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

ID:1024022

大小:52.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3-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放播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2.分析词作的上阕,领略生机勃勃的秋景图。3.朗读训练教学重点:分析词作的上阕,领略生机勃勃的秋景图。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他是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也是诗人,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今天,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来领略毛泽东的的豪迈气概。二、写作背景1911年至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运动。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习时,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进步青年学生经常畅游湘江,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青年时的毛泽东就树立了伟大理想。我们一起回顾一下1911年至1925年这段历史。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孙中山建立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具有不彻底性和妥协性,那么谁来领导中国革命呢?当时,关于谁来领导中国革命在党内都有很大争议,毛泽东认为中国大部分群体是农民,那么中国的政权应该是由无产阶级掌握。后来,毛泽东在韶山创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起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人站在橘子洲头,想到了当年与同学共同的豪情壮志,想到了中国的前途,想到了谁来领到中国的革命。那么,究竟“谁主沉浮”呢?让我们来听听毛泽东的回答。•下面请同学们来听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中来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词作的磅礴气势,并注意把握词的节奏。三、课文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读。2、请同学根据录音里的朗读标准,声情并茂的自由朗读。3、请学生朗读。点评:……在上片中,看”字特别重要,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是领字。领字一般要重读,并且读完后要稍加停顿。之后的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4、师读。5、全班同学齐读。四、分析上阕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诗歌历来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最后做到情景交融。那么《沁园春长沙》是否也是如此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词的上阕。师:我们先看前面三句。哪位同学来说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大意?(提示: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做什么?)生答:……点评:……寒秋是什么时候呢?生答:明确:我们记八月十五是中秋,那么中秋之前是初秋,十五之后呢?是深秋。在深秋季节,毛泽东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师:仔细读读这句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大家有没有觉得语序有些混乱呢?生:……明确:这是因为是人们为了填词的需要,为了韵律和节奏,将语序进行了调整。那么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怎样的呢?生答:……明确: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这句话,就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特定的环境。师:诗人站在橘子洲头,都看到了哪些秋景?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些句子。生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点评:答得很对。师范读生齐读师:在这几个子句中,诗人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呢?生答:(山、林、江、舸(船)、鹰、鱼)点评:对。作者描绘了山、林、江、舸(船)、鹰和鱼。师:这里写的山是指哪一座山呢?明确:岳麓山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这座山的呢?生答:(万山红遍)师:“万”字是否真的是写一万座山呢?明确:不是,而是说的山的数目之多。“红遍”,是说这连绵起伏的山都变成红色。山上不是一点、两点红,而是漫山遍野的红色。多美呀!我们知道北京香山的红叶很著名。那么,在湖南,就是岳麓山的红叶最出名了。师:“林”又是怎样描写的?生答:(层林竞染)明确:山上的树木不是一棵、两棵,而是一层层的。操场四周的树,能用“层”字来形容吗?那么,森林里的树,能不能用“层”字来形容呢?在这里,“层”字就写出了树木之多、林之密。师:还有一个“染”字,用得很好。大家说,为什么用得好呢?生:……师:“染”字就形说明树叶红得彻底,因为是深秋嘛! 师:“江”是怎样描写的呢?生答:(漫江碧透)师:“漫江碧透”的“漫江”是什么意思呢?生答:(满江)师:那么满江的江水是什么颜色呢?生答:(碧透)(碧绿)……明确:江水是碧绿的,而且是清澈见底的。而如今湘江水因为环境污染,不再像以前那样清澈了。师:“舸”是什么呢?生答:(船)师:那么“百舸”又是什么意思呢?生答:(许多的船)点评:说得很对。“百”写出了船之多。明确:“百舸争流”就是说许多船争相行驶,忙着运输。可见当时,经济交通是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啊。师:在这几句中,大家觉得有哪几个词是用得最好的?生答:……点评师:我们先看看:鹰——击——长空。“击”本来是说人用手去拍打。我们把“击”字改成“飞”可以吗?生答:(不好)师:为什么不好呢?(动作提示:手用力拍,这是“击”。再轻柔的飞,这是“飞”:蝴蝶可以飞、蜻蜓可以飞,鸟儿可以飞。在这里为什么“击”字就比“飞”字好呢?) 生答:……“飞”太一般了。并且,“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点评:说得太好了,这位同学的语言感悟力非常强。师:再看看:鱼——翔——浅底。把“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啊,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生答:……(“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得自由轻快,像在蓝天中飞翔一样。)师:说得很好“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我们想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就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有游动不是很像飞翔吗?我们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啊!师:这几句视角的变换和写景顺序的都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生:放眼望去。)师:对,是“远眺”大家能模仿一下吗?(生模仿)师:这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师:这是“近观”,大家再模仿一下(生模仿)。师:这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生:“仰视”,写的是“高处的景” (生模仿)师:“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生:“俯瞰”,写的是“低处的景”(生模仿)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来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咱们班谁的表演能力最强?(生上台演示)师: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是放背上好,还是插腰好?(生:插腰。)(或“放背上好”)师:“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生:慢点好。)点评:对。是兴致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大家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要慢一点。现在我来读这几句,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遍好吗?(生演示)(鼓掌)点评:神态自然,非常的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师: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生答:(总结)明确:“万类”就是“万物“的意思。”“霜天”指“秋天”,即上文的“寒秋”。作者由眼前的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同学们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这幅秋色图的特征吗?生答:(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点评明确:秋天,落叶归根,难道在岳麓山上就没有,没有杂草吗?不是的。但是诗人,看不到这些。他看到的是充满朝气、生机盎然的景物。其实当时诗人所处的形式并不乐观,他面临着被湖南省长赵恒惕追杀。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图。师:面对绚丽多姿、生气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诗人肯定会有所思考的。那么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生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点评明确:面对辽阔的宇宙,不禁要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兴衰的真正主人呢?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生答:(借景抒情)师:那么诗人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呢?请男同学把这三句齐读一遍。同学们思考一下“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生答:(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明确: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毛泽东,这是一种什么心境呢?生答:(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总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 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五、课堂检测师:通过上阕的学习,现在有没有同学能把上阕背出来?生1背生2背全班齐背。六、小结今天我们跟随伟人,欣赏了湘江美景,感受到了诗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崇高风范。如果说历代文人都悲秋,那么本文则是一首秋的赞歌,也是一首自由的赞歌。七、作业请同学们搜集跟“秋“有关的诗句,并预习下阕。板书设计: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放播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