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解析
单纯的人也许傻,复杂的人才会蠢。人都是崇高一瞬间,平庸一辈子。也许,人是很难真正改变的,内核的东西早已形成,只是在不同的场景中呈现不同的形态,场景的变化反而证明了内核的坚固。人永远是孩子,谁也长不大,有的保留着孩子的心灵,有的保留着孩子的脑筋。谁也不相信自己明天会死,人生的路不知不觉走到了尽头,到头来不是老天真,就是老糊涂。
有时候,我会对人这种小动物忽然生出一种古怪的怜爱之情。他们像别的动物一样出生和死亡,可是有着一些别的动物无法想象的行为和嗜好。其中,最特别的是两样东西:货币和文字。这两样东西在养育他们的自然中一丁点儿根据也找不到,却使多少人迷恋了一辈子,一些人热衷于摆弄和积聚货币,另一些人热衷于摆弄和积聚文字。由自然的眼光看,那副热衷的劲头是同样地可笑的!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列传》赏读: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这句话出自杨震著名的却贿故事,他也因此有了“四知先生”的美誉。这“四知”时刻提醒我们,做事应该自律,堂堂正正,不要自欺欺人。要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知识卡片一、作家作品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与程颢、程颐的思想合称程朱理学。朱熹一生关心现实,对金人南侵、土地兼并、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现状焦虑不安,要求选贤任能,修明军政,爱养民力,实现统一。从中进士至死50多年间,虽为官仅9年,在朝廷任职仅40天,但在任上都能革除弊端,打击贪吏,救灾安民。朱熹是一位热心讲学兴教的著名教育家。他一
生直接从事教育活动达40余年,即使在他从政期间,也热心教育,每到一地,都倡办地方学校和学院,并亲莅讲学。他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与吕祖谦合编)等,尤其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后封建教育的正统教材,在中国封建社会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周边国家产生很大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曾提倡程朱理学,印刷和发行程朱的著作。
二、文体常识《朱子语类》内容简介《朱子语类》140卷,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四书”占51卷,“五经”占29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40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20卷,较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议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当然由于语录是门人的记录,与朱熹原话不免有出入可疑之处,但其分门别类,明白易晓。
《朱子语类》的主要特点:一是朱熹晚年精要语多,可纠正其早期著作中的某些不成熟意见;二是《朱子语类》中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在其文集中有言之甚简或完全阙如的,可以弥补其文集之不足;三是《朱子语类》与其他理学家语录多谈性理者不同,上自天地之所以高厚,下至一物之微,无所不谈,范围广泛。从这三个特点可知其价值之高,“历千载而如会一堂,合众闻而悉归一己”。想要深入了解朱子学派的思想,探寻其问题的本意,《朱子语类》乃是最宝贵的资料。
但读此书要审慎,切记不可尽从。有人提出这样的取舍标准:“语录与‘四书’异者,当以书为正;而论难往复,书所未及者,当以语为助。与《诗》、《易》诸书异者,在成书之前,亦当以书为正;而在成书之后,当以语为是。”由此,可摸索出阅读方法。
预习作业一、通假字极要与他埽除打叠___________________“埽”通“扫”,打扫。
副词,极、尽名词,遍,次动词,通过名词,错误动词,经过动词,做错动词,超过形容词,过分动词,穷、尽形容词,完,尽形容词,困厄形容词,尽
形容词,一般的动词,引诱动词,连接名词,七言诗的一种动词,伸动词,延请名词,关键名词,事务名词,织布机名词,命运,天数动词,向坏的方面转变动词,流淌名词,流程
连词,和形容词,与“多”相对名词,不久副词,稍微形容词,年轻形容词作名词,年龄小的等到动词,到达副词,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1.上智圣人底资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圣贤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圣贤之人名词活用为形容词,上等的
四、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为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且须分个内外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方位词,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学习的人“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外”指学习是为了炫耀自己
3.须大段著力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较长的段落仔细
五、文言句式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________2.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________3.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________4.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________5.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________宾语前置句判断句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六、名句默写1.____________________,方是见得真味。2.仁以为己任,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凡为学,________________,这便是生死路头!且须分个内外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不亦重乎不亦远乎
主旨归纳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欲问题、义利问题。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和掌握。他说:“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朱熹还认为读书要虚心品味,沉浸其中,周密思考,才能明辨是非,解决疑难。他说:“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朱熹所说的“天理”即是心之本然,而“人欲”即是超越延续生存条件、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欲望。作者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越是修养不高的人,越要努力克制私欲。朱熹引用孔孟的话阐述自己的义利观,认为“为义”还是“为利”是君子与小人的分别。读书为了提升自己就是“义”,而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是“利”。
重点突破理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是怎样的?提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到宋朝,思想界面临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是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高峰,维护既有的社会秩序,需要有新的理论思考;二是社会文化也开始向近代文明缓慢地转型,这同样呼唤着新的思想观念。朱熹所讲“弃人欲”与佛教的禁欲主义有相通之处,这表明儒释道三家的相互融合、渗透,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在此背景下,到北宋中期,理学思潮逐渐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思想,对北宋以来的理学
