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 人境庐诗草自序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年高中语文 人境庐诗草自序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ID:1019369

大小:99.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3-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年高中语文人境庐诗草自序同步检测试题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      遽:立即B.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蹈袭:沿循C.逮于周秦诸子之书逮:及,到D.聊书于此,以俟他曰俟:等待解析:A项,遽:遂,就。答案:A2.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B.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C.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D.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解析:C项,“采取”在文中的意思是“择取,选用”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是“使用,接纳”。答案:C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②然以笃好深嗜之故③亦每以余事及之④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⑤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人诗 ⑥其亦足以自立矣⑦聊书于此,以俟他日A.①②④/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⑥/⑤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解析:①②是介词,因为;③介词,在;④介词,用;⑤⑥⑦连词,用来。答案:B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遵宪是我国晚清时期人,《人境庐诗草》是以其书斋名命名的一部诗集。B.“三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四史”则在其基础上加上《三国志》。C.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著有《说文解字》一书,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D.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早期倡导者有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等。解析:C项,“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书”应是《尔雅》,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答案:C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余年十五六,即学为诗。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其取材也: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家之注,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 无虑:没有顾虑B.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单行:每一行C.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 跻:达到D.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俟:等待解析:A项,无虑:大约。答案:A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②然以笃好深嗜之故B.①诚戛戛乎其难②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C.①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②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D.①虽一行作吏,未遽废②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解析:B项,①诚:确实、实在;②诚:果真、如果。A项两个“以”都是“因为”;C项两个“逮”都是“到、达到”;D项两个“遽”都是“就”。答案:B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黄遵宪吸取古典文学精华的一组是(  )①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②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③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④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⑤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⑥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A.②⑤⑥B.①④⑤C.①③⑥D.②③④解析:①黄遵宪认为古今人事不同;⑤要用今天的语言写诗;⑥认为自己的诗达不到古人的水平。这三项与吸取古典文学精华无关。答案: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遵宪痴迷诗歌创作。他少年时代就开始学写诗,当官后公务繁忙,四处奔走,少有闲暇,但从未就此放弃对诗的爱好。B.黄遵宪追慕古代名家。他希望吸取前人精华,剔除其糟粕,不受前人的束缚,这样做虽然实在太难,但他决心努力去做。C.黄遵宪作诗视野开阔。他借鉴前人的创作手法,涉猎各种古代典籍,博采众家之长。他坚信这样持之以恒就能达到古人的水准。D.黄遵宪坚持自我特色。他学习古人的经验但不兼收并蓄,力图开创“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的诗歌风格,以此自立于诗坛。解析:C项,“他坚信这样持之以恒就能达到古人的水准”不合文意,应是“未必就能达到”。答案:C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重点是“笃”“好”“深”“嗜”和“及”的翻译,两个“之”的用法也要注意区别。(2)重点是“固”“逮”的翻译。 答案:(1)但因为特别喜欢的缘故,也常把我遇到的事(用诗歌的形式)记下来,虽然一旦做官(公务繁忙),但从未就此放弃(对诗的爱好)。(2)然而我虽然有这样的志向,能力却不能达到。诗写了一些“虽然说达不到(这些要求),心里却非常向往。”三、深化扩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青霞先生文集序[明]茅 坤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①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②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③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④俞君,于是裒⑤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⑥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也之乎?