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板块 经典的力量获得教养的途径每课一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文助读】:悠悠:渺远的样子。怆然:悲伤凄凉。涕:古时指眼泪。【秒笔诱思】:如何体会本诗”质朴坦直,昂然大气,且包蕴丰富”这一特点?【秒题点拨】: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诗歌正是以这种平实的笔调,塑造了千古以来正直却遭排斥知识分子孤独苦闷的共性形象,抒发了一种息息相通的怀才不遇的苦闷与沉思,成为千古绝叹自主探究 语言积累一.重点字词大集中1.生难字注音教(jiào)养狭隘(ài)沉溺(nì)慰藉(jiè)积累(lěi)戕(qiāng)害宝藏(zàng)不计其数(shù)2.多音字辨析 (jiào)教养(lěi)积累(zàng)宝藏教累(léi)累赘藏(jiāo)教书(lèi)劳累 (cáng)藏书(shù)不计其数数 (shǔ)数典忘祖 (shuò)数见不鲜3.形似字辨析斓(lán)斑斓拔(bá)拔除谰(lán)谰言跋(bá)跋涉 4.词义详解
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也指教育培养。狭隘:宽度小;范围小;(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 共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品,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的现象。 沉溺: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 丰盈:富裕;丰富。 息息相通:呼吸相通,比喻彼此契合无间。 慰藉:(书)安慰。 望洋兴叹:今多比喻力量不足或缺少条件,面对某事而感到无可奈何。 戕害:伤害。 痴迷:深深地迷恋。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象牙海岸:欢乐的天地。 宝藏:储藏的珍宝或财富(多指矿产)。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二、背景资料全搜索1.作者简介关于作者:赫尔曼黑塞(1877---1962),诗人,小说家。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彼得•卡门青特》、《荒原狼》,本文是他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 2.写作背景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他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因此作者告诉人们:“各人只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慢慢地积累书籍,正如他为自己挑朋选友无二。”“纵使有益的指点和友好的引导使之可能,无论老幼,每人仍应在书国自辟蹊径。” 师生互动 课文发散一、文章结构巧图解 范围:“为了自我完善” 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找到生活的意义”生存的境界 形式:”永远都在半道上” 获得教养的途径 阅读杰作的作用 读书的必要性 读书的方法进一步阐述阅读杰作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二、课文精讲诠释片断互动赏析1.第一段问题:“真正的修养”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真正修养达到的是精神、心灵层面的意义。即强调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问题:“真正的修养”有什么特点?明确:多侧重于目的性和永无止境,强调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即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问题: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明确: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2.第二段问题:第二段中,有哪些语句与第一段相照应?突出表现了什么?明确:真正的修养的永无止境是本段中照应前文的。“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 问题:黑塞所说的“世界文学”是什么概念?明确: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想和理想的巨大财富。问题:第二段中说,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读经典?明确:读经典不在于多读和多知道,在于精读,深入地探究。即选择个人闲暇时完全沉溺于杰作中,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问题:第二段中,读经典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目的在于明白一切生活的意义,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它决不是消遣;不是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不是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 问题:第三段中,获得教养有什么前提,应该怎样来读?明确:前提是有可教养的客体,即个性或人格。要有爱的阅读,敬重的知识,心的教养。问题:第四段中,作者列举了几种读书的错误观点?明确:①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既可笑又不值得。②以为现实生活中很多场所生气蓬勃,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③
读书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 问题:第四、五段中,作者认为应该怎样读杰作?明确: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工夫;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3.第六段和第七段,问题:第七段中,经典作品能展现出人类怎样的共性?明确: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杰作都是相通的。世界各民族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问题:文章第七段中,为什么强调作品要精读?明确:精读是深入经典作品其中的重要手段。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 问题:文章第七段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明确:这一段在文章安排上主要采用例证的手法,通过对现实生活中阅读对象与阅读感受的分析,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加以印证,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每一部作品,正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深层解析 技巧归纳一.情感剖析 这是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二.写作借鉴1.语言富有哲理和诗意。 