思潮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理学体系。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到了明朝,得到王守仁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心外无理”,主张“致良知”。由于王守仁强调了人的主观精神作用,他的思想也刺激了明代后期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
从节选部分的第一则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熹怎样的读书观?提示朱熹不但是著名的理学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一向主张精读,反对贪多。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熟读”,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因此,朱熹所讲的读书法,并不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而且是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的。简单地说,他主张通过读书来“穷理”,来体认天理,最终达到道德品质的完善。
朱熹对“天理”与“人欲”这一问题有怎样的看法?提示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因此要“明天理,灭人欲”。这种把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的看法,为程朱理学所继承,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论证。朱熹所说的天理,根本上还是儒家所讲的仁义道德、五伦规范。主张理学的人的修养目标,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去规范人的行为,也就是用天理去除人欲。这是道德修养的关键,也就是朱熹所说的“天理人欲交战之机”。理学所讲的理欲之辨,用现代哲学术语来说,其实就是理性对感性的限制。
门人向朱熹提问关于读书的问题,但朱熹回答的却是要明辨义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提示这段文字看起来好像是答非所问,但其实是朱熹所认为的读书的大事情。读书首先要明辨义利,是“为人”还是“为己”;是为了成圣成贤,还是趋于愚昧不肖,这是读书的原则。朱熹认为,在这个分界是非的问题上,不容讨论,如果认清了这个问题,读什么书,“却好商量也”。所以,整段语录也是和读书密切相关的,他说的是读书的一个原则性问题。
在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怎样理解和继承朱熹的“天理人欲”和“义利”观?提示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原本的意义。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把精神的需求废除了。这和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回不因为物质生活低下而放弃理想的行为是一致的。不过,朱熹是理论化了孔子的这种赞誉。一些人宁可物质生活简陋和低下,也会努力兴办和发展教育,热心公益事业,再穷也不会丢弃自己的人格,这正是这种天理胜过人欲的写照。
文本审美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做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需要指出的是,在朱熹那里,“人欲”
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反对的是沉溺于人的欲望之中。认为人欲只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同时,朱熹也不是盲目地抵御外物的诱惑。至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朱熹说:“天理人欲,其间甚微。于其发处,仔细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知其为天理,便知其为人欲。既知其为人欲,则人欲便不行。”课文节选部分也说“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其二,“存理灭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朱熹认为,“存理灭欲”是属于自我修养、复归于人的本心的道德范畴,即使是统治者也必须遵从。其三,“存理灭欲”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朱熹说,尽去人欲,“这事不易言,须是格物精熟,方到此”。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过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循序渐进,“自然纯熟”。
客观地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在理论上是有其缺陷的,尤其是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是不科学的,但在物欲横流、道德规范失效的今天,主张用理性战胜感性、用道德规范欲望,又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写作迁移宋代的理欲之辨是重要的哲学命题,进行过激烈的辩论。你对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你的理解。【角度】存天理,抑人欲示例
“存天理,灭人欲”所倡导的抑制物欲的思想,使人类修心禁欲,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费,进而减少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客观上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的先人正是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约束下,抑制了人们的需求,培养了节俭的美德,减少了人类对生物圈和地球的破坏,从而把一个和谐而美好的自然环境、完整而富庶的地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相反,西方价值观极大地激发了人类的欲望,使人类的智慧用在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上,灭天理,纵人欲,从而使任何发展都变成了破坏生态环境、搅乱自然秩序的中坚力量。
如果说“灭人欲”有点极端、是人类圣贤追求的目标的话,那“存天理,灭人欲”这一东方智慧恰好给出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左极限;西方价值观所激发并形成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给出的正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右极限。取精华,去糟粕,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人类生存方式的合理区间,那就是“存天理,抑人欲”。
单击此处进入活页规范训练
PresentPerfectTense
Presentperfecttense现在完成时构成:用法一:表示过去发生的某一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产生的结果.现在完成时这一时态强调是过去动作与现在的联系,也就是强调现在的影响和结果.have/has+过去分词
1.都表示过去发生的事2.现在完成时强调过去和现在的联系,不能和具体的时间状语连用;3.一般过去时强调过去发生的事或状态与表示过去的具体时间连用(last,ago,yesterday,etc.)presentpastIhavelivedherefortwoyearsIlivedthere2yearsago
eg.1.Hehadhisbreakfastat6:00Hehashadhisbreakfast.2.Whendidyoucomehere?IwatchedthefootballmatchonTVat9:00.
