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三则课件资料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3、积累文言知识和文言词语。学习要点
顾炎武
《日知录》是一不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做的诠释考订;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学术著作
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坚决反对满清入主中原,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嗣母王氏绝食而死,临终嘱他“无仕异代”,他终生遵之。当大势已去,恢复无望之时,他则洁身自保,多次拒绝清廷的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仕。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与施愚山书》)、“经学即理学也”(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的思想,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
顾炎武治学,并非纸上谈兵,亦且身体力行,注重实际调查。他晚年流寓秦晋之间,每出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他怀抱经世之才,不愿为统治者所用,常常自己“小试”一番。他曾垦田于山东,畜牧
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曾慨然叹曰:“使吾泽中有牛羊千,则江南不足怀也!”他漂泊北地25年,最终客死异乡。然其生活所资皆赖自我操持经营,财力有余,无需乞求,可见其非凡的经济才能。
顾炎武与归庄等兴兵抗清,事败,其母绝食而死,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
《精卫》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聆听课文朗读《日知录》三则
滑稽(jī)围剿(jiǎo)奸佞(nìng)庶(shù)民命途多舛(chuǎn)菑(zī)畲(shē)族装潢(huáng)潦(lǎo)水衣裾(jū)摭(zhí)谈字音
1、《文须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认为有益之文有哪些益处?无益之文有哪些坏处?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内容探讨
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有益之文、无益之文)
观点是什么?文须有益于天下。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正反论证阅读第一则,讨论思考
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个方面,可谓层次分明:“明治乱”是阐明为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善”是体悟人情。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这种观点,是作者一贯坚持的。内容探讨
明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在下文中所作的反面陈述。如果写文章涉及“怪力乱神”的内容,或者是荒唐无稽之论,或抄袭剽窃,或阿谀奉迎,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的,这样的文章,多一篇就“多一篇之损矣”。对于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虽然立论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而且把重点稍稍落在了对写无益之文的批判上。内容探讨
小结: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内容探讨
文须有益于天下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翻译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著书之难翻译
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著书之难翻译
2、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什么?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内容探讨
3、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文献通考》为例?纵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著述贵创新”的观点。引用古例借以与当代著书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内容探讨著书之难
论述的问题是什么?著书之难。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事例论证、对比论证。阅读第二则,讨论思考
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你认为作者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
