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教案和学案设计及反思五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小数乘整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数乘法的起始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和积的变化规律等知识,这些都是学生理解很探究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的知识基础。作为起始课,必须沟通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更要理解算理。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是重点;算理的理解是难点;而关键是充分运用转化思想,引导学生根据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转化。本课分层次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依托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计算,包括估算、笔算等多种方法,在解决问题同时,着重让学生理解以元作单位的小数乘法可一转化成以角作单位的整数进行计算,最后再将得数转化成以元做单位的数。运用现实经验进行小数与整数的转化,初步理解算理,感悟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方法。例2脱离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应用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依托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沟通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理解小数乘正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整数,提高计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渗透转化思想,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因数扩大一定倍数,积也会扩大相同倍数,为了使积不变2,就要将积缩小相同倍数。 教学关键:正确应用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知识转化。 教学流程设计 一、复习铺垫 1、0.09米=( )厘米 3.5元=( )角 150千克=( )吨 42米=( )千米 2、0.45扩大10倍是( ) 75缩小它的1/10是( ) 扩大100倍是( ) 缩小到它的1/100倍是( ) 扩大1000倍是( ) 缩小它的1/1000倍是( ) 3、0.725去掉小数点,比原来( )倍 4、13×12=156 13×120=( )
13×1200=( )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小数与整数的互相转化是学习本课的主要思维方法,而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则是转化的主要依据。通过口答练习,为学生探究新知作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自主探索 一、依托现实情境,初步感悟 1、出示例1情景图,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选择买3个3.5元的风筝要多少钱进行讨论 (估算大约要多少钱) 2、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可能会有下列方法: 方法1:连加。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着重请方法4的同学说说是怎么想的。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之一 4、小结并揭题:刚才我们在解决买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不同的方法。我们发现以元作单位的小数乘整数,可以化成以角或分做单位的整数乘法来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依托现实情境,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用不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然后通过对方法4的着重讨论,在培养学生估算、计算能力的同时,感悟小数成整数还可以先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初步感悟算理和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出示0.72×5 现在0.72不再表示钱数,没有了具体的单位,你还能计算出它的得数吗? 2、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小组交流 3、汇报演示。 板演计算过程,呈现思考过程 交流时:(1)估算,得数是否可能正确 (2)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乘积又是如何处理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转化?将思考过 程板演化。(通过交流和板演,在引导学生描述转化过程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指出积末尾的0一般的处理方法。 4、反馈练习。 竖式计算 14.5×8 3.06×5(注意末尾0的处理) 5、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计算能力。) 三、巩固联系
1、对比练习:做一做1(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沟通两者联系,理解算理,提高计算能力) 2、明辩是非:(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计算习惯,正确处理积的小数点) 2.4 1.35 0.25 × 6 × 3 × 8 -------- --------- -------- 12.4 40.5 200 3、笔算。7.08×6 9.35×8 4、实际问题解决。奉化到宁波40.6千米,来回一趟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五、趣味练习 根据45×19=855,直接说出下列算式得 45×190 = 45×1.9= 4.5×19= 4.5×1.9= 0.45×19= ( )×( )=0.855 (根据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前2-4题是对本课的巩固,后两题是拓展提升,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感受整数乘法与小数乘整数和小数乘小数是一脉相承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众向思维培养。)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3.5×3=10.5 0.72×5 3.5 --- 35 0.7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2 × 3 ×3 × 5 × 5 ------- ------ ------- -------- 10.5元 ----105角 3.60 缩小到它的1/100 360 课后反思:这节课是小数乘整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几点:一、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尤其是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有很大的帮助。二、创设了一个“购买风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数乘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索新知。三、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师生的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总之,这节课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思考交流的学习中,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小数除以整数
