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课堂教学实录【学习目标】1.领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2.学习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领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学习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自读、评点、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1.阅读“摄影图片”,谈谈你有何发现?有何思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习的主体意识)教师卡片:Ⅰ.他们坐在汽车里,或坐在客船里,或坐在列车上。Ⅱ.他们或是逃难,或是打工,或是旅游,或是回家。Ⅲ.他们或是因为战争、贫困,或是因为想家,或是因为外面世界的诱惑。第5页共5页
Ⅳ.总之,他们在路上。Ⅴ.他们的神情、姿态各异。2.导语:刚才我们所尝试的是一种新兴的文体――“摄影散文”的构思与创作。顾名思义,摄影散文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它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摄影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这样才能使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作家曹文轩的《前方》正是这样一篇成功的摄影散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3.阅读课文后,谈谈作者有何发现?又有何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文本)二、阅读“摄影散文”1.初读,理清思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然后讨论作者的发现和思考)教师归纳并明确:发现思考人在旅途离家欲望人在苦旅念家思归人在旅途悲悯命运第5页共5页
(播放音乐《大约在冬季》,让学生轻松一下,同时也加深对文章思想的领悟)教师卡片:Ⅰ.作者从画面上抽象出第一个事实:他们正在路上。Ⅱ.作者从画面上抽象出第二个事实:他们或是离家,或是返家。Ⅲ.作者从画面上抽象出第三个事实:这是一番苦旅。Ⅳ.作者是如何思考?如何组材的呢?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首先,如同动物一样,人类的祖先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其次,外面的世界在诱惑着人们;再次,由于种种原因,人不得不离家;最后,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在此,作者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是理想的召唤。但是,家园之思是人对家园的眷念,是一种近似宗教上的皈依感。所以,“离家”与“归家”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这对矛盾中,包含了人类精神状况中的三重悲剧:(1)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就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2)“人无法还家”;(3)“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显然,作家指的“家”,并不是指“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归宿。所以,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表达了作家对人类精神境遇的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2.再读,鉴赏评价第5页共5页
(由学生评点,交流来完成,张扬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师卡片:Ⅰ.离家为什么是苦旅?Ⅱ.归家为什么是苦旅?Ⅲ.“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这句话如何理解?Ⅳ.“人无法还家。”这句话如何理解?Ⅴ.“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句话如何理解?三、学习“写作手法”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曹文轩的这篇“摄影散文”。很显然,它不是一种毫无生气的文字说明,而是将“摄影”和“散文”有机地结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它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引导学生由内容到形式全面地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归纳并明确:发现思考人在旅途离家欲望人在苦旅念家思归人在旅途悲悯命运实虚教师卡片:第5页共5页
Ⅰ.作者抓住了摄影图片中“实”的――他们正在路上;他们或是离家,或是返家;这是一番苦旅。Ⅱ.作者抓住了摄影图片中的“虚”的――由对图片的联想与思考,进而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理解。Ⅲ.文章“实”“虚”结合,图片和文字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Ⅳ.文章虚实结合的关键,靠的是联想与生发。四、迁移训练学习了本文的写作手法,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了。下面我就出示一幅“摄影作品”,请大家即兴创作,300字左右。(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尝试创作的快感)五、布置作业课后完成一篇“摄影散文”的写作,材料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附:板书发现思考人在旅途离家欲望前方人在苦旅念家思归人在旅途悲悯命运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