《著书之难》是《日知录》卷十九的第三篇,以考察子书演变的轨迹为缘起,纵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自成一家的独立创作的可贵。作者首肯《孟》《荀》,后及《老》《庄》《管》《商》诸书,不难看出他以儒家著作为上的评价准则;《孟》《荀》而外,列《老》《庄》于《管》之前,不以年代列次,亦见出他对《老》《庄》的称赏。然后捻出《吕氏春秋》《淮南子》,指出它们是杂取诸子,“汇而成书”的,所以不能自成体系,子书因此“一变”,遂流内容探讨
毒千古,成为后代没有独创性个人著述的滥觞。由此,作者提出了一个著书原则,即“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实际上,作者在《日知录》题辞中为自己写作确立的原则,也是这个意思。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呢?时人能达到吗?作者自己又能做到多少呢?对此,顾炎武避而不谈,又转而援引古事,继续申说。他祭出的两个事例,一为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为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赞赏它们都是毕作者“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作者举这两部书,看似随意,实有深内容探讨
意,潜隐着他自己的价值尺度。这两部书都是经世致用著作的典范,是史学巨著,在作者眼里显然高于一般的文人作品,哪怕是杜诗韩文。因为有情感的倾向寓注其中,作者竟避开质量问题不谈,却对两位作者著书态度大加称扬,对其书的“小有舛漏”宽宏大量,可谓爱之也深,责之也轻。最后,作者又把目光移回近世今世,指出后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也就越多。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后世作者,人心不古,把写书看得太容易,成名成家之心迫切──归根结底,还是创作态度诚实与否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动机决定一切。内容探讨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著书之难翻译
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著书之难翻译
4、《文人之多》表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作者认为,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作答)要做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就应该识经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还要经世致用。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是“识经术,通古今”。内容探讨文人之多
论述的问题是什么?文人之多。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引用论证阅读第三则,讨论思考
内容探讨起笔以感叹开端,直揭主题,融入了强烈的情感:“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这一开头,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莫明其妙:“文人之多”有什么不好?为什么单说“唐宋以下”?再往下读,就会明白作者的本意。他说“文人之多”,是因为有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的人,滥竽充数,“自命为文人”。显然,在作者心目中,“文人”这一称呼是有其特定意义的,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识经术”“通古今”。作者用苛刻的眼光审视“唐、宋以下”的元明清时代,即对于他来讲的“近现代”,表明了他关心社会现实的精神,也表现出他尊古复古的思想。
内容探讨议论过后,作者接连引用古人诗文话语,反复申述上面的意思。首先引用的是韩愈的《符读书城南》诗。这是一首家庭版“劝学诗”,是韩愈写给他儿子韩昶的。大意在于论说学习的重要性。小孩稚幼之时,嬉戏玩耍,看不出差别。长大以后,或龙或猪,高下不一,取决于“学与不学”,“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本文引用的几句,意义相对独立,强调“经训”是学问之根本,博古通今为治学之基石,舍此不但学问做不成,而且还可能在安身立命上陷于困境。文章是浮华空虚的,经术是切实有用的,这是顾炎武引诗借以传达的主要意思。
内容探讨引完韩诗,作者未即作评论,又引宋人刘挚训示子孙的话,作进一步申述。行文至此,作者又跳出文面,慷慨激昂,直言“以文人名于世”的无足轻重,把议论推向高潮。刘、顾二人如此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轻蔑文采华章,和他们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虽然不免偏激,但也切中流弊。