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一、说教材(一)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小数的意义、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生活中学生对小数除法也有初步的接触并有一定的认识。它是在整数除法意义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同时,也是为今后学习小数除以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打下基础。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让学生初步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引领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三、教学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学数学的重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算理。四、教学手段课件、卡片、等五、教学策略(一)教学理念与设计思想:《课标》指出:数学课里的计算课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结果的计算,更重要的是算法的分析过程与算理的归纳。新知的构建,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是环环相扣、渐进深入。所以我在新课前设计了课前复习。(二)教法的确定: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呢?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这节课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要方式进行新课教学。利用教材情境,以生活中的事件为原型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发现,用已有知识来求解简单小数除以整数的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三)学习方法的指导:学法的指导要寓于教学的始终,结合学生的认知方式与可能出现的困难,给学生的学习予以指导,根据学生学情实际,重点从以下方面指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六、说教学过程(一)教学程序整个教学按以下五个环节组织进行:复习导入,情境引领、探究新知,归纳总结,巩固运用,课堂小结(二)教学实施策略:1、复习引入
36÷3=54÷6=120÷6=2、填空0.2里面有()个十分之一0.4里面有()个十分之一0.7里面有()个十分之一0.45里面有()个百分之一1里面有()个十分之一6里面有()个十分之一6.4里面有()个十分之一2.4里面有()个十分之一设计意图: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以整数的学习搭建认知桥梁。2、情境导入在这个环节中,我出示了教材中“体育锻炼”的生活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1、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当重点突破。(1)解答上面的问题,他每天要跑多少千米?学生独立列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2)适时点拨,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计算得数时,遇到了问题。(3)关注新知,透彻理解。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各种算法。通过发问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理解算理。“怎样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整数除法?”(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计算方法。(5)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6)对各种算法做初步的判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一种简便的算法,直接用小数除以整数。指导学生列出的竖式22.4÷4后,老师用纸盖住被除数小数点后面的4,问学生22÷4会计算吗?学生算出后,提问这余下的2表示什么呢?20个个十分之一或者2个一,这是把盖住的纸揭去,并且把小数点后面的4写在2的后面,问学生:24又表示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回答:24个十分之一。教师接着问:用24个十分之一除以4,每份应该是多少呢?(每份是6个十分之一)怎样在商上面表示6个十分之一呢?(在6前面点上小数点)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在竖式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是对齐的。2、进一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巩固新知请同学们自己列出算式73.8÷9=4.23、课堂练习6.25÷5=26.4÷4=14.7÷7=43.5÷15=4、回顾小结让学生畅谈收获,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总之,本课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多,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合作交流和探索,去发现和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和发展。5、课后反思由于本人是新手,对一些教育理念的认识比较浅显,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许多不足。例如:对课堂的整体把控、对学生引导、教师的基本技能及课堂用语凝练有待提高。同时也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点评和指导。6、教学中的启示与思考通过自己的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的方法很重要。如果我们精心的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的学习。达到学生学会新知的目的。《循环小数》说课稿一、 说教材1、说课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节:《循环小数》,在教材的第27-28页例8和例9。 2、教材简析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本的例8,是教学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例9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由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了解循环节的概念和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能力目标: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抽象概括能力。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渗透集合思想。4、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教学关键:通过生活实例、实践、观察、分析,理解什么是“循环”,进而理解什么是循环小数。
四、教法、学法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循环小数”正是一个能很好体现这一理念的题材。基于上述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并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说教学程序:(一)从生活现象中,感知“循环”1、首先采用聊天的形式引入,问学生最喜欢星期几?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星期一、星期二、一直到星期日,一个挨一个按一定的顺序出现,我们把它叫做“依次”,(教师板书:依次。)一个星期之后又是星期一、星期二至星期日,是“重复出现”,(板书:重复出现)之后又是星期一、星期二至星期日…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完整板书:依次不断重复出现)2、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的现象。学生举例后教师小结:生活中象这种“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很多,我们把这种现象还可以叫做——(循环现象,板书:循环)(二)从数学现象中,认识“循环”出示乌龟和蜗牛图,提供信息:乌龟6分钟爬70米。蜗牛11分钟爬9.4米。问学生:你们知道乌龟、蜗牛的速度各是多少吗?让学生根据信息独立计算,同时请两名学生板演。讲评:1、先让学生观察70÷6的竖式。① 余数不断重复出现,商不断重复出现。② 商不断重复出现几个数字?③ “6”是从哪里开始重复出现的?(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开始的)④商怎么写?引导板书:11.66…,让学生说出“…”表示的含义。再让学生观察9.4÷11的竖式。)①余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6和5,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5和4②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几个数字?③“5”和“4”是从哪里开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④商怎么写?2、小结并揭示课题:像11.66…、0.85454…这样的小数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循环小数)3、 补充完整“循环小数”的概念(1) 引导学生先将“从第一位起”和“从第二位起”这两句话融合成一句话:从某一位起。(2) 再将“一个数字”和“两个数字”融合成为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3) 接着请学生根据板书把循环小数的概念说得更完整些,教师完整板书概念。4、在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了什么是循环小数之后,让他们看书学习解决以下问题:(1)什么是循环小数?你觉得重点词语有哪些?
