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敬亭传》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柳敬亭传》课件

ID:1021590

大小:488.5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2-03-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柳敬亭传黄宗羲 一、作者介绍黄宗羲(1610-1695)汉族,字太冲,号南雷,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明末清初三大儒),黄宗羲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的美誉。著有《明儒学案》《明文海》《大统历推法》《南雷文定》等 其父黄尊素登万历年间进士第,为东林党人。黄尊素曾任监察御史(明熹宗天启中),受阉党所害,受酷刑而死。明思宗即位,19岁的黄宗羲怀锥入京伸冤,审讯时,以锥击刺阉党党人许显纯,殴打崔应元。审讯阉党党人李实之时,又以锥刺李实。声名四起,人称“姚江黄孝子”,明思宗尝叹其为“忠臣孤子”。 黄宗羲归乡后,即更加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廷屡次诏征,皆辞免。黄宗羲曾自云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这正是黄宗羲一生的写照。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官员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学校指一种机构)、“公其非是于学校”等观点。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仍属治权在君,并没有到达近代民主思想的标准,也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在民权理论上还超越了欧洲的卢梭。另外,有西方学者称黄宗羲为“中国自由主义先驱”。 二、关于柳敬亭柳敬亭(1587—1670?),祖籍南通余西场,生于泰州。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当时在扬州、苏州、杭州、南京一带演唱《隋唐》《水浒》等书,极著名。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说书艺人,具有民族气节和“热肠侠骨”。现在流传下来的关于他的传记就有吴伟业、周容、黄宗羲三家,吴、周、黄三人都是他同时代的著名文人和学者,而黄作是在吴作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他说书的情况,一些文人诗词更描写得十分生动。如当时词人曹贞吉就曾描写他的说书是“舌下涛飞山走,似易水歌声听久”;汪懋麟也曾描写他说南明兴亡事,“令四座,欷嘘良久”。可见他说书的思想性、艺术性之高,感染力之强。 三、写作背景明末一位文学家吴伟业曾写过一篇《柳敬亭传》,主要赞颂了柳敬亭的政治才能。黄宗羲这篇传记是因为不满意吴伟业的《柳敬亭传》而写的,黄文效法司马迁的《史记》笔法,在史实中渗透自己的观点和愿望,以柳敬亭说书经历来寄寓亡国之恨。吴伟业 黄宗羲认为,柳敬亭是微不足道的人物,给他作传的目的是为了给后来学者确立写文章的体式标准。其意是说:写文章作传记不宜言过其实,随意拔高人物,而应如实反映,才合乎文章写作的体式。吴、黄对柳敬亭的评价孰是孰非,姑且不论,但从此以后,黄宗羲的《柳敬亭传》的确成了记载柳敬亭生平业绩较为重要的一篇。 四、课文翻译第一段: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译文:我读了《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知道)两宋说书艺人多达数十人。从那以后,说书艺人的姓名,就不为人们所知了。只是近几年来,人们才异口同声称赞柳敬亭的说书技艺。 课文分析第一段,从回顾说书历史落笔,从而指出柳敬亭在说书史上的地位。作用:铺垫《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颇为兴盛的说书艺术的情况就给了柳敬亭在说书史上极高的地位 第二段: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译文: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原姓曹。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不讲道理,触犯刑法,应当处死刑,(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们说书。那时(他说书)已经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很久以后,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 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译文: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是低微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要象春秋时楚国优孟那样以隐言和唱歌讽谏,而后才能达到目的。”柳敬亭回到家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用心练习,反复推求。过去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莫(对他)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欢乐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对他)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 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末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译文: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不禁赞叹地说:“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宫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之上,在悠闲亭榭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 课文分析第二段,介绍柳敬亭的身世,侧重写他在说书方面的成长过程。写柳敬亭在说书技艺上的进步,脉络清晰。写柳敬亭成名之后,“之扬,之杭,之金陵”,“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寥寥数语,柳敬亭说书名噪一时的盛况,就跃然纸上了。 第三段: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译文:宁南侯左良玉渡江南下时,安徽提督社宏域想结交左良玉,介绍柳敬亭到(左良玉的)府署。左良玉惋惜与柳敬亭相见太晚,让柳敬亭参与决定重要秘密军务。军中官员也不敢以说书人的身份来看待柳敬亭。左良玉没有读过书,所有公文,都是部下文人立意谋篇,炼字炼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可是)左良玉都不满意。 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译文:而柳敬亭耳朵经常听到的,口里经常说的,从僻陋里巷俗语常谈中得来的,倒没有不合左良玉之意的。(柳敬亭)曾奉命到南京,当时南明朝中群臣都敬畏左良玉,听说他派人来,上下没有谁不以恭敬之礼接待他,宰相以下的官吏都让柳敬亭坐在向南的尊位上,称呼他柳将军,柳敬亭也没有什么不安的表现。那些街市上往日和柳敬亭很亲近互称你我的市民,在路边私下说:“这人是过去和我们一起说书的,如今他竟这样飞黄腾达了!” 课文分析第三段,写柳敬亭入宁南幕府的情况。作者强调了柳敬亭入宁南幕府后的身价百倍、富贵显赫。 课文分析柳敬亭这一段人生经历与他后来说书技艺的进一步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亲身见之……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他在军中久了,阅历丰富了,这正是作者企图从柳敬亭的人生大转折中所要寻求的他后来说书艺术更高的原因。所以说此段为下文做了铺垫。 第四段: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译文:不久,南明朝庭覆灭,左良玉也死了。柳敬亭的资财差不多花光,又象昔日一样贫困,于是又开始走上街头,重操旧业。柳敬亭既然在军队里的时间很长,那些蛮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杀人犯法、改名换姓、逃亡在外的人,流离失所、悲欢离合、国破家亡的事,(他)都亲眼见过。 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译文:而且各地的方言,大众的爱好和崇尚,都是他所熟悉的。(因此他)每讲一词一语,让人听起来,有的象刀枪剑戟碰撞,带甲骑兵突然冲出,飒飒作响,腾空而起;有的象狂风怒号,苦雨泣诉;有的象鸟鹊悲鸣,群兽惊骇,使人立即产生亡国之恨,听不清伴奏的乐声。(他的艺术造诣)已大大超过了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了。 课文分析第四段,直接写后期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及其原因。强调“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是后期柳敬亭说书艺术高超的根本原因。 五、写作特点全文紧紧围绕说书这条线选取材料按时间顺序组织成篇 思考问题本文以说书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还柳敬亭说书人的本来面目,那为什么要穿插他在宁南幕府的一段?首先,作为人物传记,应对人物的一生有全面的介绍,特别对一生中重要的事件、经历更不能避而不谈,所以为了保持完整性,必须写上此段。其次,这一段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说书没有直接的关系,其实从下文我们却不难发现柳敬亭这一段人生经历与他后来说书技艺的进一步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亲身见之……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他在军中久了,阅历丰富了,这正是作者企图从柳敬亭的人生大转折中所要寻求的他后来说书艺术更高的原因。所以说此段为下文做了铺垫,仍是暗扣了说书这条线索。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