内容探讨接下来,作者又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继续说明务实与尚华的关系。扬雄的话以草木为喻,对别人赏其文辞(辞赋作品)不赏其义理(学术著作)痛心疾首;黄庭坚的话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以文才的高低作为提拔奖掖后生的标准,是鼓励助长了华而不实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到了顾炎武的时代仍有延续,无助于国计民生,只增加浮饰虚华,是很可悲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引用本朝掌故,不无痛心地指出“嘉靖以来,亦有此风”。下面的文字,涉及了当时的三个人物。他认为,作诗就是作到李白、杜甫的地步,也无济于世,李杜不过是两个醉汉。
内容探讨最后一段,引用《宋史》欧阳修本传中的话,再次表明顾炎武崇尚实用的思想。欧阳修对政事的关心,也可看做他对“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观念的践行。这一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的话虽不多,却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文人之多翻译
“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文人之多翻译
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化痰止咳方药饮食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证。也可为一种病症,咳嗽对西医而言则仅仅是一个症状,许多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咽喉炎等都可以见到咳嗽。中医认为.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所以通常合称为咳嗽。
分类: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中医将发病急,病程短,并发感冒的咳嗽。病因:外邪袭肺,脏腑功能失调肺气逆.引起咯吐痰液而发出的声音。中医通常把外感咳嗽分为三型.风寒咳嗽风热咳嗽风燥咳嗽
1.风寒咳嗽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怕冷、无汗等。舌苔薄白-多发于冬季及初春。2.风热咳嗽的主要症状是:咳嗽气粗或咳声嘎哑,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奏流黄涕,口渴,头痛,怕风,身热等症状。舌苔薄黄。多见于春末夏初季节。3.风燥咳嗽的主要症状是:干咳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症状。舌苔薄少或薄黄,舌质红干而少津。多见于夏末、秋初季节,
化痰止咳平喘定义:药凡能消除痰涎,减轻或制止咳喘的药物。分类:温化寒痰、清化热痰和止咳平喘药三类。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本类药物主要归肺脾两经。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味,大多辛、苦、甘。辛能开郁散结;苦能降气平喘;甘能润肺止咳。
贝母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地下鳞基。分为川母及浙贝母。性味:川贝母苦、甘、微寒;浙贝母苦、寒。归经:入肺、心经。功能:清热化痰,散结开郁。主治及应用:1.痰热咳嗽,合知母。川贝有甘凉润肺之性,故用于肺虚之咳,痰少咽燥,与沙参、天冬、麦冬合用。2.瘰疬、疮痈肿毒、乳痈、肺痈。以浙贝为佳禁忌:反乌头。寒痰、湿痰不宜用。
苦杏仁来源:为蔷薇科落叶乔木山杏之成熟种子。性味;苦、微温,有小毒。归经:入肺、大肠经。功能: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主治与应用:1.风热咳嗽。配伍用桑叶、薄荷。2.肺热咳嗽。合用桔梗、黄芩、芦根。3.喘息多痰。风寒喘咳者合麻黄、甘草;风热咳喘者合桑叶、菊花;燥热喘热者伍桑草。4.津枯血少便秘。配火麻仁、桃仁、当归。用量:3-10。禁忌:肺虚咳喘者忌用。
百部来源:百部科草本植物直立百部的块根。性味:甘、苦、平。归经:入肺经。功能:润肺止咳,灭虱杀虫。主治与应用:1.本品润而不燥,有较好的润肺止咳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故最宜用于肺痨咳嗽,常合黄芩、白芨、沙参、党参配用。2.各型咳嗽。不论新咳、久咳、寒咳、热咳均中应用之。3.灭虱杀虫。蛲虫病,以百部30-50克煎取浓30-50ml,每晚保留灌肠一次;头虱、体虱,20%百部醇浸液成50%水浸液涂摸。此外,对阴道滴虫也有杀灭作用。用量:6-9克,结核病用量20-30克,外用适量。禁忌:大便溏泻者慎用。
紫菀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菀的根茎及须根。性味:辛、苦、微温。归经:入肺经。功能:化痰止咳。主治及应用:紫苑温而不热,润而不燥,为止咳化痰要药,主治咳嗽,不论内伤、外感、寒热咳皆宜。咳嗽气逆,咯痰不爽者配桔梗、甘草、远志;治肺虚久咳、痰中带血者伍款冬花、百合、川贝、麦冬同用。用量:3-10克。
款冬花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款冬花的花蕾。性味:辛、温。归经;入肺经。功能;润肺下气,止咳化痰。主治与应用:1.肺寒痰多及肺虚久咳。冬花温润不燥,为止咳化痰、润肺下气之良药。有邪可散,散而不泄,无邪可润,润而不寒。伍紫苑。2.外感咳嗽、不论寒咳或热均可用之。常合杏仁、桔梗、前胡及解表药。
罗汉果【基原】为葫芦科植物罗汉果的果实。【性味归经】甘,凉,无毒。入肺、脾经。【功效】清肺,止咳,润肠。【应用】1.百日咳:罗汉果1个,柿饼15g,水煎服。2.喉痛失音:罗汉果一个,切片,水煎,待冷后,频频饮服。
胖大海别名:安南子、通大海性味:甘,寒;归肺、大肠经功能:清热润肺......