(2)怎样简便写出循环小数?(3)怎样读循环小数?学生反馈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划出重点词并板书简写。(三)从数字乐园中,理解“循环”1、下面哪些小数是循环小数?为什么?如果是并将它写成简便形式。0.43561…2.35354.1212…7.432432…1.02525…0.153434…2、计算下面各题,哪些题的商是无限小数,用循环小数表示出来。5.7÷95÷86.64÷3.3(四)从辨析探索中,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出示:15÷161.5÷74.5÷1.83.7÷2.2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计算一题,计算后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小组讨论后再看书,自学什么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五)从练习实践中,巩固发展和创新1、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哪些是循环小数。①3.141596……,②0.625,③4.1666………,④6.5555555,⑤4.8686……,⑥0.00909……。有限小数有(),无限小数有(),循环小数有()。2、解决问题 每套童装用布2.2米,50米布可以做多少套童装?师:从刚才的题目中你又懂得了什么?小结:对于循环小数,有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取它的近似值。3、动脑筋循环小数0.48536536……的小数部分第60位上的数是几?第100位上的数呢?(六)从质疑问难中,畅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什么疑问? 然后结束本课。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
课时。解决问题是小数除法单元的一小节,让学生学习用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教学单元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大胆地创新使用教材,改用生活中常见的滴水龙头为例题来学习,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生活信息,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二)学情分析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都曾渗及过,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在前几册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有目的地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二、说教学目标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培养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说教法、学法根据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程序: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几个部分展开学习。(一)、创设情景、收集信息1、以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你家滴水龙头未关紧或忘了关,会浪费多少水,假设:小戴家有3个滴水龙头上周因为未关紧流失了725.76千克的水。那么请问小戴家平均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呢?2
、导入: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帮助小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创境激趣,把学生带入到实际生活中,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逐步丰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二)、整理信息、提出问题1、出示例题:小戴家有3个滴水龙头上周流失了725.76千克的水。(1)大家能从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挖掘题中隐含的重要信息“上周”,提问:“上周”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条件?(上周实际是告诉我们“7天”这个隐藏的条件。)(2)提出问题:小戴家平均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呢?(设计意图: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三)、自主合作、探究问题1、深入分析(1)教师:现在同学们能计算出每个滴水龙头1天的流失量吗?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2)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合课本上的相似例题11提示。2、学生结合信息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帮助学生从量的角度对数量进行分析,自主得出答案。(教师巡查,确定学生发言)(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创设恰当氛围,组织学生交流,并同时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方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四)、交流方法、解决问题1、指名说板,呈现不同的解题过程。第一种:可以先算1个滴水龙头一周滴水的流失量725.76÷3=241.92(千克)再算平均1个滴水龙头1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241.92÷7=34.56(千克)答: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34.56千克的水。第二种:可以先算3个滴水龙头一天滴水的流失量725.76÷7=103.68(千克)再算平均1个滴水龙头1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103.68÷3=34.56(千克)答: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34.56千克的水。2、小结:分析问题时,我们要弄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解答的每一步是求什么,心中都要很清楚。(设计意图: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激励创新,拓展思维。呈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在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后,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五)、尝试训练、反馈评价1、出示课本例题11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1)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课本空白练习。(3)小组交流,集体订正。2、出示“做一做”的情景图小毅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4.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0元.小毅家有4口人,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1)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的数学信息和问题。(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3)小组交流讨论,着重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六)、布置课外作业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观察物体》说课稿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观察物体第二课时。本节课通过学生观察较为抽象的两个简单立体形体组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能正确辨认两个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两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平面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培养观察、辨析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感受物体,从而对物体形状有更全面的认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注重知识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图形的美,学会欣赏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的位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难点是:辨认两个物体图形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通过观小正方体、篮球、圆柱体,用猜一猜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旧知识,又为新知学习做准备。接着通过设计两个物体摆放在同一的位置上进行观察,激起学生探索对观察图形的学习高潮。 (2)、演示法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两个物体摆放重合的画面,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 (3)、发现法教学时,教师发给每一个小组一个小正方体和一个圆柱体,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动手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当学生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主探究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例2时,设计让每位同学把观察到形状画下来,通过动手画,亲身感知、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2.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3.观察法例2由一个物体到两个物体组合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一个物体与两个物体组合观察比较,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策略程序(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1、激疑引入,让学生猜一猜今天要观察什么物体,然后出示玩具球。 2、明确位置
