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ID:1018683

大小:30.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3-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学语文教学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札记冯友兰先生(—),字芝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研究而言,人们赞美冯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意思是,后人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胜过冯先生,但是却不能绕过冯先生,因为那样不但必然要多费力气,而且容易走弯路而难以深入堂奥。人们还感叹,冯先生的观点你可以同意,也可以反对,但你不会不明白。然而,饶有意味的是,相较于冯先生的博大精深,纵使他深入浅出,要真正“觉解”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人生的境界》一文就甚具言辞简约、意蕴遥深的特点,爰作读书札记,聊供参考并资谈助。一北京西郊万安公墓,冯友兰先生长眠于斯。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刻有这样两行文字:“三史释今古,六书记贞元”。“三史”即指《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即指《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这六部书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当时处于民族存亡绝续之际,所谓“贞元之际所著书”,《易经》上说:“乾,元、亨、利、贞”,元亨利贞代表春夏秋冬,贞下启元,意味着严冬即将过去,春天就会到来,而历史恰如冯先生所逆料。他进而想到,《诗经》上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简言之,就是“旧邦新命”,而中国历史的发展足以当之。“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所谓“旧”,就是文化悠久;所谓“新”,就是重振复兴。而作为一个哲学家,冯先生说他所能做的就是发扬古老的传统文化,因为“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虽然已经过去了,但也是中国新文化的一个来源,它不仅是过去的终点,也是未来的起点。将来中国的现代化成功,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古也是最新的国家”。这就是所谓“阐旧邦以辅新命”———把中国古典哲学中本身具有的永恒价值阐发出来,使之大放异彩,这就是冯先生毕生的使命。二冯先生认为,“哲学的内容是人类精神的反思。它的作用是锻炼、发展人的理论思维,丰富、发展人的精神境界”。换言之,从理性的角度看,哲学的思考体现了最高层面的思想,它要求尽力达到“极高明”的境地;而从功用的角度看,哲学又要通过自身让人们了解人生,在现实中追求理想的生活,这就要求哲学所讲的内容切近人情,即古人所谓“道中庸”。庸言庸行,人人可知可为。冯先生认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新哲学,体用兼备,本末一贯,是中国哲学固有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新原人》一书中,冯先生专用五章的篇幅来讨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即《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人生的境界》一文,正是对上述论断的浓缩和总结。人生的意义何在?人生的境界又如何划分?冯先生首先告诉我们,这要在明了哲学的价值后才可能回答得不肤浅,这是高屋建瓴,是“极高明”。那么如何“道中庸”,让人人都明了呢?冯先生就从“觉解”入手,解是了解,觉是自觉。“人做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做某事时,自觉其是做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若问:人是怎样一种东西?我们可以说,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东西。若问:人生是怎样一回事?我们可以说,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生之所以异于别的动物的生活者”。而“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于是顺理成章地产生了不同的境界。三 冯先生认为,精神境界有高下之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可谓判然有别。所谓自然境界,就是顺性或顺习而为,但并非一种原始或混沌的状态,借用古人的话说,不是“无知无欲”,而是“少知寡欲”,不是“不识不知”,而是“不著不察”。也就是“觉解”不足。功利境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趋利避害,且抱为己的目的。冯先生说:“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都是以‘占有’为目的。在道德境界中,人的行为,都是以‘贡献’为目的。用旧日的话说,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的目的是‘取’;在道德境界中,人的行为的目的是‘与’。