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3《劝学》导学案3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2、理解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3、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二、走近作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三、背景资料: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四、预习自测: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槁()暴()须臾()跂()而望矣假舆()马者不积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二螯()五、合作探究:1.解释加点字词学不可以已()木直中绳()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跂而望矣()声非加疾也()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锲而舍之()蚓无爪牙之利()2.通假字輮使之然也()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3.解释下列多义词生:一:君子生非异也()骐骥一跃()蛟龙生焉()用心一也()利:明:非利足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金就砺则利()而神明自得()4.字词的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声非加疾也()假舆马者()蟹六跪而二螯()金就砺则利()用心一也()5.找出些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④登高而招()⑤积善成德()6.掌握句式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青,取之于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六、实战演习: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B.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C.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 B.顺着风呼叫,声音比原来加大,所以听的人听得很清楚。C.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快,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D.顺着风呼叫,声音不是比原来的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4.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5、阅读延伸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