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2苏教版【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8~69页。【课标分析】新《课标》要求“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索学习机制,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教材分析】本课是一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了厘米和米的表象、能够用厘米和米为单位测量和估测物体长度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编排了比较丰富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身体尺”,量出“身体尺”的长度,学会选择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周围的物体长度,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学情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测量或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特别是对测量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常常会把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当作尺来测量和估计。因此本节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用“身体尺”测量的方法,初步体会用“身体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感受“身体尺”的实际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积累测量和估计的活动经验,提高对测量活动的兴趣。由于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几乎没有生活经验,所以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有相当大的难度。【教学目标】1.经历测量、比较、交流等活动的过程,认识自己的身体“尺”,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出常见物体的长度,巩固对“米”和“厘米”的认识。2.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操作等能力,培养主动思考、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习惯。3.在活动中感受“身体尺”测量的优势和不足,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自己“身体尺”的长度,并会用它们测量物体的长度。难点:能够灵活选择“身体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身体上的“计量单位”1.我们学习了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学生答:米、厘米)2.出示图片(4米长的黑板),你知道这块黑板有多长么?为什么?(学生说出黑板的长度,并说说自己的理由。)得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就是看看它有几个这样的计量单位。3.最近,***遇到烦心事。学校来了一批客人,让***当导游,当走到篮球场的时候,客人问“
这个篮球场大约有多长啊?”***没有任何准备,手里什么测量工具都没有,怎么办?你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难题吗?4.揭示课题【设计说明: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联想,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勾起“是不是可以用身体上的尺来解决问题”,这样是学生有了学习动机,产生活动兴趣。】二、活动一:认识“身体尺”1.复习一拃。(1)你还记得怎样测量一拃的吗?需要用到哪两个指头?还记得你的一拃是多少厘米吗?(2)提醒学生随时把数据记录下来。2.复习一庹。(1)怎样测量一庹?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从哪里测量到哪里?如果米尺不够怎么办?(2)注意收集3——4人的一拃、一庹的数据,观察、比较、分析,大家的一拃、一庹的长度怎么样?体会每个孩子的身体“尺”是不同的,是自己独有的、特殊的“尺。”3.认识一步。(1)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步?一步是指前脚尖到后脚尖的长,测量时要向平时走路一样迈开步子,幅度不能故意加大或减小。(2)视频演示怎样测量一步。(3)学生实际测量,记录结果,提醒学生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4.认识一脚。(1)你知道一脚是指从哪里到哪里之间的距离吗?(2)怎样测量一脚呢?(视频演示)(3)学生模仿测量,记录测量结果。说明:在一个时间段内,一个人的一拃、一步、一庹、一脚(穿鞋后)的长度往往是比较固定的。一拃、一步、一庹、一脚的长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设计说明:测量之前,明确基本操作方法,及时注意调整和引导,这样便于学生测量操作,提高操作活动的效率。】5.初步运用(1)提问:根据小朋友的测量,你们身体上的“尺”谁的长度超过1米?(一庹)其余都没有超过1米。那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柞,大约走几步,大约有几脚长吗?(2)说明:其实,要知道1米厘米有几个这些身体“尺”,可以对着米尺,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你会这样做吗?(3)视频演示测量方法以及每个孩子的测量流程。(先做什么,在做什么。)测量活动:现在两人一小组,按这样的方法合作完成。每个小朋友测量时,一定要记住:你1米大约有几拃,1米大约有几步,1米大约有几脚。(边测量,边记录。)集体交流测量结果,体会数据不同,“身体尺”不同。小结:通过大家努力,虽然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不完全相同,但根据绝大多数小朋友的结果来分析,知道了像我们二年级小朋友,1米大约有7柞长,1米大约走2步,1米大约有5个脚长。【设计说明: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身体尺”进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点,为后面的活动提供服务,还可以使学生知道“身体尺”1米的“标准”长度,帮助学生在运用“身体尺”时有效估计测量结果。】三、活动二:用“身体尺”量1.合理选择
引导:认识了四种“身体尺”,还知道1米大约可以用几拃、几步、几脚来量,我们就可以选用“身体尺”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那么测量物体要选用哪种“身体尺”呢?比如:量课桌的长,你准备选择哪种“身体尺”?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说一说,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组织交流,明确:课桌比较短,可以用拃来量;黑板比较长,高度也合适,可以用庹来量;教室的长,可以用步来量,也可以用脚来量。小结:在实际测量中,被测量的物体不同,选用的“身体尺”有时也会不同,我们要根据被测量物体的特点(长、短、高、矮),灵活选择恰当的“身体尺”来测量。【设计说明:这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可以使学生体会不同的“身体尺”适合不同的测量对象,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际测量要求:下面,我们就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现在先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选择测量什么物体的长?选用哪种“身体尺”?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帮助适当调整。让学生按小组合作测量,要求先分工明确再活动。学生分小组活动,测量、记录结果。3.交流汇报,感受身体“尺”的优势和不足。交流:请小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测量了什么,用的哪种“身体尺”,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得出大约多少米或多少厘米。(1)观察测量的数据,都有所不同,我们测量的结果准确吗?要想测量准确的结果还需要用到什么?(2)测量结果不准确,咱们这节课为什么还要用身体“尺”?【设计说明:在对同一物体长度进行测量时,感受“身体尺”的不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从而帮助学生体会到“身体尺”的不足之处。】四、回顾反思1.回顾反思(1)我们这节课认识了哪些新朋友?(2)应用这些身体尺测量了哪些物体?现在知道在没有尺或不需要测量得很准确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测量物体的长度了吗?你对自己身体上的“尺”有哪些了解?2.活动小结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自己身体上的一些“尺”,知道了用这些“尺”怎样量出大约1米的长度。在没有测量工具,或者对测量结果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身体尺”来测量物体的大概长度,很方便。但是,要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还得借助于尺,这需要我们自己灵活选择。3.与身体尺相关的其他知识片段。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