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评课稿后坪小学王爽《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今天有幸听到常老师执教这篇文章,常老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扎实的基本功常老师的评价语言富有激励性和针对性,基本上学生都能得到各具特色的评价,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人们真可怜”,“真是一幅惨不忍睹的景象啊!”这节课以“读”贯穿始终,但不是没有目的的读,每次读都有具体的目的。如带着要求自由轻声地读,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又能使学生更快地围绕问题,解决问题;又如:看到这山崩地裂的一幕,能说说你的感受,能读出那种可怕吗?这是边感悟边读。另外,板书设计简约、重点突出,并且还能师生合作完成,效果很好。二、联系生活实际,合理想象,加深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常老师在引领学生探究“女娲补天原因”
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感受当时天塌时的可怕情形,她带着学生在研读文本提供的语言文字信息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太可怕了,我仿佛看到人们在洪水中奔跑,挣扎,叫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可怕的画面,体会女娲的善良,常老师给学生提供了水、火和一道道深沟的图片,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女娲的话:“天哪,太可怕了。”感受女娲善良的本性,在情感上拉近学生与女娲的距离,为下文体会女娲勇敢,不怕危险的补天行为埋下了伏笔。三、读写结合,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语文教学要“固根求本”,语文能力的获得非靠扎实的训练不可,常老师在与学生共同感受女娲找石的辛苦和艰难时,仿照课文句式,进行了补白设计:她找啊找啊,她可能来到哪里怎么找,在拓展的语言环境中尝试运用,积累语言,学习语言,在练习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出了女娲为了补天,历尽千难万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统一。再如看到女娲历尽艰辛老百姓都心疼了,女娲怎么说,这样的练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的平台,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也使情感得以升华。任何一节完美的课都有瑕疵,纵观常老师整节课,如果能够注意一下学生交流展示时展示学生应该是交流者而不是提问者,充分相信学生,效果就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