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走近哲学激发兴趣※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地反思的思想。(冯友兰)※“哲学”一词,源自古希蜡,是爱智慧的意思。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河南人。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30年代初出版、《中国哲学史新编》建国后著)释今古,40年代写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据说在西方大学中,凡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第一本必读之书。百年之前,中国人因为有严复而知有西方学术;迄今为止,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所以,若要说起20世纪中国哲学,是不能不谈到哲学大师冯友兰的。作者简介
冯友兰和女儿
宗璞和父亲冯友兰宗璞,现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代表作《三生石》(中篇小说),《弦上的梦》(短篇小说),童话《总鳍鱼的故事》。
什么是境界?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但从晋唐以后,译佛经者却给它赋予了一种特定的含义。佛教有所谓“六境”说法,是指基于六根之官能与六尘之接触,然后由六识所产生的一种意识活动的状态。由此可知,在佛学中,所谓“境界”,主要指意识活动中之主观感受;由此引申出的某方面的造诣的深浅称为境界的高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似已悟道而实未悟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3、禅宗的开创者慧能的一则著名偈语: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思考:1、哲学的任务是什么?2、冯友兰说的四重境界分别是哪四重?3、四重境界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觉解觉解
重点梳理难点突破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对于他所做的事情,可能并无觉解,或者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情,其后果可能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道德境界――还有一种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回主页
重点梳理难点突破*功利境界的人有什么特点?他们做事情是为自己**为什么要说“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利已同时可能有利于别人***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一个为自己,一个为社会回主页
重点梳理难点突破什么是天地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什么叫宇宙?“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淮南子·齐俗》)宇宙天物质世界(物理上的宇宙)理念世界(精神世界、最高原理)天道与人事的规律回主页
觉解指数:无自然境界觉解指数:较低觉解指数:较高觉解指数:最高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哲学的任务人生的境界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4、中国哲学的任务具体是什么?5、未来的哲学可能是怎样的?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贤人)和天地境界(圣人),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6、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入世:指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出世:即超脱人世,看破红尘。
提出问题: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分析问题人生境界宇宙 宇宙意义 天地境界社会 道德意义 道德境界自己 功利意义功利境界没有意义 自然境界圣人 教人了解宇宙贤人 授人道德原理解决问题: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又出世的哲学任务思路:
拓展延伸联系实际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四种境界与现实的关联。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
明确:A、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道德境界。D、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人生三境界池莉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在这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自有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谭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大无大有周恩来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