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虎丘记》示范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掌握和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如:栉、比、状、属、识等。2、疏通文旬,为鉴赏课文打下基础。3、分析作者对虎丘中秋月枚盛况的描写,体会他不愿为官的心情。4、了解古代散文的鉴赏要领,培养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教学设想:1、虽然本文篇幅较短,语言浅近,但它却是一篇教读课文。需认真布置预习:熟读课文,对照书下注禅,疏通文意;2、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与以往同学们接触到的游记有所不同,可以和《赤壁赋》做比较学习;3、体会和揣摩作品语言方面的特色利写景的妙处;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rti回顾学过的《赤壁赋》引出袁宏道的《虎丘记》。二、介绍作家作品1、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现湖北公安)人。曾任昊县(现在江苏苏州)知县,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后又授顺天府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两年后又辞去。与其兄宗道、弟宏道,都以文学见长,时号“三袁”因为他们的籍贯为湖北公安,故世称“公安派”,其屮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2、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三袁”,主张文学作晶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口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比,多描写身边琐事或口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狭窄。因而,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公允的。3、虎丘,山名,乂名海涌山,在苏州西北七里。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曾埋葬于此地,三口后有虎踞其上,因而得名。此地有“吴中第一名胜”Z称。本文记述了中秋Z夜虎丘游人如织的盛况,既冇对虎丘刀夜景色的生动描绘,也冇对聚饮欢歌场面的描写。作品刻画细腻,情致盎然;语言浅显,清新流畅。4、由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高岩邃(sui)壑(he)倾城阖(he)户下迨(dai)部屋靓(jing)妆丽服栉(刁hi)比如鳞新艳相角(jue)妍(yan)做chi)口别尚识(刁hi)余言5、学生默读,结合书下注禅疏通文句:
6、学生提出每段在翻译的过程屮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拨、引导,逐—•解决这些疑难问题。7、学生串讲课文,教师提出一•些重点字词字的意义和用法二、由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三、学牛默读,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句。四、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拨,逐一解决。五、重点指导阅读第一、二节。1、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要点词语。(1)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约)(2)而中秋为尤腔(尤其超过平时)(3)衣冠士女,下迨輛屋(借代)(4)莫不靓妆丽服(与“靓女”比较)(5)檀板丘积,樽疊云泻(像丘那样,像云那样)(6)布习Z初,呕者百千(讴,唱歌)(7)一切瓦釜(比喻的说法)(8)属而和者(注音)(9)竹肉相发(借代)(10)月影横斜,特藻凌乱(互文)(11)壮士听而下泪矣(名作动,流下)2、学牛翻译一、二节,教师及时引导学牛讨论修止。3、分析第一节:(1)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虎丘游览盛况)(2)分几层来写?分别写了什么?(两层,以“而中秋为尤胜“为界,Z前总写,Z后以中秋为例,具体写。)(3)前厉两层分别从何角度來写?(第一层,从时间“无口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和空间“游人往来,纷错如织”两个角度来写。第二层,从“概况”(“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长卷”(“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疊云泻”)和“全景”(“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车昆电霍,无得而状”)三个角度来写。(4)“概况”“长卷”“全景”分别抓住了哪些特征來写?(“概况”是“面广、人多、场面大”;“长卷”是“人多、乐器多、酒多”;“全景”是从“形、色、声”三个角度比喻夸张。(5)本节文字所写场面可以用哪个字概括?(“乐”)。衣面上写游览之盛况,实际上是在写什么?(“民之乐”)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民同乐)(6)小结:本节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虎丘游乐图。4、分析第二节:
(1)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月夜斗歌)(2)是如何来描写场面的?(3)本节文字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哪种思想感情?(与民同乐)(4)小结:本节文字层次清楚、引人入胜地描写了斗歌场而。六、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的一、二两部分。2.整理相关的文言知识。第二课时一、简要指导阅读第三节:1、学牛翻译笫三节,教师及时纠正。(1)最可觞客(适合)(2)晚树尤可观(暮色中的树)(3)仅虞山一点在望(修辞方法分析)(4)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用……的方法)(5)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建祠供奉)(6)而病寻作(不久)2、分析:(1)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简介了虎丘的四个景点:剑泉、T•顷云、文吕阁’平远堂)(2)各抓住了其什么特点来描写?(剑泉深”;千顷云之“高”“秀”;文昌阁之“佳”;平远堂Z“旷”)(3)表达了何种感情?(本节文字写了“景之美”,抒发了钟情山水Z情)二、简要指导阅读第四节:1、翻译第四节,教师及时纠正。(1)吏吴两载(做官)(2)迟月于生公石上(等待)(3)乌纱Z横、皂隶之俗(官吏)(差役)2、分析:本节文字作者发了怎样的议论?(乌纱之横、电隶之俗)此议论缘何而发?(歌者闻令來,皆避匿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厌恶、鄙视官场)三、引导学牛体会“公安派”散文的特点。1、“不落格套”“个性”:(1)并非某次游览的记叙,而是六次游览的总记。景点是介绍性的。(2)不是先写自己之游览,而是先写民之游。游览主体在第三节才出现。(3)自己的感受于百姓的快乐Z中。2、“真情”:
(1)依据第一、二节体会作者对帀姓“游览、斗歌Z乐”的山衷赞美之情,口与民同乐”的渴望。(“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疊云泻”“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辘电霍,无得而状”“竞以新艳相角”“摇首顿足”“听者销魂”)(2)依据第三节体会作者対虎丘美景的赞美之情,白己钟情山水的人生追求。(“最可觞客”“晚树尤可观”“仅虞山一点在望”)(3)依据第四节体会作者对官场的厌恶、鄙视Z情,口己辞官归隐的决心。(“他FI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余幸得解官”)(4)此文与一般“公安派”散文冇所不同,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内容。(“与民同乐”的思想;対“乌纱之横、电隶之俗”的揭示)四、重点研读,品味欣赏:1.文章重点写了哪个场面?怎样逐层展开,加以细致描绘的?明确:重点写了月夜赛歌的场而。作者用“布席之初”“未儿”“已而”“比至”等儿个标志时间推移的词语连带出一幅幅画面,整个过程冇鲜明而自然的层次感。场面由喧闹的导向幽静,境界由单一的唱描述到声、景、情的烘托渲染。2.文中两处描写月夜景色,写观众反应有什么作用?明确:写月彼交代时间推移;起到渲染烘托作用,似乎那月亮也懂得该去钟情怎样的对彖。写听众的反映,写出了歌声的艺术效果,属侧而描写。“壮丄听而下泪”一句,从侧面写出了歌声的艺术效果,拓宽了文章的艺术境界。3.联系第4段谈谈你如何理解“壮士听而下泪”?明确:联系笫4段,正是由于官吏对百姓的横征暴敛,才使“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歌者的演唱Z所以动人,在于他是用血和泪在控诉这黑暗的社会。连壮士都听得感动得流泪,更何况作者呢?自然就有了下文作者感慨。4.怎样理解“乌纱Z横、皂隶了俗”?明确:封建官吏差既“横”又“俗”,作者则追求自然任性,“与民同乐”。五、整理课文结构:1.第一段内容概括:写中秋之夜游人如织的盛况。2.第二段内容概括:写屮秋Z夜虎丘斗歌的场面。3.第三段内容概括•:写虎丘山水的美景。4.第四段内容概括:写最后-•次游虎丘的感受。六、课文小结:本文虽是一篇游记,但不是某一次游览的实录,也不是某一个屮秋口的情景记实,而是六次游览虎丘后的综合描述。因此和一般的游记按游踪依次先后叙述不同,而是在重点突出写虎丘中秋之夜游人云集的盛况的同时,对虎丘上的景物和口己“吏吴”时最后一次游虎丘的心情作了概括性描写。七、课后作业:1、积累重点词语,归纳知识要点(见附录)。
2、熟读课文,理淸文章思路。附录:1、重点实词: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去:距离。分曹部署曹:类。明月浮空,石光如练练:洁白的绢。属而和者M:连续、跟着。山川兴废,信冇时哉信:确实。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2、常用虚词:可:1:大约虎丘去城可七八里2:可以晚树尤可观而:1:连词表承接壮士听而下泪矣2:连词表转折欲祠15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3:连词表修饰倾城阖户,连秤而至3、通假字:倾城阖户,连臂而至阖通“合”,全。4、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无得而状状:绘,形容。壮士听而下泪矣泪:流下。最可觞客觞:劝人饮酒。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祠:建祠祭祀。吏吴两载吏:作官。名词用作状语栉比如鳞栉:像木梳一样。檀板丘积,樽儡云泻丘:像丘一样;云:像云一•样。5^一词多义得1能够无得而状2得到千倾云得天池诸山作案比1并、排列栉比如鳞
2等到比至夜深6、特殊句式:甚矣,乌纱Z横、皂隶Z俗哉(主谓倒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