,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猜一猜,坐在球的什么位置,可能看到球的什么?这样教学设计抓住孩子爱探究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又复习了旧知为探索新知做准备。 3、质疑明理引导学生观察一个球,为什么他们画出来的形状都一样呢?组织各小组同学讨论。然后反馈汇报结果。最后引导小结:虽然这三个同学观察的位置不同,但看到的球的形状都一样。都呈现一个平面图形的圆。 4、全面观察,体验新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出示一个圆柱,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观察,并引导总结出:(从前面看是一个长方形,左面看也是一个长方形,上面看是一个圆。)然后把从正面、背面、侧面观察到的图形投影展示。 5、知识应用 通过让4名同学分别坐在4个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并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组织学生质疑明理,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二)合作探究, 1、引导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形体组合的活动。 首先通过摆放物体的情景,让学生又进入探索高潮。这两个简单立体形体摆放后从左面、正面、前面看是什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再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说说有什么发现,它们分别是什么平面图形,并在小组内交流。 汇报,当有学生说出不同的平面图形时,应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操作,发现两个物体组合的图形,从左往右看:看到:从上往下看,看到: 从正面看:看到:,提问:从右左往左看,你看到什么图形?(看到 )为什么只看到一个 ? (因为球被圆柱挡住了,所以只看到圆柱没有看到球。)接着用多媒体演示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这几种图形。F:\03(1).wmv 最后教师示范,用两个物体演示。 2、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师提示而直接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进行归纳,然后组织学生,在充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同时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联系生活实际 1、课件出示一组日常生活的物体摆放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美,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这样的。 2、创作,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创作观察多种立体图形的比赛。
(以上两小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四、板书设计 从正面看和后面看到的图形是一样的;观察两个组合物体 从上面看和下面看到的图形是一样的;从左面看和右面看到的图形是一样的;(可称为侧面) 五、总结 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哪位同学能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用字母表示数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第一节《用字母表示数》的的教学内容,现在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本单元的第一节主要教学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更感困难一些。因此,为了保证基础,突破难点,教材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内容作出了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安排。即先学习用字母表示一个特定的数(例1),然后学习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即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例2和例3),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学习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例4)。这样由易到难,便于学生逐步感悟、适应字母代数的特点。因此,在这一课里,我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字母相乘的习惯写法。二、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完整地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发展符号感。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过程,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从具体问题情境抽象概括出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方法。1.知道字母与■、▲、●等符号一样都可以来表示数。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2.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知道字母可以像数一样参与运算。3.在复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字母代数的优越性。三、说教学重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会用字母表示数和运算定律。初步体验字母代数的优越性。为了有效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我着重抓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1.例1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的过程中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2.例2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整理运算定律,在整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优势,接下来,学习字母相乘的习惯写法,进一步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优势。3.围绕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和专题练习。4.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有条理的板书,利用板书,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梳理。通过以上方法,抓住关键,巧铺台阶,突出教学重点。四、说教学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在难点上我是这样进行突破的:1.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字母的广泛应用,并了解字母表示的不同含义。2.在例1、例2的对比教学中,说说字母所表示的数的不同意义。五、说学法本节课学生主要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来学习。六、说教学过程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比较复杂和难于接受的。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师生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题,理解字母表示的不同含义。第二层次:自主探究用字母表示数以及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第三层次:总结提高,拓展应用第四层次:走进名人屋(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通过和学生简短的对话,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觉得教师可亲可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同时,再让学生根据学生自己的提问猜教师今年有a岁“a”是多少岁,新鲜、有趣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进一步理解在数学中也同样可以用字母表示数,而且应用非常广泛作了铺垫。(二)自主探究用字母表示数以及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这一环节,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不但能激发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内容。首先,我利用书上的例1,让学生自主完成计算,从中知道用符号或字母可以表示数,并且知道它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数。再通过对白中的Xkg知道,这个X表示的是一定范围的数。其次,让学生自主整理运算定律,从中知道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并体会到用字母表示表示数的优越性。最后,自学字母相乘的习惯写法,进一步体会到用字母表示表示数的优越性。