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一中“学导型循环发展大课堂”学案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组设计(教师版)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第二板块乡关何处《前方》高一语文编号:主备人:田正平审核人:崔艳丰班级:____组名:_____姓名:____时间:2012年__月__日【学习目标】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2.解读文中内涵深刻的句子。3.了解和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重难点预测】1、解读文中内涵深刻的句子。2、立意上的反弹琵琶。3、虚实结合的写法。【知识链接】摄影散文:摄影散文由摄影和文字构成。即对摄影作品作一番解读、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写成的散文.它兼具摄影的视觉性和散文运用语言表达的自由性两种审美特点,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思维导图】画面切入(1)——展开联想,写感触(2-11)----回到照片(12)【自主学习】1.读准下列加粗字的字音迁徙 袭击 按捺不住 憔悴 惶惑 颠簸篇幅 抛锚惦念崔颢温馨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摄影散文一般由摄影照片切入,然后由这个画面展开联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来。《前方》是否也采用了这个思路呢?请大家快速阅读文本,并思考本文思路。【明确】第1段画面切入第2-11段展开联想,写感触第12段回到照片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4页共4页
襄垣一中“学导型循环发展大课堂”学案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组设计2、找出文中直接写照片的段落,并思考他们各自的作用。3、在联想的这一部分中,作者由这幅画面想到了什么内容?提出了哪几个核心的观点?【明确】①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核心观点)②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③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远的家、家园和家乡。【互动探究】1.为什么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释原因的?【明确】①先前的习性与欲望没有寂灭。(3-4)(欲望习性)②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5)(外界诱惑)③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他受着家的压迫。(6)(无奈压迫)④前方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7)(理想召唤)2、如何理解第7段中“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这个“前方”指的是什么?课文题目“前方”指的又是什么?文中这样虚实结合的词语还有那些?【明确】“前方”在第七段中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具有了一种象征性,象征人的理想,是理想的召唤。课文题目前方既实指路的前方,旅途的前方,又虚指人的理想,理想的召唤。虚实结合。“家”“路”“流浪”“旅途”“在路上”3、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实质”这个词可以去掉吗?【明确】皮肉之苦:拥挤不堪坑洼不平颠簸东歪西倒惶惑茫然不安无奈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精神之苦: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不能删去。苦旅具体的说是境遇之苦和精神之苦,文中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适的汽车或飞机,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理想上的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所以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4、人的“悲剧性”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文本中的语言回答。【明确】①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②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离家-想家)③人无法还家;(无法还家)④即便还了家,依然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还家-无家)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4页共4页
襄垣一中“学导型循环发展大课堂”学案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组设计体会上述三个句子中的“家”到底是什么意思。【明确】既实指那个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与归宿。这三句中“家”的意思,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跳跃。5、前面强调“人有不可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里却说归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明确】离家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归家也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表面上两者是不一样的,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人离开家总想回到家,而回到家却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所以又想离家,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离家、归家的循环中过来的。(家-出发点前方-召唤追求理想-离家精神家园-归家在“离家”与“归家”的进出中,我们有了精神追求,寻觅着精神家园。)我认为人最终还要有归属,人们总想找到精神的归宿,归家是永恒的追求立意上运用了“反弹琵琶”的写作手法。正是这种逆向思维使文章显得非常新奇。次的对人生哲理的发问。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家”是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息之所.“前方”是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过程。【小结】本文:【明确】照片切入--联想(思考)--回到照片。联想部分谈了三个内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离家和归家都是人内心的一种愿望——寻求精神的寄托。但是人对理想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可能实现所有的理想,人们只有不断走向前方,前方才是永远的精神栖息地。因此注定了人生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我的疑问】请同学们将你在学习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发现的困惑整理在下面,与老师共同探究解决。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4页共4页
襄垣一中“学导型循环发展大课堂”学案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组设计【达标检测】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1)迂徙()(2)戈壁()(3)按捺()(4)呐喊()(5)憔悴()()(6)颠簸()(7)抛锚()(8)崔颢()2.解释下列词语。(1)迁徙:(2)荒原:(3)戈壁:(4)寂灭:(5)视野:(6)诱惑:3、下列各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文中的“前方”更多的并不是指一种空间上的概念,而是指理想,是理想的召唤。B、文章思辨的色彩很浓,“家”“路”“流浪”“旅途”等等都是一些双关的词语。C、作者试图揭示的是一种精神上“苦旅”,所以他才会说,那些境遇舒适的人心情并不一定比在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要好。D、这段文字作者所要表达的是有些人天性喜欢浪迹天涯,并在不同的旅行途中感受到生活的不易。4、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含义⑴ 路边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人们通过路继续走向前方,但人们就仿佛是一个流浪汉,因为前方到底如何,没有人清楚。⑵ 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家,更需要精神的家园。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不断地寻找这种精神家园,但这条道路和人类走向前方的道路都是漫无尽头,因此,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课后反思】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写下来。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