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六安市城北第二小学华劲松学情分析:1、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在这个基础上又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但1.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在这个基础上又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但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还不能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操作和想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充分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建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的对应关系。2、五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敢于质疑、大胆实践的性格特征,分析、思考、归纳、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质疑、探究、讨论、合作的意识比较强,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也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学生都非常愿意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操作和想象,通过合作与交流,自主探索和研究知识,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3、
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肯定存在差异,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也不同,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允许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及时加以方法的指导,能够在想象的基础上通过操作验证掌握新知,对于思维水平较高、空间观念较强的学生,如果在没有操作的基础上,只通过想象直接判断,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先想后剪”这个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而不要求学生一定达到剪出来的展开图和想象中的一样;又如“根据平面图形判断能否围成立体图形,并说明理由。”和“找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展开图的对应面”的练习,这两个练习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呈现出来的思维结果会出现不同层次:有些学生是在想象和操作的基础上,才能说出不能围成立体图形的理由,能围成的在展开图中标出对应的是立体图形中的哪个面;有些学生只在必要时借助学具;还有些学生不借助学具的操作直接就能判断出来。因此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和进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感受立体图形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经历和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过程,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不断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过程和创造过程带来的乐趣,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平面图形的关系,建立长方体或正方体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利用实物模型,发现并认识棱柱的一些特征。教学难点:对棱柱性质的理解和空间想像的验证。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评论1、包装盒都见过吗?大多是什么形状的呢?2、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让家里的包装盒尽量少占地方吗?学生想办法,出主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引起学生探究的需要,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为本节课探索活动的展开做铺垫。)二、探索解决评论1、学生操作:学生同桌为一个小组,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正方体盒子沿着其中的一条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教师行间巡视。2、全班交流:请学生拿着自己的展开图,从老师已准备好的教具中找出与自己一样的展开图贴在黑板上。(学生超出了老师的想象,把老师已准备的展开图全贴在了黑板上。)3、示范图:4、归纳,思考:(1)、这些展开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都是有6个小正方形组成)
(2)、你能给这些展开图分类吗?(学生思考)(3)、全班交流,并且让学生说出理由理由:1、中间四个正方形,两侧各一个。2、中间三个正方形,两侧各有一个或两个。3、中间两个正方形,两侧各有两个。4、两排各三个正方形。(上面最后一幅图)(4)、出示课件,巩固规律。(设计意图:学生再给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分类后,教师相应的把同一类型的贴在了一起。为了提高同学们对数学的热情,找到自信,教师出示了相应的课件,让同学们在直观中加深、巩固、更进一步的理解正方体展开图的规律。)(5)、折一折:小组合作,将以上图折回原样,边折边说出展开图上的每个面分别对应正方体上的哪个面。(6)、全班交流,同时出示课件。(设计意图:让同学们直观地认识每种展开图上每两个相对的面之间隔着一个正方形,同时也是对学生已形成的空间观念的一种检测。)(7)、小结:相对的两个面之间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归纳。三、巩固提高评论(设计意图:集中学生注意力,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1、判断下面几幅图是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要求学生讲出理由。
2、完成17页“练一练”的第1题。四、课堂小结评论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