通过几个有趣的练习,把比较复杂的新知有机的融合在练习中,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在练习中理解、在练习中掌握。(三)总结提高,拓展应用教师通过三个设计精妙的、不同层次的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的新知,又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拓展了新知。(四)走进名人屋通过名人屋的教学,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陶冶。方程的意义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53---54页方程的意义。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代数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此节内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方程的意义。教材安排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与感受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为教学方程的意义积累了具体的素材。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对于等式和方程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会列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等量关系。2、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方程”等式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力求体现教和学的统一,让学生在经历观察、分析、总结、探究中历经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1
、直观操作突破难点,通过实验使学生在直观演示中体会天平从平衡状态到不平衡及加砝码至平衡的过程中蕴含的等量关系。2、引导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让学生经历看一看、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中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并完成方程意义的主动建构,同时调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建构。三、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时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课的开始我安排了学生来认识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感知天平的原理和用法,使得学生对天平感兴趣,进而也会对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更大的期待。本环节大约要4分钟。(二)、自主探究、感知意义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些认识这一环节我将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1、认识等式。出示天平图,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同时提出问题:小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物体质量吗?揭示等式的含义。追问:如果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砝码,这时候还能用等式表示物体的质量关系吗?用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呢?学生可能出现用50<100,或100>50两种式子。板书式子。2、认识方程。首先教学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质量关系。提出问题:在天平的左边放一物体。这个物体放下来,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式子表示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同时让学生感悟未知数可以用一定的字母表示,播放录音:介绍“你知道吗”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未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组织学生交流怎样用式子表示。对于可能出现的三种算式x+50=100,x+50<100,x+50>100及时的板书;其次,分类比较揭示方程的意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类的依据,交流反馈各种分类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这样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为了有效的让学生区别方程和等式的概念,出示判断一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来深化理解方程的意义;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充满数学。最后安排用方程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5本书共用去100元,每本书价钱是y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5y=100;有一袋面粉50千克,吃了X千克,还剩下15千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50-X=15。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通过对简单情境中等量关系的方程描述,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本环节大约要25分钟。(三)、巩固练习深化意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为实现这个过程,还需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来突破重点,为此我安排了这样的一组练习。第55页的做一做、练习第三题、辩一辩。如判断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等题目来深化对方程的意义的理解。本环节大约要8分钟。(四)、总结提升评价自我最后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可以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说说存在的不足,同时又再一次的反思了自我。(五)拓展应用回归生活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列举出来。布置这题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板书是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可以有效的突出重难点,所以在板书上我努力做到与小结相呼应,同时力求简洁美观。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解简易方程》及练习二十六1~5题。2、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3、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4、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教具: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二、说教法学法(一)创设情境,自主体验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二)
突出重点,自主探索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三)自学思考,获取新知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四)使用交流,注重评价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稍复杂的方程是五年级数学上册65页的例1,从内容安排上看,这一课时是本册单元-----简易方程中的第七课时,在这一节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作用,并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它解简易方程,这一课时是对前期知识进一步深化,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新课程标准对于方程这部分内容在本学段有以下几个具体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3、了解方程的作用,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4、能解简单的方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确立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分析数量关系,自主探究,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二是会列形如ax+b=c或ax-b=c的方程,并会正确地解答。三是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是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难点是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本节在设计上,着重突出以下几点: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三、突出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参与其中,在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重点以启发引导为主,借助互相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从而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以上设计的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以下环节:首先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足球提出问题,并随着问题的深入把学生自然带入了立体的情境中。