Adverbsoftimebefore,bynow(sofar),once,twice…,just,recentlyyet(否/疑),already(肯),ever,never,allone’slife,in/duringthepast/last5years,
Exercises1.I________(have)lunchalready.2.Hasthetrain_______(arrive),yet?3.Tome____never_______(beto)China.4.Thetwin______just_____(see)myfather.5.Thetwins____(see)myfatherjustnow.6.Manytallbuildings____________(build)inthepast5years.havehadarrivedhasbeentohasseensawhavebeenbuilt
用法二:for+段时间since+点时间since+句子(过去时)E.g.Katehaslivedherefor3years.Katehaslivedheresince3yearsago.KatehaslivedheresinceshecametoChina.表示过去某个时间开始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并可能还将持续下去。动词使用延续性动词。常与for或since引导的时间连用
常见非延续性动词和延续性动词的转变arrive/come/gotodiebecomeaborrowLeave/movebuyopenjoinstart/beginfinish/endcatchacoldgetupgettoknowgetoutclosewakeupgotosleepbecomeinterestedinbeinbedeadhavekeepbeaway/beoutbeabein/amemberofbeopenbeonbeoverhaveacoldbeupknowbeoutbeclosedbeawakebeasleep/sleepbeinterestedin
ExercisesHisfatherhasdied.(for2years)Thefootballmatchhasbegun.(since9:00a.m)Thetwinshavejoinedthearmy.(sincetheyare18yearsold)MyteacherhasjustleftNanjing.(for3days)Hisfatherhasbeendeadfor2years.Thefootballmatchhasbeenonsince9:00a.m.Thetwinshavebeensoldiers/beeninthearmysincetheyare18yearsold.MyteacherhasbeenawayfromNanjingfor3days
重点句型:Itis/hasbeen+段时间+since从句段时间+haspassed+since从句eg.他死了两年了:Hediedtwoyearsago.Hehasbeendeadfortwoyears/sincetwoyearsagoItis/hasbeentwoyearssincehedied.Twoyearshaspassedsincehedied.
1.这本书我借了一个月了。Iborrowedthisbookamonthago.Itis/hasbeenamonthsinceIborrowedthebook.Ihavekeptthebookforamonth./sinceamonthago.AmonthhaspassedsinceIborrowedthebook.
Have/hasgonetohave/hasbeentohave/hasbeeninhave/hasgoneto:已经去了或在途中,还没有返回;have/hasbeento:曾今去过某地,现在已经回来了,后面可接表示“次数”的状语;have/hasbeenin:表示某人“已在某地停留一段时间,现仍在那里”,其后常带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
ExercisesTom在哪儿?他去书店买书了。我在北京待了5年了。Jack去过上海两次了-WhereisTom?-Hehasgonetothebookshoptobuysomebooks.IhavebeeninBeijingfor5years.JackhasbeentoShanghaitwice.
Correcting1.Ihaveborrowedthebookfor3months.2.Mybotherhasjoinedthearmysincehewas18.3.JackandTomhavelivedheresince5years.4.ThefilmhasbeenonsinceIhavecometothecinema.5.WhenhasMr.Licaughtabadcold?havekepthasbeeninthearmy/beenasoldiersince5yearsago/for5yearscamedidcatch
6.Tenyearshavepassedsincetheygotmarried.7.JimhasgonetoBeijingfor2years.8.Whattimehavethefactoryopened?9.IhavegonetoChunhuaMiddleSchooltwicehashasbeenindidopenbeento
ExercisesIamanAmericanboyIcametoChinatwoyearsago.I_____(study)herefortwoyears.Myfatheroften(take)me_____(play)footballontheplayground.LastweekI___(take)totheparkbyhim.Wesawalotofmonkeys(jump)inthetree.IheardavoicefrombehindWhenI(walk)alongtheriver.Ithoughtmyself.“Itmust_____(be)Mr.Brown.He__(take)photos.”We___(enjoy)thatday.We____(go)backtoAmericanextweek.havestudiedtakestoplaywastakenwalkedjumpbeistakingenjoyedwill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