化痰止咳平喘方剂
止嗽散组成:桔梗(炒) 荆芥 紫苑(蒸)百部 白前蒸各1000克 甘草(炒)375克 陈皮(去白)500克。用法:上七味为末,做成散剂。每日三次,每次10克;作汤剂时,水煎服。用量按原方剂比例酌情增减。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主治:风寒犯肺。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临床应用:1.以解表后咳仍不止者,痰多、咽痒、咳痰不畅为其辩证要点。2.若头痛、鼻寒、恶寒者,加防风、苏叶、生姜以散寒解表,若痰多色白,苔白腻者,加半夏、茯芩以燥湿化痰。
小青龙汤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分二次服。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2.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桑菊饮组成:桑叶9克 菊花9克 杏仁9克 连翘9克 薄荷6克(后下) 桔梗9克 甘草6克 芦根30克。用法;水煎,分二次服。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症见咳嗽、发热不重、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临床应用;1.本方长于宣肺止咳、疏风清热,故常用于外感风热、咳嗽初起之证。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等均可加减运用。2.本方加白蒺藜、决明子、夏枯草治疗流行性结膜炎;加牛蒡子、土牛膝可治急性扁桃体腺炎。
清燥救肺汤组成:冬桑叶10克 石膏10克 阿胶10克(烊化) 麦冬10克 杏仁6克 枇杷叶10克 沙参10克 胡麻仁10克 甘草3克。功用:清燥润肺。主治:燥热伤肺,气促,干咳无痰或少痰,咽喉口鼻干燥,或痰带血丝,舌干苔少,脉小数。方解:本方为治疗燥伤肺主要方剂,用桑叶、石膏清燥热,阿胶、麦冬、胡麻仁润肺养阴,佐以杏仁、枇杷叶化痰止咳,诸药合用共凑清燥热,养肺阴之功。临床应用1.本方适用于燥热伤肺所致之干咳无痰,咽干口燥,舌干少苔,甚或气促痰带血等证。
常用中成药风寒咳嗽:选用通宣理肺口服液(丸),急支糖浆,复方甘草口服液(合剂)等具有疏风去寒:宣肺止咳的中成药。风热咳嗽:选用蛇胆川贝液,扶痰灵、桑菊感冒片等具有疏风清热,宣肺化痰功效的中成药治疗。风燥咳嗽:选用养阴清肺糖浆,川贝枇杷膏等具有疏风清肺润燥止咳的中成药治疗。另外,民间流传较广的“冰糖梨水”对风燥咳嗽的治疗也很有效。
化痰止咳食品
荸荠【基原】为痧草科植物荸荠的球茎。【性味归经】甘,寒。入肺、胃经。【功效】清热,化痰,消积,利湿。【应用】1.湿热黄疸,小便不利:荸荠打碎,煎汤代茶,每次120g。2.腹满胀大:荸荠去皮,填入雄猪肚内,线缝,砂器煮糜食之,勿入盐。3.咽喉肿痛:荸荠绞汁冷服,每次120g。凡热病烦渴、便秘、阴虚肺燥、痰热咳嗽、肝阳上亢(如高血压)等病症均宜食用荸荠。荸荠苗(又名通天草)有利尿消肿作用,可治肾炎水肿。胸中烦闷者食之亦宜。
丝瓜【基原】为葫芦科植物丝瓜鲜嫩果实。【性味归经】甘,凉。入肝、胃经。【功效】清热化痰,止咳平喘,通络。【应用】1.肠风:丝瓜不拘多少,烧灰存性,酒调6g,空心下。2.痰喘咳嗽:丝瓜烧存性为末,枣肉如弹丸大,每服1丸,温酒化下。3.经脉不通:丝瓜焙干,为末空心酒下。(《海上名方》)4.肺热咳嗽:干丝瓜花10g,蜂蜜适量。丝瓜幼嫩时供食用。丝瓜中含皂苷和丝瓜苦味质及多量粘液,还含有瓜氨酸。丝瓜老熟后去皮所留之网状纤维,称丝瓜络,燃炭后有通络作用。丝瓜籽可以化痰排脓。
梨【基原】主要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秋子梨等栽培的果实。【性味归经】甘、微酸,凉。入肺、胃经。【功效】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应用】1.太阴温病口渴甚者: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捣取汁)时时频饮。2.消渴:香水梨用蜜熬瓶盛,不时用热水或凉水调服,止嚼梨亦妙。3.咳嗽痰多:梨捣汁用,熬膏亦良,加姜汁、白蜜。4.小儿心脏风热,昏懵躁闷,不能食:梨三枚,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入粳米一合,煮粥食