文章阐述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高视阔步,既有理性思考,也富有感染力,以亲身体验说明问题,许多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文章还采用的是谈话方式,亲切自然,2.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文中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等。通过对比的论证,论述了真正的阅读能让我们有丰富的获得,能让我们获得教养 能力提升 知识宝库一.能力拓展仿句练习仿照下面句子,另写两句富有意蕴的句子。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乡的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素材集锦名家介绍: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伟大的剧作家,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光辉的天才的代表。马克思赞誉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威尼斯商人》等。 但丁——(1265—1321),世界文学大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主要作品有抒情诗《新生》、长诗《神曲》。 开普勒——(1571——1630),德国近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他以数学的和谐性探索宇宙,在天文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开普勒是继哥白尼之后第一个站出来捍卫太阳中心说的、并在天文学方面有突破性成就的人物,被后世的科学史家称为“天上的立法者”。 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乌耳姆,1955年4月18日逝世于美国普林斯顿。是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之一。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他所作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要弯曲的预言,于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的日全食观测结果所证实。爱因斯坦因在光电效应方面的研究,而被授予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1月纳粹攫取德国政权后,爱因斯坦来到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1940年取得美国国籍,1945年退休。 歌德——(1749—1832),德国杰出的诗人、戏剧家、和散文家,伟大的学者。代表作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体悲剧《浮士德》。 精选好题 自主评价一.知识掌握(25分)1、下列加点的读音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窸窸窣窣(suō)青荇(xìng)慰藉(jì)B、百舸争流(gě)佝偻(gōu)长篙(gāo)C、浪遏飞舟(è)惆怅(zhàng)袅娜(nuó)D、蓊蓊郁郁(wěng)静谧(mì)诅咒(zhǔ)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翡翠迷惘榆阴残羹冷炙B、罗绮缈茫颓圮踌躇满志C、摒息踟蹰粗糙不绝如缕
D、憩息眷属疲惫金璧辉煌3、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最贴切的一组是( )(1)我轻轻的招手,西天的云彩。(2)鹰击长空,鱼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3)歌声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 里放歌。(4)如果青蛙耐不住 ,又算死水叫出了。A、告别游斑斓冷清 B、告别 翔烂漫寂寞 C、作别 翔斑斓寂寞 D、作别游 烂漫 冷清4、对下列句子语言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博喻修辞方法,本体都是白花,喻体是“明珠”、“星星”、“美人”,在光亮、神态、色彩、动感上有相似之处。B、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运用叠词,描写出树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特点,具有音乐上的韵律节奏美。C、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用借喻的手法,将大自然比成一幅画,意境精美小巧,暗含了作者的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怀。D、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用拟人手法,寄托了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也暗含作者人格中的尊严与豪迈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A.白天里讲些冠冕堂皇的话,暗夜里进行挑拨离间,这还是人么?B.梅兰芳把贵妃的醉态地表演得绘声绘色。C.他们两家分别外出旅游,不曾想在黄山脚下不期而遇。D.观察世事能入木三分,刻画人物当然穷形尽相。二.能力提高(40分)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25分)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於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1)对下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爱共叔段,欲立之立:使动用法,使……成为太子B亟请于武公,公弗许许:动词,称赞、赞许C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动词用,合乎制度D国不堪贰贰:动词,从属二主(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公寤生寤同“误”,错误B佗邑唯命佗同“他”,别的C焉辟害辟同“避”,躲避D不义不暱暱同“昵”,亲近(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译文:古代君王遗留的制度,最大的都市不应超过三个国家中的一个。B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译文:做多了不符合礼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您姑且等着瞧吧。C既而大叔西鄙北鄙贰于己
