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前方》(语文苏教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教学设计】《前方》(语文苏教必修1)

ID:1027408

大小:25.32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前方》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靖宇三中芦言美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乡关何处”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深入认知我们的家、我们的精神家园。曹文轩的《前方》承接漂泊的旅人,叩问“乡关何处”,从一副摄影作品入手,阐述人类不可克制的离家的欲望,离家终究还是要归家,家,指的不仅仅是生我养我的那方热土,更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归宿。《前方》直指人类精神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揭示了人类,作为人生苦旅者的悲剧性实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摄影散文有一定的认识。2、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找出自己认为内涵深刻的句子进行解读。【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这学习这篇课文,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文本直接对话,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联系语境体味“路”“家”“远方”的含义。2、体会文中的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家”精神家园的含义。2、把握立意上的反弹琵琶的写法。3、学会批注,养成做批注的习惯。课前准备:1、教师课前准备PPT。 1、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解决生词生字。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教学过程:一、导入1、PPT导入《前方》照片。2、教师: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非常多。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了这张照片题目就叫《前方》。请大家认真看这张照片,你看到了什么?由这张照片你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来说一下。曹文轩看到这幅画面后也想到了很多,于是他就写了《前方》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一种新兴的文体,称之为“摄影散文”。所谓“摄影散文”,顾名思义,一摄影二散文。它兼有摄影和散文两大优势。我们知道,摄影最大的优势就是视觉上的直观性,具有冲击力,而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所以摄影散文就把两者的长处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融为一体。《前方》就是这样一篇“摄影散文”。【设计意图】用与作者创作课文有关的图片引出主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1991年,推出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1997年,出版小说《草房子》,并担任改编电影编剧。1999年,出版小说《根鸟》。2005年,推出小说《青铜葵花》。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同年8月20日,曹文轩在新西兰领取国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2017年3月31日,获得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7年12月,特殊文体长篇小说《蜻蜓眼》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2、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其审美特点是具有摄影的视觉性。通过一幅或者若干幅的摄影画面表现的、运用文字说明或描述,形象地创造世界、塑造人物、抒发感情地综合艺术形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 摄影文学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初被提出,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摄影文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与时代的特点有关:新的传媒技术、复印技术为摄影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推动了照片与文字的互动联姻;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阅读报刊时往往是“新闻看标题,副刊看照片”,这促使报刊在文字之外还要用照片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而所谓“读图时代”的到来,也促使文学与照片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当然,创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共同特征是促使它们能够“联姻”的艺术基础。其优点是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并掌握有关课文文体的知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课文深层内涵的了解,增长了文学知识。一、扫清障碍1、识记字音迁徙(xǐ)按捺(nà)憔悴(qiáo)温馨(xīn)惶惑(huáng)丰子恺(kǎi)抛锚(máo)崔颢(hào)颠簸(bǒ)2、明确词义(1)按捺不住:指情绪急躁,克制不住。也指对客观形势不能遏止。(2)如痴如醉: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3)索然无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4)抛锚:投锚于水中使船或其他水上浮动工具泊定。也表示汽车等发生故障而停止行驶。(5)东倒西歪:形容行走、坐立时身体歪斜或摇晃不稳的样子;也形容物体杂乱地歪斜或倒下的样子。【设计意图】在分析课文前,扫清字词障碍,使学生能流利地通读课文,为接下来从内容上赏析课文作铺垫。二、初读作品,整体感知1、分组朗诵课文。2、提问:题目“前方”有何含义?明确:题目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世界中离家远行的人所奔向的前方,也指未经历的人生、人生苦苦寻找的心灵家园。3、提问: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呢?在文中划出来。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 因为这句有很强的统摄性。它统摄了下面若干个段落,比如离家走向前方是人类古老的习性,外面世界广大而且精彩,家对自己身心的压抑,还有前方对人的召唤。所以这是本文的文眼。1、提问:请将文章划分层次?明确:一、(1)由摄影作品引出“人们正在路上”的话题。二、(2~11)写作者由摄影作品引发出来的感慨和思考。可分为三层:第一层:(2~8)阐述离家的原因;第二层:(9~10)指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第三层:(11)分析人的悲剧性实质。三、(12)照应开头,并引发读者的思考。5、提问: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关系如何?明确: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设计意图】初读作品,从整体以及宏观的角度把握课文,了解课文讲述的大致内容,并将课文进行分层,有利于学生对下一步的细致分析打下基础。一、细读作品,逐层分析1、提问:阅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话题?明确:“无论归家还是远行,都与离家有关”。“离家”即要探讨的问题。2、提问:第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点出本文的文眼,简洁醒目。3、提问:为什么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明确:(1)第三段: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迁徙。(2)第四段: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3)第五段: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4)第六段: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5)第七段: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6)第八段:回到摄影作品上来。由“前方”到“路”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1、提问:阅读第3~7段,概括人为什么有离家的欲望。明确:(1)迁徙的习性。(2)外面的世界丰富多彩而富有刺激性。(3)为了摆脱家的压迫与束缚,出于无奈而被迫离家。(4)为了追求理想,寻找精神的栖息地,人们总是受着不确定的前方、未来的呼唤与鼓舞,有一种克制不住的离家探索的欲望。2、提问:第5段,“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一句有什么深刻含意?明确:人在闯荡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了外面的世界,丰富了个人阅历,又能实现人生价值,满足个人欲望,因而获得了生命的快感和虚荣心的满足。3、提问:如何理解第7段中“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这个“前方”指的是什么?课文题目“前方”指的又是什么?文中这样虚实结合的词语还有那些?明确:“前方”在第七段中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具有了一种象征性,象征人的理想,是理想的召唤。课文题目“前方”,既实指路的前方、旅途的前方,又虚指人的理想,理想的召唤。虚实结合。“家”“路”“流浪”“旅途”“在路上”。4、提问:研读第十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这句话中的“实质上”能不能去掉,为什么?明确: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永远在路上流浪,永远处于一种寻觅的过程中。具体地说就是境遇之苦和精神之苦,所以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文中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适的汽车或飞机,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理想的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所以“实质上”不能去掉。5、提问:人的“悲剧性”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文本中的语言回答。明确:(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2)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离家-想家)(3)人无法还家;(无法还家)(4)即便还了家,依然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还家-无家) 1、提问:作者为何说“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明确: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一句承上,小结前文;后一句启下,引出下文。答案就藏在承上句中。“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作者说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都有理想和追求,但是不断地追求却始终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所以只能不断地往前走,始终都在向前走,永远在路上流浪,永远处于一种寻觅的过程之中,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完全达到目的地,苦就苦在这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始终都是在路上。这里的“在路上”、“流浪”都并非实指,而是说人处在离家与归家中间的求索、漂泊状态。10、幻灯片展示佳句。“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人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设计意图】对课文进行细致的分析。选取课文中较难理解的问题进行提问,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情感。六、总结本文是从照片切入,然后展开联想,最后又回到照片。联想部分谈了三个内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设计意图】总结全篇中心思想,有利于帮助学生总结本课时所学,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反思:反思今天的课堂,首先通过与主题有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兴趣。然后带领学生了解作者以及创作背景,辨析了生词,并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后对作品进行细致的结构分析,遵循了渐进的原则。教学过程,多以提问为主,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的能力。从教学形式上看,有自学自读,有讨论回答分享。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一定的训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