芥菜【基原】为十字花科植物芥菜的嫩茎叶【性味归经】辛,温。入肺、大肠经。【功效】宣肺豁痰,温胃散寒。【应用】1.风寒束表:芥菜与番薯同煮食。2.痰湿中阻:芥菜籽研末,拌菜食用。鲜芥菜辛辣,盐腌制后可作炒菜,多食目糊。芥菜子温中散寒,消肿通络。本品有发汗、散气、刚介之意,感冒无汗,腹胀气滞,痰气闭塞者均可食用。
枇杷【基原】为蔷薇植物枇杷的果实。【性味归经】甘、酸,凉。入脾、肺、肝经【功效】润肺,止渴,下气,止咳,化痰。【应用】 1.燥渴:多吃枇杷。 2.肺热咳嗽、咳痰:宜吃枇杷。久咳者服枇杷露、枇杷膏。
饴萝卜汁【配方】白萝卜1000g,饴糖100g。【制法】白萝卜洗净,切碎,以洁净纱布绞汁。每次取白萝卜汁30ml,调加饴糖20ml。再加沸水适量,搅匀。【效用】每日饮用3次,适用于新久咳嗽,胸满,喘息诸症。本品原用于治疗顿咳不止,为脾肺气虚咳嗽之常选方。本方凉温并调,适用于肺热、肺寒、新久咳喘证。白萝卜味辛甘,性凉,宽中下气,润燥止咳。饴糖甘温补益脾肺,二味配伍相得益彰。除用治咳喘诸证之外,尚可用治脾胃升降不调所致的胃脘胀痛,以及呕逆泄泻等证。
花生冰糖汤【配方】落花生100g,冰糖适量。【制法】落花生洗净,放入锅中,加清水、冰糖,煮约半小时即成。【效用】本品有润肺止咳功效。适用于肺虚燥咳,秋燥咳嗽。用于久咳,秋燥,小儿百日咳,为治疗燥咳方。阴虚肺燥,或燥邪伤肺,肺失润降则见咳嗽,法宜润肺止咳。方中以落花生为主,润肺止咳;以冰糖为辅佐,润肺止咳以助药力。两者合用,共成润肺止咳之方。
秋梨蜜膏【配方】鸭梨1500g,鲜生姜250g。【制法】鸭梨洗净,去核,切碎,以洁净的纱布绞汁;再以鲜生姜洗净,切丝,以洁净纱布绞汁备用。取梨汁放在锅中,先以大火,后以小火煎熬浓缩,至稠粘如膏时,加入一倍的蜂蜜、姜汁,继续加热至沸,停火,待冷装瓶备用。【效用】每次一汤匙,以沸水冲化,代茶饮用,每日数次。适用于肺热型咳嗽,痰黄,喉痛等症。用于清痰止嗽。梨性寒,味甘微酸,能够清毒热,生阴液,滋五脏,降火生津,清热滋肺,滋润止咳。生姜也具止咳作用。加蜂蜜制成膏是肺热燥咳的食疗佳品。
蜜蒸百合【配方】白花百合50g,蜂蜜50g。【制法】百合洗净,脱瓣,浸清水中半小时后捞出,放入碗内,加入蜂蜜,隔水蒸约1小时即成。【效用】本品有滋阴润肺功效。适用于虚火劳嗽,咯血。原名“百合煎”,用于肺痈,为滋阴润肺常用方。痨病阴虚内燥,肺失清润,见劳嗽咯血,法宜滋阴润肺。方中以百合为主,滋阴清肺,润肺止咳;以蜂蜜为辅佐,润肺止咳以助百合之力,兼可调味。两者合用,共成滋阴润肺之方。
外感咳嗽的预防:首先应注意气候变化,避免受凉,饮食宜清淡,不要过食肥甘厚味及辛辣食物,要戒烟、少饮酒。应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一旦患上咳嗽也要对症治疗,咳嗽多痰时不可滥用镇咳药物(如咳必清、可待因之类),以免造成痰液不能及时排出,滋生细菌,导致肺炎等病变。频频服用含薄荷油成分的止咳药水,虽可一时感到舒适,但可能会引起某些副作用,所以一定要定时定量服用止咳药。外感咳嗽虽然属于较常见的小恙,不一定去医院治疗,在家中合理选用对症的中成药,或到药店购买汤药饮片也能够获得很好的疗效;若遇到咳嗽剧烈,日夜不停。高烧不退,寒战,咳吐铁锈色痰,就可能发生肺炎,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不然会造成严重后果。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婴幼儿多见。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病程可长达2~3月,故名百日咳。病因 (一)传染源:患者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自潜伏期末至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以发病第一周期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三)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但幼儿发病率最高。母体无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传给胎儿,故6个月以下婴幼儿发病较多。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