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教案1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都江堰》教案1

ID:1027504

大小:41 B

页数:8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都江堰》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对比手法、以小见大手法在文化散文中的作用。2.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民族精神。教学重点:1.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2.对比在文化散文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对文本中涉及到的民族精神的理解。教学方法: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吸引我们的不仅有文物、古迹,还有他们蕴含的精神、文化。今天我们就随着余秋雨畅游《都江堰》,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二、解题(一)都江堰简介及李冰(多媒体)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的渠。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着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余秋雨,当代作家、学者,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他的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散文集《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秋雨散文》等。散文的内容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三、整体感知给每个部分写一个标题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价值)第二部分:最驯顺壮丽的景观(都江堰的魅力)第三部分:最贴近苍生的偶像(魅力的缔造者)四、具体研习探究第一部分1、细读第一部分,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1)对比手法的运用,(2)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更伟大2、第一段在本部分有什么作用?明确:说明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揭示主旨,总领下文3、第2自然段,写长城伟大,会不会减低前面对都江堰的评价?怎样理解“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明确:不会作者是说,虽然长城比都江堰逊色,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但它也是伟大的,因为它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4、从文中找出作者从哪些方面将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比较。明确:1)修建年代:长城——晚辈;都江堰——长辈(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2)规模:长城——宏大;都江堰——表面不如长城宏大3)占据的是:长城——辽阔空间;都江堰——邈远的时间4)社会功用:长城——废弛;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造福千年5)水流外观:长城——突兀在外;都江堰——细细浸润,节节延伸6)文明状况:长城——僵硬的雕塑;都江堰——灵动的生活7)心态: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都江堰—— 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5、课文第一段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怎样理解?明确:都江堰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且绝不炫耀,毫无所求。探究第二部分1、文章第二部分中,真正开始写都江堰的水是哪一段?明确:第三段2、第二部分开头写作者“乘便看一眼”都江堰之前“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明确:欲扬先抑,为后来的“发现”做铺垫,而且与第一部分结尾盛赞都江堰形成反差,使文章产生起伏悬念,引人入胜。3、作者观看都江堰前后,对其旅游价值的评价各是什么?(找原文中的语句)明确前: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后: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4、作者的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水的声、水的形。5、未见之前、走近之后、见到之后,作者的表现?6、运用了何种手法来描写水的魅力?明确:多角度描写景物:欲扬先抑,视觉、听觉,对比,拟人,比喻,排比。7、“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这“吃够了苦头”与“出尽了风头”怎样理解?“出尽了风头”:充满野性,“飞奔着”“裁割着”“直窜出去”,它“恼怒”,它“咆哮”,充满一种壮丽雄浑的美。“吃够了苦头”:水流受都江堰的制约,只能“乖乖地转身改向”“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水显现出更壮丽的驯顺。8、作者通过描写都江堰强悍而又驯顺的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明确:写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伟气势,强悍和规整。写水强悍撒野,以见其凶蛮,说明工程艰险;水的规整驯顺,则见治水人的气度手段不凡,将水化害为利。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9、作者写水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对下文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写水,真正的意图是写水背后的人----充满自信驯服自然的人。明确:为人物李冰的出场做铺垫 探究第三部分1、在10—24自然段中,找出直接高度评价李冰父子贡献的段落明确:1014192024剩下的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方说第11自然段是用李冰的毫不惹人注目与其他显赫官僚比较.12用李冰以实践科学为民“消灾、儒养”的政治理念,同不学无术的官僚理念比较.13用现代一个有作为来类比几千年前的李冰;15用李冰修建水利工程的实干形象,同追求虚名、富贵、权势的当权者比较;16用李冰绘制水系图谱,同现代的伟大发明比较;17用李冰朴实的治水经同看上去浩繁实际可能无用的“典籍”比较18用李冰对建设事业的投入同一些人热衷于征服、破坏比较;21用李冰的智慧、仁慈,同秦始皇的蛮吓、残忍比较;22用都江堰的现实作用同长城的虚名比较;23用李冰父子献身精神同某些饱食终日的现代官僚比较,高度赞扬了李冰父子的历史贡献。1、李冰的政治观是什么?明确:政治含义——浚理,消灾,滋润,濡养,做实事、具体,质朴出发点——百姓生活的现实需要作者评价——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2、李冰为什么能名垂千古?明确:为民造福、务实求真、淡泊名利、贴近苍生——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3、品味语言(1)怎样理解“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一种是一些官场丑类的政治走向,他们或是无所事事,根本无视百姓的疾苦,玩弄权谋,不惜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种是李冰的政治走向,即拥有利民富民的胸怀与责任感,认定在旱涝成为百姓最大祸患的时候,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家就应该成为水利家。