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过程与方法】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讨论法、情景设置法四、教学手段PPT展示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诵(1)学生齐读课文(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3页共3页
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2.疏通文意请同学翻译课文,遇到重点字词句或译错的地方插进去讲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三)再次朗读,把握主旨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2.文章在第二段是如何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明确】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3.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同时也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四)有感情朗读、谈感受引导学生体味收获,探讨问题: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教师小结课文内容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五)作业小结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围绕“当下从师的意义”写一篇300字小文。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3页共3页
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六、板书设计师说从师的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择师的态度择师的标准提倡尊师重道师今昔对比说批判耻师父子对比批判耻学于师贵贱对比写作缘由七、教学反思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