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习题结合以下背景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首诗,发表在二十年代的《小说月报》上,当时编者叶圣陶先生极为赞赏,读者的反应也极好。但是,戴望舒在编他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的时候却把这首诗删掉了,这是为什么?这就说明了这首诗的时代性,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印出了他的《尝试集》,是一种形式解放了的旧诗;北京一群新诗人,如俞平伯、周作人、刘半农、康白情,还有上海的刘大白他们的诗,用的语言是白话,形式是自由诗体,但精神还是中国旧诗。戴望舒这首《雨巷》,还是继承了这个传统,不过他把“雨”和“丁香”用象征(隐喻)手法来表现,显得有点儿洋气。在三十年代初期,戴望舒已不满意他这一种创作方法。不满意的理由,就是卞之琳所说的,“显得浅易、浮泛”。从此以后,戴望舒的诗作中,不再出现《雨巷》这样的音调和低徊情绪。在《望舒草》中删掉了这首诗,标志着诗人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今天,十八岁到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一定还是爱好这首诗的。但如果他自己也写诗,到了二十五岁,如果还是爱好这首诗,那就说明他没有进步,无法进入现代诗的境界。1.卞之琳说,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排前三名的诗人之一。但是戴望舒的诗歌代表作,卞老特别看重的还不是《雨巷》,而是《狱中题壁》《等待》《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脍炙人口的现代经典。结合着《雨巷》和《我用残损的手掌》分析戴望舒前后期诗歌创作风格的不同。附: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划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蘸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黑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1942年7月3日(注:作者于1942年春在香港被捕入狱,此诗系狱中之作)(选自《戴望舒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雨巷》一诗中运用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像“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
等,你能说出这三者象征着什么吗?3.诗人朱湘说:“《雨巷》在音节上完美无缺。”叶圣陶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你如何看待这两个人对《雨巷》的评价呢?4.“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是南唐中主李璟的著名词句。望舒作《雨巷》,确是融化了这两句词的意境,沿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丁香。你能再列举几个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吗?
参考答案1.思路提示:这个题目实际是指引着我们用比较法来阅读诗歌,从而对诗人以及诗人的创作有一个整体丰满的印象。诗人的创作往往与当时的时代和个人的经历紧密相连。如同李清照,我们在她的早期创作中,读到的多是抒发少女情怀及闺怨的词;而经过一番战乱,丈夫的死亡,奔波流离,到后期,婉约派的李清照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响铮铮的句子。可见一个人的诗歌创作应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诗人的风格也会有所改变。所以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就应该结合着两首诗歌创作的不同时代,以及诗人情感的变化,来分析诗人诗歌风格前后期的不同。参考答案:《雨巷》是戴望舒早期诗歌的代表作。这类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雨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国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戴望舒后期诗歌的代表作,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是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这首诗作于狱中,在潮湿、阴暗、寂寞而烦闷的地牢里,戴望舒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但始终怀着“就是死也要死得光荣一点”的意愿,保持着民族气节。这也就是说,戴望舒已经走到了革命的或左翼的超现实主义文学的殿堂,他的创作并没有因思想水准的提高而降低了艺术的追求,或者使自己封闭和僵化起来。戴望舒成熟时期的诗论,强调表现新的情绪、纯粹的情绪,强调诗是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他说诗应该去掉音乐的成份、绘画的长处与字句的美丽。他为中国新诗开辟了新途径:从“白话人诗”的“白话诗”时代,到“散文人诗”的“现代诗”时代。2.思路提示:这个问题牵扯到对整首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应结合背景资料来判断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而“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构成这种意境的最主要的元素。参考答案: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彳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
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3.思路提示:朱湘和叶圣陶的话,实际上是对《雨巷》音乐美的赞美。所以,要评价这两个人的话,就应该先分析《雨巷》的音乐美。看戴望舒在诗歌中如何来营造优美的旋律的。参考答案:《雨巷》全诗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另外,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例如“悠长”“丁香一样”“像我一样”“像梦一般的”等词语的重叠使用,就营造了一种缓慢。凄清的音乐氛围。开头和结尾的相互回应,使整首诗歌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旋律感。所以说,朱湘和叶圣陶的评价都是对《雨巷》音乐美的赞赏。4.思路提示: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一直沿用至今。古人常用“丁香结”来象征愁心。上面李璟的词句是一例,李商隐的《代赠》诗中亦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祖国的诗歌可以说是生生不息。所以,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古代诗歌来鉴赏新诗,可以拓展思路,激活思维,更深刻地把握诗歌的意境。参考答案: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还有“柳”,像《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永的《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凤残月”等采用了“柳”的意象,古代诗歌常常借“柳”来代指“离别”。其余的还有“月”“梅”“菊”等,都是古人常用的意象,自己可以查阅诗词作一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