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教案七部分
加入VIP免费下载

《前方》教案七部分

ID:1027327

大小:37.03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前方》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简单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学习文章中联想和虚实结合、反弹琵琶手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体悟文章立意,并作出点评。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对人类心灵家园、精神归宿的哲学思考。二、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2、理解作者对人类心灵家园、精神归宿的哲学思考。三、教学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直观演示法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媒体:多媒体六、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朴树的《平凡之路》)刚刚给同学们听的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正如歌词中所写的:我曾经拥有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想挣扎却无法自拔。人生的路无数次让我们欢笑与流泪,让我们失落与忐忑,然而冥冥中这条路也是我们唯一要走的路。人生中有些东西,可能回游离于视线之外,但始终寸步未离你的心间。明天依旧,路途遥远,而我们都在路上,奔向前方。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的这张照片,从这幅图片中,你看到了些什么?(请学生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有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同学们对这幅画的理解是这样的,曹文轩先生呢也观察了这幅图,并由此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前方》。(二)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农村。197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是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代表作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细米》《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三)简介摄影散文介绍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它是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通过一幅或若干幅的摄影画面的展示,运用散文语言,形象地创造生活世界、塑造人物、抒发情感的综合艺术形式。这种文体兼具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直观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灵活。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动物世界、舌尖上的中国)(三)检查预习 迁徙(xǐ)袭(xí)击按捺(nà)不住憔悴(qiáocuì)颠簸(bǒ)惶(huáng)惑温馨(xīn)抛锚(máo)(一)分析课文1.请同学们朗读全文,并找一找文章中有哪些作者对这张照片的直接描述。(第1、8、10、12段,并总结:车——破旧、简陋、拥挤不堪,人——惶惑与迷茫)2.请同学们再迅速浏览一遍文章,看看课文是如何划分段落的? (第一段(1):由照片引出话题;第二段(2-11):展开联想,抒发感触;第三段(12):回到照片,呼应开头)3.简单分析第一段:从照片切入(“他们去哪儿”,“他们”指谁?),提出离家(归家或远行)这个主题,说明大家都正在路上,由照片的到最初的体验。4.第二部分分析(1)请同学再次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找出作者在第二部分提出了哪些核心观点围绕哪几个方面抒发了感悟?(①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②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③人的悲剧性实质)(2)作者在第二段中提出了“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个观点,为什么作者会得出这个观点,引起人们产生离家欲望的原因有哪些呢?请同学依据课文分析概括一下。(原因:第3、4段:迁徙的习性;第5段:外界的诱惑;第6段:无奈的压迫;第7段:前方的召唤,分别分析补充,如人类第一次大迁徙是为了吃海鲜、毕业生一味向往北上广、家庭的压迫等)(3)对第七段中的“前方”进行分析理解,请同学回答,文中的“前方”指的是什么,与课题《前方》的含义有何不同?(第七段中的“前方”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空间概念,它等同于理想,理想在召唤我们前进,奔向我们的精神目的地、精神家园。课题《前方》一方面。以照片为例,既指路和旅途的前方,又虚指人的理想,虚实结合。)(4)请同学回答第8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过渡作用,把读者思绪从联想感悟中拉回到摄影作品中,再围绕作品展开另一个观点的解读、鉴赏、议论和抒情。)(5)第9自然段中,“路连接着家和前方。”这里的“路”指的是什么? (不是单纯的道路、大街小巷,是人生之路。)(6)如何理解“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这句话? (人的肉体在家里,可是灵魂找不到可以停靠和休憩的港湾,心灵就会有浓重的漂泊感与孤寂感。在人生的路上找不到心灵的家园和归宿。如长时间的假期会让人变得百无聊赖。)(7)第10段中写到了作者对去前方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这也是作者的第二个核心观点,那么作者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生之旅究竟苦在哪里?(皮肉之苦:拥挤不堪、坑洼不平、颠簸、东倒西歪;精神之苦:惶惑、茫然、不安、无奈、焦躁不宁、索然无味)(8)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坐在豪华游艇、舒适飞机、火车上旅行的人,并且发出质疑“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物质条件好、免受身体之苦的人不一定能免于精神之苦,因为大家都需要努力追寻自身的精神家园。)(9)“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中的“实质”可以删去么?为什么?( 不能删去。苦旅具体的说是境遇之苦和精神之苦,文中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适的汽车或飞机,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理想上的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所以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10)第十一段中,作者提到了人的悲剧性实质,那么作者认为人的悲剧性实质有哪些呢?(三重悲剧:①到处流浪,惦念家乡;②无法还家(引用大量诗句证明,并借诗句加以佐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③还家无家)(11)如何理解“还家而无家”?(可以依据崔颢的诗来分析,崔颢是在黄昏时分登上黄鹤楼的,孤零零一个人,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被谁遗弃?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在时间上,古人飘然远去不再回来,空留白云千载;在空间上,眼下虽有晴川沙洲、茂树芳草,而我的家乡在哪里呢?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离黄鹤楼有点远又不太远,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发问呢?我想任何一个早年离乡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一种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具体可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一切原来是这样的么?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因此,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出走,走在外面又没完没了地思念,结果终于傻傻地问自己家乡究竟在哪里。由崔颢诗点出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一种近似于宗教的皈依感。)(12)文章在第二段中写道“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而在第11段中却又写道“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作者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不矛盾。本文的主题涉及的是对“家”的追寻。“家”已不是普通的生养之地,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精神的栖息之所,人的精神家园。离家是为了寻求理想归宿,归家是为了寻求精神寄托、心灵安慰。 这种写法是“反弹琵琶”。作者一改前人“恋家”“归家”的思绪和呐喊,非常理性地分析了人类远行的原因和出走与乡愁的关系。阐述了“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一观点,这样使作品主旨深刻,内蕴更加丰厚。突出强调了人苦苦追寻的“家园”是“精神家园”。简单介绍“反弹琵琶”的写作手法:反弹琵琶,即逆向思维。突破思维定势,从人们淡忘甚至遗忘的角度切入,或从常规的反面入手,往往会别有洞天,使你的文章独辟蹊径,熠熠生辉。写出见解新颖独特的文章。)5.想一想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关系如何?(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 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 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掘。) (四)总结教学1.写作特色:1.联想与想象2.虚实结合3.反弹琵琶2. 作者从一幅照片写到了人们的离家,从离家看到了人们在精神受到的折磨(思乡)。虚实结合,这种折磨已不仅仅是单纯的乡愁,而更是一种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寻求精神上的依托感、依靠感,这种对家园的眷恋与追求是为了使人不再有精神上的孤独感。“家”实际上已成为离家人们的精神寄托、精神归宿。1.学习完文章,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文,体会不一样的内涵。(五)比较阅读摄影散文《生命的绿色》(六)教师寄语: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热爱生命》(七)布置作业:自选一张摄影作品,运用联想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摄影散文。七.板书设计前方曹文轩前方→理想、未知的人生路→人生之路家→心灵家园、精神归宿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