补充说明君主的职分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的道理。
【明确】选C。作者把“好逸恶劳”归结为人所共有的本性,这是一种错误的“人性论”的观点。但是作者的意图是通过这几个古人禅让君位的例证,说明“人君”是“义务”而不是“专利”,更不是什么个人的“产业”和“花息”,这并不是对“后之为人君者”的肯定,也没有赞扬“后之为人君者”是勤劳做事的意思。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译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1)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2)汉高祖所说的“我成就的家业和老二比起来,谁更多一些”这句话,那种追逐私利的心情,不觉已充分表现在言语之中了。
4.古之君主和后之君主有何不同?在作者看来,君主的职责是什么?【明确】(1)古之君主是放弃自私自利而为天下兴利除害的人。(2)后之君主是为一己之利而有害于天下之人。后之君主把天下作为自己的私产。(3)黄宗羲在开篇就阐述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也就是说,产生君主,是要君主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即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思悟提升】1.文章第一段围绕什么问题展开?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点拨】第一段从本源上考察君主的产生,确立了一个前提:“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从而指出做君主是很辛苦的,因此,古人对于君主,有经过思量而不愿就位的,有就了位而又放弃的,有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而奋力承担的。这是古人对于君位的态度。作者之所以在文章第一段谈论这些问题,是为下面叙述后世君主的做法做铺垫,与后文形成了对比。
2.《原君》作为一篇声讨封建帝王专制独裁统治的檄文,它给人们哪些有益的启示?【点拨】在《原君》篇中,黄宗羲首先提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这个天赋人权的命题,即每个人有争生存求幸福的权利,而这个人权却被君主剥夺了。那些君主“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君主个人把天下当成了私产,将“以天下为主,君为客”颠倒成“以君为主,天下为客”。他揭露了君主“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的罪恶。从秦始皇到康乾盛世,黄宗羲第一个这么深刻地揭露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罪恶,喊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第一个把皇帝当作“寇雠”“独夫”,这对以后的辛亥革命,推翻两千余年来的封建专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感知思想】
古今对译·通晓文章自有人类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各自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谋自己的利益,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不把个人的私利看作利益,而是使天下人都得到利益;不把个人的害处看作害处,而是使天下人都免除害处。这个人的辛勤劳作,必定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付出千万倍的辛劳,自己却又不享受那利益,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地位。所以古代人的君主这个位置,衡量了利弊而不愿接受君位的,有许由、务光这些人;即位而又离去的,有尧、舜这些人;起初不愿即位,而最终却未能离位的,有禹这个人。难道古人有什么特异之处吗?贪图安逸,厌恶劳动,也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样啊。
后世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分派天下利害的权力都出于自己,我把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把天下的害处都归于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他们)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把我的私利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还感到惭愧,时间一久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汉高祖所说的“我成就的家业和老二比起来,谁更多一些”这句话,那种追逐私利的心情,不觉已充分表现在言语之中了。
这没有别的(原因)。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君主放在从属位置,凡君主毕生经营的一切,都是天下人的。现在把君主放在主要位置,把天下人放在从属位置,所有使天下没有一个地方得到安宁的,都是因为君主。因此,在他未得到君位的时候,屠杀、残害天下的生命,拆散天下人的子女,来取得个人的产业,竟然不会感到惨痛,说:“我原是为子孙后代创业啊。”他在取得君位以后,敲诈、剥取天下人的骨髓,拆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个人的放纵享乐,(把这)看成应当如此,说:“这是我产业的利息呀。”既然这样,那么成为天下大害的,不过是君主罢了!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还能各管各的私事,各得各的利益。唉!设置君主的原因和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吗?
您好,谢谢观看!
古时候天下人爱戴自己的君主,把他们比作父亲,把他们比作天,实在不算过分。现在天下人怨恨、憎恶自己的君主,把他们看作仇敌,称他们为“独夫”,本来就是他们应得的下场。可是那些眼光短浅的读书人,却拘谨地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无法逃脱于天地之间,甚至对于桀、纣那样的暴君,也认为汤、武不应当诛杀他们,还编造流传伯夷、叔齐那些无可查考的故事,看待亿万百姓的血肉崩溃的躯体,竟然和腐臭的老鼠没有异样。难道天地这么大,在亿万天下人中,唯独偏爱君主一人一家吗?因此(讨伐纣王的)武王是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后世的君主,想要用自己“如父如天”一类的空名来禁绝他人暗中看机会夺取君位,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甚至废除孟子的祭祀,这根由不是从眼光短浅的读书人那里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