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 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朱子语类三则 教案

ID:1018547

大小:779.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3-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朱子语类(三则)》教学设计一、导入学国学1.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注解】 禽和犊:是古代用作馈赠的礼品。【古文今译】 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评说】 有人问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说:三尺!那人不以为然:我们每人都五尺高,天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戳破苍穹?苏格拉底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2.子曰:“上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古文今译】 孔子说:“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却还以得不到好的吃穿享受为苦恼和羞耻,那么实在不值得与其再谈论什么。”【评说】 有远大理想的人,不怕道路远,也不惧鞋子破。自私幽怨的人,常常活在孤芳自赏和别人的眼神中,于是,愈发用外在形象来装饰自己。人生难免陷入困惑,最重要的是化解矛盾和调整烦恼。荡尽浮躁,心静如水,不计贫富。保持一颗平常心,询问心中净土,于生活中尽情享受忙碌的乐趣,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何尝不是幸福?二、自主积累1、读准字音愦愦(kuì)    恁地(nèn)    剖判(pōu)不肖(xiào)煞有(shà)战战兢兢(jīnɡ)芜秽(wú)札定脚(zhá)昏塞(sè)2.通假字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通“扫”)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通“着”)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3.一词多义别 合将直机4.古今异义(1)若是中人之资质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中间人(2)须大段著力古义:仔细今义:大的段落(3)也知此为天理古义:指的是心之本然今义:天然的道理(4)不得苟且放过古义:姑且今义:只顾眼前,得过且过(5)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古义;照应今义:照料管理5.词类活用略晓其义即厌之(意动用法,以……为厌)用之则愈明(形容词作动词,明白事理)6.文言句式(1)被动句乃为人欲引去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2)判断句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3)定语后置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7.熟语集释死而后已:语出孔子《论语·泰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一直到死后才停止。后形容为某一事业奋斗到底。战战兢兢:语出《诗经》,形容因恐惧而发抖或特别小心谨慎的样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语出《诗经》,形容提心吊胆,小心翼翼。8.名句集锦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三.作家作品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是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建立更富于理性思辨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使之达到理学的最高水平,并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后人习惯上把朱熹和二程的学说称为“ 程朱理学”。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亲手创办同安县学、武夷精舍、考亭书院,重建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亲自制定学规,编撰教材,形成了自己的学派,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推进学术发展的作用。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著述颇丰,《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等对后世都有巨大影响,甚至成为南宋以后封建教育的正统教材。有“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之誉。2.背景资料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乎不拔的基础地位,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另外,为了维护理学的学术地位,朱熹不但反对不同于儒学的佛学、道教,而且还批判了儒学内部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其他学派。经过了朱熹的努力,理学从北宋时期一个普通的学术派别,发展成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但是,在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学”。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儒学思想。可以说,整个的理学发展都与朱熹有着密切的关系。3.文化常识(1)《朱子语类》《朱子语类》140卷,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四书》占51卷,《五经》占29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40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20卷,较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朱子语类》有三大特点:一是朱熹晚年精要语多,可纠正其早期著作中的某些不成熟意见;二是书中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在其文集中是言之甚简或完全阙如的,可以弥补其文集之不足;三是与其他理学家语录多谈性理者不同,《朱子语类》上自天地之所以高厚, 下至一物之微,无所不谈,范围广泛。从这三个特点可知其价值之高,“历千载而如会一堂,合众闻而悉归一己”。想要深入了解朱子学派的思想,探寻其问题的本意,《朱子语类》乃是最宝贵的资料。(2)理学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继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高峰,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最高水平的集中表现。理学又称道学,它是在唐代儒、释、道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以儒学为主要内容,孕育、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术思想,是哲学化了的儒学。理学兴起于北宋,理学框架的奠基者是周敦颐和张载,理学体系的建立者是程颢、程颐二兄弟。到南宋,理学发展到高峰,朱熹是集大成者。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成祖永乐年间,以程朱的思想为标准,汇辑经传,编为《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以钦定的形式使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其后,理学在经历了七百多年的发展后,逐渐走向衰落。