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终稿)提交者:郝爱爱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培养朗诵能力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意境,感受形象,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分析词思路,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2.探究学习,品味词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毛泽东的那种以国家为己任的伟人气。2.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结合意象体会意境,体验情感。教学难点: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教学方法1、自主一一合作学习法2、朗读法:通过配乐朗读、情景朗读来助理解教学过程: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一、导入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驚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板书课题)一、预习质疑1、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冃。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來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词的分类:按字数分为:小令一(58字内)中调f(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结构分为:单调一只一片(阕)双调一两片
三叠f三片四叠f四片《沁园春长沙》属于双调,上阕13句56字,下阕12句58字,属长调。2、朗读诗词,正音并作朗读指导1)在预习的基础上流利地朗读诗词;2)通过聆听名家朗诵,初步晶味词屮所包含的意蕴。3)在了解创作背景的情况Z下朗读诗词,粗略感受创作心情;4)听名家朗读,感受词中包含的壮阔意蕴。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之上整体感知,通过聆听名家朗读迅速入境,为本堂课作感情上的铺垫。3、圈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立”“看”“怅”“问”“携”“忆”“记”4、概括词中描绘的画面。5、质疑1)词人为何而“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2)“峥喋岁月”“中流击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结构及含义?二、展示交流1、研习“湘江秋景图”(1)古诗文都讲究炼字,往往一字便能使意境深远。在本词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妙?染:化静为动,既写出了红的绚烂,又写出了红的壮阔;遍:写出了红的广泛;透:描绘出绿的澄澈;争: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写出了雄鹰强健有力的身姿;翔:写出了游鱼自由自在,轻松自如的状态。(2)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3)人们喜欢某个季节,是因为那个季节是美好的。但是,人们发现,美好的季节都不能永恒,这就是: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于是,人们会有春恨秋愁,春恨是厌恶那些破坏美好的行为(因为春末花凋落,娇颜不再),秋愁则是感慨时间流逝,青春易走。(3)毛泽东抒发的既不是春恨,也不是秋愁,你觉得那是一个怎样的秋?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词人用生动的语言,渲染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让人振奋昂扬的秋景图。词人抒发的是对秋天的礼赞。作者透过易逝的变化的风景,察觉到了恒常的不变的生机。新陈代谢,往來成古今,对生的抗争才是不变的规律。提示: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曾写下许多悲秋的诗文。如:曹植的“悲哉秋Z为气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而毛词却一反常态,写出了不一样的秋天,“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秋天。词人不畏惧深秋之后紧接着的肃杀冷清,反而看到的是浓紺之下振作不息的无限生机,反映出词人胸襟的开阔。性格的乐观和自信。显示了毛泽东那种“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革命豪情、大无畏的革命斗志。明确:“湘江秋景图“景中寓情”,表达了作者昂扬的革命激情。2、“怅问”为何?“谁主沉浮”何意?补充写作背景。
明确:作者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升级勃发的大白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人的生存处境,想到当时的政治风云。所以在寥廓的时空背景下,发出了浩问:谁主沉浮?词的情感由激昂发展到惆怅。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忧思之情。但是结合前面令人振奋昂扬的“湘江秋景图”,我们不难理解,实际上词人的怅问就是暗答!——谁主沉浮?主沉浮的一定是他们那一代革命青年。表达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凌云壮志。由此可知,“湘江秋景图”不仅是景中寓情,而且情中显志,表达了词人“敢教日月换青天”的万丈豪情。3、研习“峥嵯岁月图”(1)如果让你描绘一幅“火热的青春”的图景,你会怎样形容呢?(2)下阕首句的作用:承上启下,称为过片。(3)何为“峥蝶岁月”?(4)概括“同学少年”的形象。一一“峥蝶岁月图”塑造了一批胸怀天下,忧国忧民,不畏强暴,志在扭转乾坤的革命青年的形象。4、研习“中流击水图”(1)品味语言。“浪遏飞舟”的意境发挥想象,想象出革命青年振臂划水,劈波斩浪的豪迈场面。振荡起的浪花阻止了急行中的大船。如此震撼呀!“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革命青年大无畏的革命激情咄咄逼人。“谁主沉浮?”自然是这些同学少年嘛。(2)品析“曾记否”的意味一声呼唤。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忆和怀念。而这里的设问实际也是呼告,是革命的宣言,暗示的回答了上片的“怅问”。三、总结提升1、概括上下两阕的内容上阕: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口夜不息地向北奔流。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而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rh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蝶岁月稠。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
岁月。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游,白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冋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而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儿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下片回忆了往昔峥蝶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2、主旨揭示3、根据你自己的体验,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步骤。4、孔子认为,诗歌能启发心智,使人走上健康Z路。谈谈你学习《沁园春长沙》的体会或者谈谈你从其中得到的启发。四、检测反馈1、词的一般常识(1)词定义(2)给加点字注音沁()园春橘()子漫()江百舸()争流怅寥廓()岁月稠()峥蝶()方遒()浪遏()飞舟万户侯()(3)辨词填空。寥廓•辽阔()的天空()的山川峥蛛・狰狞()岁月面目()激扬•激昂()士气群情()意气・义气()风发讲究()独立・独力()经营经济()(4).《沁园春•长沙》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参考答案: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荣枯兴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吋,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
(5)、.上阕中作者是如何描绘湘江秋景图的?是由哪个字领起的?(6)背写全词板书设计独立湘江图沉思远眺近观沁问:谁主沉浮园湘江秋景图寓情、情中显志春长沙峥蝶岁月图从上到下动静结合景中屮流击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