(2)既然“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为什么还说“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从表面上看,李冰显示的只是水利学方面的才能;但是,当治水成为政治家的首要任务时,政治家对治水的倾力投注就成了一种清明的政治,政治家在水利工程上的实绩就成了他的第一政绩。(3)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明确:郡守,李冰的身份是父母官。长锸,又代表是水利学家。金杖玉玺代表统治阶级、代表权利;铁戟钢锤代表统治阶级发动的战争。(对比——注意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的对比)(4)为什么说李冰“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明确:失败:1、他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不被统治者所认同。2、他的百姓安居乐业之梦被后代所破坏成功:1、他表现了最澄澈的人类学思考。2、精魂长存。3、受到了百姓的膜拜和崇敬(5)怎样理解“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这一方面是说,图谱社会意义的重大,可与当代政治、经济的重大事件媲美;另一方面是说,图谱与裁军数据、登月路线中蕴含的造福于民的思路是相通的。(6)为什么说“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其一,因为“他的这点学问”是水利学界的重要成果,说“水气淋漓”,显得形象生动。其二,是为了与厚厚典籍的“风干松脆”对比。这里的典籍,是腐朽政治纲领的代名词,它们貌似堂皇威严,却失却了活力;而李冰的学问,渗透着民本思想的不朽思想,造就了都江堰的辉煌,当然永远生生不息、“水气淋漓”。(7)为什么说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怎么理解“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明确】“大愚大拙”是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攻或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唯物意识和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明地观照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明确】田间老农的思维:是李冰治理都江堰的出发点——人活着,必须有清泉和米粮,必须要填饱肚子。人类学的思考:是指人的生存问题。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治理水患,使人民安居乐业。他的治理就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落实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上,这个做法看似简单,其实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智慧的。(8)“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李冰活着时是一个实干家,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指挥人民建起了都江堰;他死后,都江堰仍然滋养着后人。他还留下了经典的水利工程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他的雕像还被用来测量水位,镇于江心,造福后人。警戒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应该像李冰一样生前死后都造福一方。(9)作者为什么会“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李冰的遗言:政治家应当完全抛弃一己私利,尽心尽力地去为百姓谋福利。中国历史上有这样杰出的人物,当然值得骄傲,当然应当产生“某种乐观”。另一方面,作者相信这个遗言会长留人间,李冰的精魂不会消散,继承其精魂者会代代繁衍,这当然是更加值得乐观的。写作目的:赞美都江堰,是为了赞美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它的主持者李冰;赞美李冰也是为了弘扬他的为官之道。三个部分,环环相扣,逐层推进。文章围绕一个中心,采用连锁式联想的方式,深刻地表达了对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的严肃思考。主题:作者由赞叹工程的伟大而进一步写到工程创建人的伟大,引导读者在赞美都江堰与李冰的同时,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反思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去重新评价我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五、写法鉴赏:1、文章在构思和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余秋雨写散文,善于从有限的景物和事件中挖掘出深广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其文化散文常常以山水风景为“出发点”,以文化思考为“归结点”,即通过对景物和事件的速写式描绘,表达作者对社会、历史、文化、人生、宇宙的独特思考。“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句话道出了现代散文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以小见大。2、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什么好处?文章除了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多方面的对比之外,还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茫茫一片”的大海之水与“可捧可掬”的都江堰之水对比,将都江堰的水系图谱与20世纪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对比,将李冰“永远水气淋漓”的真学问与后世“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的“厚厚典籍”对比,将秦始皇筑长城的“雄壮、蛮吓、残忍”的指令与李冰筑都江堰的“智慧、仁慈,透明” 的指令对比。这些对比手法的成功使用,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李冰的赞美之情,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六、课堂总结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确切地说,是通过都江堰工程来审视李冰,通过李冰来体悟文化精神。堰的功用——堰的形象——创建者的精神七、拓展迁移四川有幸,有李冰;中国有幸,有和李冰一样的“为民造福,贴近苍生”的人。不知同学们现在眼前能浮现出谁的身影呢?用一句话来概括人物为民造福的事迹,每一小组一位。师补充:林则徐、苏轼、焦裕禄、孔繁森、沈浩、赵月芳、温家宝……1、林则徐与林公渠、坎儿井:“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禁烟英雄林则徐,近代史上第一人,被发配边疆——伊利,垦荒、修水利,留下了林公渠、坎儿井等为民造福的水利工程。2、苏轼与苏堤词人苏东坡在杭州为官两任,两次为官都整治西湖,兴建水利,保证稻田用水、市民饮水,繁荣城市,造福百姓。后人怀念苏东坡,把西湖长堤称为苏堤。没有了苏堤的西湖,也就少了些神韵。3、焦裕禄:县委书记的榜样担任县委书记的焦裕禄,为努力改变兰考面貌,身患肝癌,还坚持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直至生命的结束。4、孔繁森:援藏干部,西藏阿里地委书记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5、沈浩:选派干部、安徽小岗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致富,村民按下红手印为的是留下他,改变乡村的命运;当再次按下手印,他永远地留在了小岗村。6、温总理: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们总理的身影,地震、雪灾、抗旱……我们能够记住这些人,是因为他们为官都能“为民造福,贴近苍生”。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