理学所讨论的中心的哲学问题是“性”与“天道”,同时也涉及政治、教育、道德、史学等方面。性指人性,天道即理或天理。《中庸》一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了性、道、教三个问题。理学家就是顺着《中庸》的这三个问题继续讨论。理、气、心、性、太极、无极等成为理学家讨论的主要问题。四、精研文本1.整体·感知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欲问题、义利问题。一则: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相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和掌握。二则:朱熹所说的“天理”即是心之本然,而“人欲”即是超越延续生存条件、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欲望。作者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越是修养不高的人,越要努力克制私欲。三则:朱熹引用孔孟的话阐述自己的义利观,认为“为义”还是“为利”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读书为了提升自己就是“义”,而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是“利”。2.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一则,回答问题。1.本则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熹有怎样的读书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朱熹不但是著名的理学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一向主张精读,反对贪多。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熟读”。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因此,朱熹所讲的读书法,是与他的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勤读书⇒有智慧更聪明2.“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请联系现实分析这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读书是有方法的,根据读书的目的去选择读书的方法。若要把握书中的精髓,读书就应该坚持不懈,若浅尝辄止,就不能掌握义理、获得知识。有些人读了书,之所以记不住、说不出,“皆是不精不熟之患”。但在信息爆炸的当代,若要扩大知识面,一目十行,观其大意的速读也是必不可缺的能力。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才是高效的读书法。(二)阅读课文第二则,回答问题。3.朱熹认为怎样才能够“去人欲”而成“克已”之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一是要经常洒扫收拾思想的污垢,克制自己的不合理的欲望。二是遇到事情不能随便放过,要明白事理,做出正确的选择。三是资质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磨砺培养“克己”的能力。四是要有谨慎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加强学习。4.本则文字中“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大路、小路分别指的是天理、人欲。因为人们“无克己工夫” 才舍大路而取小路,外物无穷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5.朱熹在教育方法上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首先,朱熹态度和蔼,利于沟通。朱熹语言通俗,犹如家常之语却含有深意。其次,朱熹善用生活俗事作喻,便于启发。朱熹以“小路”“大路”分析“私欲”和“天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再次,朱熹因人施教的方法很切合实际。朱熹将教育对象分为“圣人之资”“贤人之资”和“中人之资”三个层次,教以不同的方法,很有针对性。最后,引用《论语》语句加以劝勉,很有说服力。(三)阅读课文第三则,回答问题。6.第三则选文讨论的主旨是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有怎样的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义就是道义原则,利就是利益。重义轻利,是儒家一贯的立场,也是朱熹在这一章语录当中要讲明的问题。义利问题来源于孔子所说的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很明显,孔子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一方面认为,作为统治阶级,应该实行奖励生产、开荒救灾、薄赋赈济以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措施,从这个角度来说,“利”不能否定;另一方面,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说,应该重义轻利,讲义不讲利。朱熹对此还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所谓义,就是“天理之所宜”(《论语集注·里仁》),这是说,符合天理所当做的,就合乎义。而利则是“人情之所欲”(《论语集注·里仁》),是“人欲之私”(《孟子集注·梁惠王上》)。由此可见,朱熹把义利问题等同于理欲问题,把孔孟关于义利的关系从理学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在朱熹看来,每个人要加强道德修养,主要的就是要严守义利之区别。朱熹说:“学无深浅,并要辨义利。”(《朱子语类》卷十三)这和文中所说的是一个意思,即义利之辨是学者的“切身事”。 实际意义。天理:指的是心之本然。它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提醒精神:提神醒志。着意:用心。穷:穷究。愦 五、学以致用[课内·素材]朱熹论读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快乐和兴趣是读好书的前提,因而,朱熹很能够体会读书所带来的心灵愉悦。关于读书的快乐,他说: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拨琴一弄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而读书要达到怎样一种境界呢?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中表达了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一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而自由自在的境界,像清澈见底的池塘,映照着天光云影。特别是诗的后一句,说明人要心灵澄明,就要时时补充新知,已经成为人们读书开智的座右铭。【应用角度】 “读书的快乐”“读书的境界”“旧学与新知”等。[热点·素材]校园学霸叔——程启坤浙江财经大学53岁保洁员程启坤,8年借阅校图书馆2800本书,年均350本,几乎一天一本的节奏!人称“校园学霸叔”“少林扫地僧”。程启坤刚到学校时特羡慕学生,现在能边读书边工作,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着筛选、提炼,并形成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他的心情变得愈来愈平静。【媒评文摘】 读书跟权利财富、身份地位无关,书是精神的粮食。无论是做好本职工作,还是加强自我修养,都要崇尚读书学习,增强读书的自觉性。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恒心,还要学用相长、知行合一,读有所思,发掘并珍视自己发自内心的那缕微光。——新浪网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