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九单元 9 《日知录》三则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九单元 9 《日知录》三则含答案

ID:1028365

大小:553 B

页数:9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9 《日知录》三则把弱点当作根据地周国平我常用一句话勉励自己:把弱点当作根据地。我不擅交际?好吧,我就少去交际场合,正好把时间省下来多读点书。我太敏感?好吧,我就捕捉住心里的各种细微情绪,把它们记录下来,于是有了诗的创作。我从小为必有一死而痛苦?好吧,我就直面这个痛苦,一定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由此便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哲学的道路。弱点是限制,而限制有一个好处,就是给你的力量规定了使用的渠道,就像河岸给溪流规定了奔涌的渠道,而这本身就已经是在突破限制了。所谓弱点,是用社会的眼光衡量的。许多这样的弱点,用文学的眼光衡量却是优点。敏感就是如此。不论哪一代青少年,必有一些格外敏感的心灵,情感世界的一阵小风会使之战栗,一场小雨会留下深深的印记。你说他们太经不住风雨?不是的,正因为存在这样的心灵,情感世界的风雨才有了价值——没有浪费在无声无息之中,而是催放出了诗的花朵。每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都是同一枚钱币的两面,就看你把哪一面翻出来。换一种说法,就每一个人的潜质而言,本无所谓长短。长短是运用的结果,用得好就是长处,用得不好就成了短处。在人身上,弱点与尊严并非不相容,也许尊严更多地体现在对必不可免的弱点的承受上。人皆有弱点,有弱点才会是真实的人。人生皆有缺憾,有缺憾才是真实的人生。正是在弱点和缺憾中,在对弱点的宽容和对缺憾的接受中,人才能幸福地生活。知识卡片-9-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1.作家作品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时,改名炎武,字宁人,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学者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他的学术思想承前启后,继承明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在理气、知行、天理人欲诸多问题上,与程朱理学迥异。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开清代朴学风气,给予后世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被梁启超称为“清学开山之祖”。他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观点意义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2.背景资料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当大势已去,恢复无望之时,他则洁身自保,多次拒绝清廷的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仕。在痛苦的反思中,他区分了“亡国”与“亡天下”两个不同的概念,他写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他认为,“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的责任,可以推到国君大臣等“肉食者”身上,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渊源。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与施愚山书》)、“经学即理学也”(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的思想,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他认为,舍弃经学而谈论理学,邪说遂起,流为禅学。顾炎武反对理学家一味推崇形而上之“道”而轻视形而下之“器”,他以孔子学琴的故事为例,说明“非器则道无所寓”,就是说,“道”要借助“实体”来表现。所以,他治学弃华就实,不为空言。举凡典章制度、郡邑沿革、天文仪象、河漕兵农、赋役屯田、军事边防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都是他关心的焦点。3.文化常识-9-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1)《日知录》《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笔记体著作。全书一千余条,文字最长的五千多字,最短的只有九个字,可见其不拘一格的写作风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它分为经义、政事、世风、礼制、科举、艺文、史法、天象、地理等15类,顾炎武则把这部书分为三类:“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诠释考订;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日知录》的重头戏毫无疑问是“治道”的内容。从古代黄金的流失,到铸钱之铜的匮乏,从郡县区划的缘起,到一亭一社的兴衰,乃至地亩大小、斗斛多少、丈尺短长,无不考察在案。面对封建社会的衰败,他更提出了恢复井田、地方自治等复古色彩颇为浓厚的政治主张。该书内容丰富,贯通古今,被后世公认为具有深刻经世和学术意义的巨著。(2)笔记体“笔记体”,指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如《日知录》一书的编辑,采用的是笔记体,属学术札记。南北朝时的小说《世说新语》也是采用笔记本,属于笔记小说。清代学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也属于笔记小说。自主学习1.易误读字剿(chāo)袭    谀佞(yúnìnɡ)舛(chuǎn)漏菑畲(zīshē)潢潦(huánɡlǎo)摭(zhí)嘉靖(jìnɡ)襟裾(jīnjū)2.通假字庶乎其传也与(与,通“欤”)纪政事也(“纪”通“记”,记述)3.一词多义察-9-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就望传言乃4.古今异义(1)固有不识经术古义:不懂今义:不认识(2)一号为文人古义:两个词,“一”为“一旦”,“号”为“称为”今义:表示次序第一或等级第一位(3)空同大以为不平矣古义:不以为然今义:不公平,由不公平的事引起的愤怒和不满(4)欧阳永叔与学者言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词类活用人不通古今(名词作动词,为人,做人)-9-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马牛而襟裾(名词作动词,穿衣服)谓文章止于润身(使动用法,使……受益)乐道人之善也(意动用法,以……为乐)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名,名词作动词,出名;重:形容词作动词,称道)6.文言句式(1)判断句此子书之一变也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2)倒装句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介词结构后置)有损于己,无益于人(介词结构后置)然则以文人名于世(介词结构后置)7.熟语集释华而不实:比喻空有华美的外表而没有实质内容。一家之言:指有独到见解、自成体系的学说和著述;也泛指学术研究中一个学派或一个人的观点、理论。自成一家:在某种学术或技艺上有独创的理论或风格,能自成体系。