予谨识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选自《古文观止》)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诋:痛斥B.以恣敌之出没 恣:任凭C.特悯其人,矜其志 矜:夸耀D.至于文词之工与不工 工:工巧解析:C项,矜:同情。答案:C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而父之哭其子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B.①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②不赂者以赂者丧C.①其能遗之也乎②其孰能讥之乎D.①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②茅子受读而题之解析:A项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介词①拿、把;②因为。C项语气副词,表反问。D项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答案:A 12.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反映沈君诗文内容的一项是(  )①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②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③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④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⑤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⑥而作之忾也,固矣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⑥解析:①是写沈君以敢于直谏著称。④未涉及“内容”。⑥是写沈君诗文的影响。排除这三句即可。答案:B13.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了沈君与“宰执”之间势不两立的关系,接下来不直接写沈君与“宰执”的正面冲突,而是将笔墨转到写塞外,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B.文章揭露了当时官员玩忽职守、边塞军备松弛、将士畏敌渎职甚至残害百姓以冒军功的种种现象,表明沈君文章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积极意义。C.文章全篇行文跌宕,寄慨深沉,既突出了沈君的忠烈刚直,也突出了沈君诗文的战斗精神和重要价值,洋溢着对沈君人格的高度敬仰之情。D.本文是为沈君的文集而作,却从沈君其人写起,表现其“古之志士之遗”的风范,突破了一般序文拘于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艺术特点等评介的窠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解析:A项,“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说法错误,应为“着重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答案:A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竭力罗织他罪名时,依赖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2)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沈君原来就凭借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大多对时政多所讽刺指责,逐渐传播出去。(3)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同时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参考译文:沈青霞先生以锦衣经历的身份上书皇上,指责宰辅,宰辅非常痛恨他。正想极力罗织罪名陷害他的时候,幸亏皇上仁爱圣明,特地减轻了对他的处分,将他流放至边塞。在这个时候,沈先生敢于直谏的名声已经天下知闻了。不久,沈先生就拖着家累携妻带儿迁居塞外。正碰上北方的敌寇屡次向内地进犯,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官吏束手无策,关闭了城垒,任凭敌寇任意进出侵扰,连放一箭抵御入侵者这一点也做不到。甚至等到敌寇退兵后,他们就割下中原阵亡战士及在田野赶路人的耳朵去冒功。那时父亲哭儿子的、妻子哭丈夫的、哥哥哭弟弟的,到处都是,他们又无处可以控告。沈先生对上既痛恨边防的日益松懈,对下又痛心将士们一天天随意杀戮百姓,欺骗朝廷,经常流泪叹息。他就将自己忧郁苦闷的心情寄托在诗歌文章中,以排遣自己的襟怀。文集中所载诸作就是这类作品。沈先生本来就因为敢于直谏而名重一时,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对时政又常加讥刺。这些作品渐渐流传开来,朝廷上下深感震惊和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造谣诬陷,沈先生的杀身之祸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沈先生死后,那些曾一起群起进谗陷害沈先生的军事长官们,不久也因犯了罪被罢官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那位仇视沈先生的宰辅也被罢了官。于是沈先生的学生给谏俞君将先生平生所写的诗文收集编为若干卷刻印流传。沈 先生之子以敬,来请我写篇序文置于卷首。我读了沈先生的著述后写道:像沈先生这样的人,岂不就是与古代仁人志士一脉相传的吗?孔子删订《诗经》,从《小弁》的怨恨亲人、《巷伯》的讥讽谗人诸篇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高人、愤世之士等人的作品,一起被收入《国风》,被分入“小雅”一类中的,篇目多得数也数不清。难道这些作品都是合乎中正和平的诗教吗?但是孔子却不轻易地删去它们,正是因为哀怜这些人的不幸遭遇,推崇他们的志向的缘故,这也就是“发自内心,又能以礼义加以约束”“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意思。我曾经按次第考察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离骚》好像多怨愤之情,伍子胥的劝谏之辞好像多警告威胁的口气,贾谊的奏疏好像很激愤,嵇康的诗好像很愤懑,刘的对策好像很激切刚直。但是如果按孔子删订《诗经》的原则去编集他们的作品,看来也未必不能收录它们。沈先生死后,天下的士大夫一直到今天只要提起沈先生,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唉!文集中所载《鸣剑》《筹边》等篇,假如让后人读了,足以使奸臣贼子胆寒,令塞外战士的战马腾跃,而激起同仇敌忾的意气,这是必定无疑的。有朝一日朝廷采集民间风谣的官员出巡各地看到这些作品时,难道能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把这层意思记录在此。至于沈先生作品的文采辞藻漂亮与否,以及是否合乎古代作家的写作规范,那些都不是用来议论沈先生大节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加论述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