在功利境界中,人即于‘与’时,其目的亦是在‘取’;在道德境界中,人即于‘取’时,其目的亦是在‘与’。”这就把二者的区别简要地勾勒出来。如果说自然境界有智愚巧拙,功利境界有得失利害,道德境界有荣辱毁誉,那么,天地境界就连生死物我也不复存在,所谓“超理智”“超道德”,意义即是在此。冯先生最为看重天地境界,说他平生立说,什么都可以丢,惟独天地境界不能丢。先生让人自觉自己是宇宙的一分子,确乎是究竟至极之论。人类只有与自然相融合,才能得生存,求发展,科学和未来已经或必将证明冯先生论断的精当。·阅读教学·戴建华中学语文教学四文如其人,学亦如其人。哲学无论多么通俗地讲解,也多少有些玄妙。我们可以深味冯友兰先生本人的一些故事,或许对人生境界不无启发。冯先生一生努力“觉解”,从不懈怠。金岳霖先生回忆,抗战初期,冯先生乘车从长沙到昆明,途经镇南关,司机提醒不要把手放到窗外,大家照办,只有冯先生还在思考其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什么,没考虑完,胳膊已经骨折了。冯先生一生勤于著述,著作等身。陈岱孙先生说过,抗战时期,空中不时有敌人的轰炸,而冯先生正襟危坐,执笔不辍,“贞元六书”就是这样写出来的。他岁时,发愿重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共七卷),那时他几乎“耳目失其聪明”,但持之以恒,终于到岁高龄时完成这部划时代的作品。他的女儿、作家宗璞回忆,先生曾经讲,“庄子说,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溃痈。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张横渠又说,存,吾顺事;殁,吾宁矣。我现在是事情没有做完,所以还要治病。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他把他的稿费捐献给北大,设立了哲学奖学金。实现了《易经》上所说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想。冯先生的遗言是:“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冯先生逝世后,最为人称道的挽联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求仁得仁,安度九十五岁;誉之不加劝,非之不加沮,知我罪我,全凭四百万言。李慎之《融贯中西,通释古今———纪念冯友兰先生》冯友兰《西南联大纪念碑文》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冯友兰《新原人·觉解》冯友兰《新原人·境界)(作者单位:北京顺义区)一本篇课文是对庄子人生哲学的解读。中学生理解本文之难,原因大致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庄子哲学是对人生苦难的总结。读者须在经过人生的艰苦历练之后,方能进入庄子的精神世界,和庄子产生共鸣。而今日之中学生,即便是高三学生罢,年龄也不过十八九岁,处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中,正是“少年心志当拿云”的季节,人生的画卷尚未完全展开,美好的梦境依然在心中飘摇;我们的正统教育中宣讲的是实现理想,是为社会做贡献;社会上流行的是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一切,都近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和庄子的哲学截然相反。因此,学生理解庄子的人生观,就必然出现困难。(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这样的大问题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我个人以为,本文其实不适合作为必读课文选到教材中来。对庄子哲学的介绍, 可以在先秦散文的教学中完成———当然这是题外话。)其二,作者鲍鹏山认为,对古代文化及文学的研究,“要多一些智力少一些体力;多一些情感投入少一些功利关注;多一些心灵感应少一些乾嘉习气。”他反对“把研究对象变成干尸”,把自己的文章变成“肉腊”一样枯燥的高头讲章(见鲍鹏山为独化《狗尾草》一书所作的序)。因此,在本篇中,他用一种诗歌式的或者也可以说是散文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庄子的解读。文章蓬勃鲜活,以心会心,血泪俱下(还可参看作者《寂寞圣哲》一书)。可是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从课内到课外,能够接触到的大多是常规论文语体(又称“毛语体”或“社论语体”,如《改造我们的学习》《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等),对这种话语方式(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不适应,也必然使学生在文章的阅读理解上产生一定的困难。二解决以上两个困难,我以为应该注意这样两个问题。其一,复习庄子。重读《逍遥游》(理解生命对外物的超越———无所待)、《庖丁解牛》(理解生存之道———养生),着重从思想上引领学生了解庄子哲学的特点,进而理解庄子。庄子哲学是“出世论”,它不关心社会怎样,更不参与社会的治理,它关心的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幸福和存在价值。这一点和儒家、法家都不同,似乎更“唯心”———它的全部内容都在精神层面展开。与课文相关天光云影共徘徊———读鲍鹏山《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随想刘德水·阅读教学·疒丸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