文本研读文须有益于天下  著书之难  -9-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文人之多  -9-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  【主旨归纳】 本课所选的《日知录》三则,分别从文史的功用、著书的难易、文人的名与义等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了“学以致用”的务实思想,表明了作者“以实为宗”的学术主张,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兴亡的精神品质。要点解析传世致用有明一代,学术空泛气息渐浓,学者大都谈心论性,崇尚空谈,甚至标榜名声,互争门户,只讲求个人的修身养性,而置国家民族的危机于不顾,真正求真务实、讲求实学的人却遭到排斥。明朝灭亡,“天崩地解”,社会陷入大变局。痛定思痛,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起来,由此而形成“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经世”指“治理世事”,“致用”是“尽其效用”之意。“经世致用”是指钻研学术要与研究社会问题结合起来,阐释古典经义的同时,要升华出自己的社会见解,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进而改造社会,即“学以致用”。“经世致用”学术思想中的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影响深远,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文本探究-9-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1.如何理解文中体现的经世致用精神?思路提示:经世致用,是儒家的学术传统。即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的实际问题,要求经术研究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的方案。课文节选的三篇札记,均体现了这种思想。《文须有益于天下》,强调文以载道,文以纪事,文以揭示民间疾苦、称扬善行,从正面立论,从反面申述,旗帜鲜明地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著书之难》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述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在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文人之多》主张“识经术”,“通古今”,去华就实,从养器识的角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唐宋以后,著作泛滥,文人之多,文风浮华,都是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所以首先要端正创作态度。虽然,比起顾炎武那些论述“治道”的札记,这些文论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但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2.第二则和第三则在立论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思路提示:不同之处是:《著书之难》以著书为话题,从正面立论,说“难”是高标准严要求,是为了与“后人之书”的“易”作对比。《文人之多》是以文人为话题,从反面立论,说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相同之处是:《著书之难》与《文人之多》所强调的主旨具有一致性,借用司马迁的话来说就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日知录〉三则》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思路提示:这三则札记,主旨相同,内容相关,但在语言风格上却不尽相同,表现出作者行文风格的多样性。《文须有益于天下》堂堂正正,立论鲜明,锋芒毕露,言辞掷地有声,足以惊世骇俗;《著书之难》则委婉曲折,叙议结合,慢慢铺陈,水到渠成;《文人之多》则感情炽烈,持议偏激,声势夺人,一气呵成,其中不乏尖刻之语。顾炎武:文化人的楷模(节选)叶兆言用今天时髦的话,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绝对不是帅哥。好友归庄推荐他去扬州见位高人,特地写了一封介绍信,强调他相貌十分“寝陋”。海水不可量,人不可貌相,归庄这个招呼有点意思,他希望高人不要以貌取人,而是要听其高论,要听其言信其行,又强调顾炎武不只是个独行侠,同时又是家风古谊,学问极其精到,识见非常卓绝。梁启超先生说起顾炎武一往情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赞他“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在学问方面,顾炎武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高境界,头顶上可以有许多光环,他是地理学家,-9-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是历史学家,是哲学家,是经济学家,更是地道的国学大师,在经学和音韵学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成就。顾炎武被誉为大清王朝的“开国儒师”,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乾嘉学派祖师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能够成为一代宗师,必然货真价实。顾炎武的学问后人十分推崇,首先是因为独创。所谓独创,就是我手写我心,无一语蹈袭古人。顾炎武一直认为模仿是文章之大病,“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极诣”。其次是博征,融会而能贯通,“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牴牾者少”。他11岁时便开始读《资治通鉴》,自26岁起,“阅书数万卷,手不辍录”,用功的程度令人望尘莫及。第三是经世致用,他最反对空谈,“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清代学者的朴学传统,正是起源于顾炎武。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秉承“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古训,顾炎武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认为“保天下”是普通百姓当仁不让的责任。清军南下,他纠合同志起义兵守卫吴江,失败后幸而逃脱,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随行骡马驮着书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又只身北上,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研究边防和西北地理,垦荒种地结纳同道以图恢复。顾炎武强调“利国富民”,大胆怀疑君权。为了巩固统治,清政府想把他招入自己的人才库,但是他拒绝了诱惑,软硬不吃,既没恃才傲物,趁机要个好价钱做官,也没志灰心馁遁身山林,做出世的大名士。统治者向来不把杀人当回事,尤其不在乎杀文人,偏偏对顾炎武,保持了最大克制,直到他七十岁,仍然不忘拉拢引诱他,他又一次义正词严地拒绝,视死如归。统治者也无可奈何,杀一个顾炎武有何难,他的精神既然已经存在,肉体上的消灭也就失去意义。-9-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