译文:不久,太叔段使原来的西部边邑和北部边邑也分属于自己。D夫人将启之译文:武姜打算为太叔段打开城门作内应。(4)下列对画横线的句子的内容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姜)亟请于武公,公弗许(武姜)B请(于)京,使(太叔段)居之C若弗与(之),则(臣)请除之D无庸(管他),将自及(于祸)(5)对这段文字说明错误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说:姜氏不喜欢庄公寤生,欲立共叔段,挑起了对君位的争夺。庄公在即位之初,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随后共叔段扩展势力,准备袭击郑都,姜氏将为内应,结果是庄公大败共叔段。B郑庄公开始出于兄弟之情,对共叔段的作法并没有意见,所以他诚心诚意地封给共叔段最丰饶的土地。只因为到后来共叔段阴谋叛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郑庄公才一举歼灭了他。C有人认为,郑庄公是个阴险狡诈、怂弟作恶、胸有城府、老谋深算的人物;也有人认为,郑庄公是个有远见的政治家,胸有韬略,处事果断,关键时刻不心慈手软。这些见仁见智的说法各有道理。D选文通过共叔段和郑庄公兄弟间的矛盾,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尖锐、残酷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语言精炼、明快,富有个性。例如:庄公的几次简短的答话,就使庄公这个政治家的形象栩栩如生。2.下列语句的语序被打乱了,请排出合理的顺序。(5分)①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②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戏剧都要当一首诗看。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④诗比较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⑤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⑥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合理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排序号)
3.调整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句子的结构,使其变得统一和谐。(5分)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4.为下面一则消息拟一个最恰当的标题。(5分)美国地理学会上周四宣布,他们一个七人登山队在今年5月5日登上珠峰山巅后,以两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作了五十分钟的测量,科罗拉多大学的科学家就测量所得,计算出更准确的新高度:珠穆朗码峰离海平面的实际高度是8850米。目前通用的世界地图上关于珠峰8848米的高度是1954年由印度地质学家测量出来的。三.作文题(35分)记得有这样一幅画:远处是座入云的高山,近处是一条崎岖的小路;路边坐着一位背着行囊的旅人,正拿着一只鞋在磕。画的下面有这样一句话: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这是一句意蕴多么深远的话啊!其实,这沙子不正是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种种主观的或客观的困扰与烦恼么?那么,面对这种种不顺心、不如意的小事,你将怎么办呢?请你以“面对生活中的困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文体不限,可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记叙经历,发表议论,抒写感情等等;②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宇。参考答案一.知识掌握1.B2.A3.C4.D5.B二.能力提高
1.(1)B(2)A(3)A(4)B(5)B2.⑥③②④①⑤3.(略)4.珠峰长高两米三.作文:略真题回放 高考指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2007,辽宁卷)冉氏烹狗记清·崔述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刘位东①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面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主人问: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②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人皆遥避之。怒则呼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③,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本文有删节)[注)①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②窜名:冒领空名。③石勒:人名,后赵人。石虎:石勒侄。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苟其职之不举举:称B.再四皆不然然:这样C.烛之则狗也烛:照D.且数十武武:步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余以柳枝横扫之然以其猛也
B.旦若遇之于市卒灭于虎C.过冉氏门而东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D.主人疑狗之不吠也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11.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冉氏烹狗原因的一组是①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②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③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人咫尺地哉④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⑥县人冉氏,有狗而猛A.①②③B.③④⑥C.①②⑤D.④⑤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B.刘位东因冉氏狗虽凶猛但可“防盗”而欲劝其勿杀。C.作者借“冉氏烹狗”一事抨击了那些市井无赖之徒。D.石勒听从母亲的劝告未杀石虎,结果石氏反受其害。参考答案9.B[解析][B项,“然”同“燃”,点不着,成语“然荻读书”中“然”用法同此;A项,“苟其职之不举”,意思是“假如它不能完成它的职守”,即“不称职”;C项,“烛”,名词活用为动词,高中语文《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烛”用法同此;D项,“武”,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10.D[解析][A项,“以”分别为:介词,用;连词,因为。B项,“于”分别为:介词,在;介词,被。C项,“而”分别为:连词,表示相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D项,“之”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11.C[解析][①句,狗常咬伤人,属于“烹狗原因”;②句,狗欺软怕硬,属于“烹狗原因”;③句,刘位东的设想,非“烹狗原因”;④句,写狗的凶悍,非“烹狗原因”;⑤句,狗给主人带来的麻烦,属于“烹狗原因”;⑥句,狗的优点,非“烹狗原因”。排除③、④、⑥句,因而选C项。]12.A[解析][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冉氏之智,过人远矣”等句子,可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显然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