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息壤:是传说中天帝的一件宝物,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它便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露出陆地。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领。形容汗出得很多。鲧禹治水1
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及结果。2.品析关键词语,体会大禹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3.前后文对比,深化认识,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2
禹,姓姒,名文命。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在诸侯的拥戴下,禹之子启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禹之子启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禹3
鲧,中国上古时代汉族神话传说人物。姓姒,字熙,夏后氏。夏启的祖父。被尧封于崇地,为伯爵,故称崇伯鲧或崇伯,约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之位。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后因治水失败,被刑罚致死。鲧4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领。形容汗出得很多。息壤:是传说中天帝的一件宝物,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它便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露出陆地。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词语解释5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上古时代,鲧与禹父子两代人为了消除水灾,让人们免受洪灾之苦,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治理洪水。鲧借助神力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用以赶退洪水,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大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率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最终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治服了洪水。主要内容6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交代故事的起因,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洪水的折磨,苦苦诉求天帝,可天帝毫不理会。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鲧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偷息壤驱赶洪水,被天帝派火神杀死。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大禹继承父志,带领人们疏通河道,经过十三年的苦战治服了洪水。脉络梳理7
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大禹在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为了摸清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付出了艰辛和努力。8
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汗流浃背”“磨出了血泡”“毒虫猛兽的袭击”“冻得坚硬的土地”,体会环境的恶劣,以及大禹为开凿龙门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仍然不停地干着”“毫不在乎”“三过家门而不人”,体会大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9
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由南到北,由西到东”,体会大禹带领人们所疏通的河道之长,治理水灾的地域之广。“十三年”,体会治理水灾的时间长。“苦战”,体会治洪工程犹如一场艰苦的战役,体会治理洪水之艰辛。“终于”,体会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不易,多么艰辛。10
课后题11
2、鲧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禹同样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鲧治水的方法是: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的治水方法。禹的治水方法是:导引洪水流入大海的方法。精神是:爱护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为民造福,无私奉献。12
3、我体会到大禹治水的艰辛。“南北,西东”说明了大禹带领人们治理水灾的地域广。“十三年”说明治理水灾的时间长。从“终于”一词可以看出疏通河道制服洪水是多么不容易,多么艰辛。13
谢谢欣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