大屏幕出示情境图。然后教师紧紧把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渗透,引导和点拨。并抓住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列方程解方程。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都说讨论要有价值,我觉得此处是新知识的生成点,是等式过渡到方程的关键地方,也是学生从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到能利用数量关系列方程的关键所在。所以此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果学生讨论时对解方程有困难,教师可以给予引导,把2x看作一个整体,这样就突破了难点。学生解答就不会有困难了。方程解完后,教师提示学生进行检验,并写好答语。例题完成后,教师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进行简单的总结,加深学生的整体印象。接着设计了三个练习题。不列式解答,目的是看学生们对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重要的步骤掌握情况,如出现问题教师及时指导。二题是解方程,是在学会解法后进行及时巩固。三题是解决问题,让学生讨论后列式解答。在练习的设计上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最后三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同时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本节课我力求体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一主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感悟、理解、掌握新知识。能否收到预计的效果,还有待于课堂教学实际的检验。《稍复杂的方程》教学反思教学重难点是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维难度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一、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降低问题的难度。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找准题量的等量关系。我从学生喜欢的足球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又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二、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让学生当小老师,从问题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例1,最后老师让学生把各种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哪种解法合理,再从中选择最佳解题方案。这样既突出了最佳解题思路,又强化了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和解题的关键,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
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白色皮多少块,黑色皮多少块,白色皮比黑色皮少多少等信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在练习本上画线段图,然后指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一句话,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立足“基本”,注重“过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安阳市钢城小学王玉英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说教材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教材所占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认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要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及六年级圆的面积与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可见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但知识和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对图形的转化、公式的推导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和经验,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水平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体会“等积变形”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3、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会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学具准备: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三角板及电脑课件。说教法、学法整节课,我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境----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自我感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立足“基本”,注重“过程”,不仅使他们“学会”还要使他们“会学”。三、教学流程
为凸显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切实高校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现我们钢城小学成立50华诞,设计的两个美丽的花坛(同时课件呈现)。请同学们观察,那个面积大?结果很可能同学们说法不一。接着让他们想有没有更好的比较办法?这时可能其中有的会说先计算面积,再来比较。于是我顺势给出这两个图形的有关数据。让同学们算一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结果无法确定。这时,我自然而然导入新课,那到底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随即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中无法通过计算来比较两个花坛面积的大小,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操作探索,获取新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大胆猜想※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首先让同学们回忆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然后利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让学生采用先独学、再群学、后展示的方式来学习课本80页格子图和表格。让他们看一看、数一数、填一填,比一比,想一想,并说出发现了什么?这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了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原来长方形的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底×高。这时我告诉孩子们猜想必须验证,才能使人心服口服。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通过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凭借“独学、群学、展示”的渐进过程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的联系,同时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思路,做好铺垫,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猜测能力,。操作验证※应用“转化”思想,引入割补、平移法我首先让同学们想你们已经会用公式算什么图形的面积了?接下来我让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时同学们跃跃欲试,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同学们已经知道要按先画,再剪,后拼的顺序进行。(画----剪-----拼)随后,让同学们汇报交流自己的做法,并同时用课件展示,可能有的会说:我是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画一条高,然后沿着高剪下来,这时变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最后我按住梯形不动,把三角形平移和梯形拼在一起,这样就变成一个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当学生按着先---再-----最后---的顺序回答时,我会大力表扬,告诉学生他说的很有条理,大家一听就明白,这就是逻辑,接下来学生可能会模仿着他的样子来回答)还有的学生说我先这样画一条高,然后沿着高剪下来,这时变成了两个梯形,最后我按住其中一个梯形不动,把另一个梯形平移拼在一起,同样变成了一个长方形。
接着我继续追问为什么你们一定要沿着高剪开呢?同学们又动起了小脑瓜。接着我概括小结:刚才用割补、平移法(张贴黑板)我们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运用了一个伟大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张贴黑板),所以同学们当你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不妨用转化的思想,也许你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全过程,为下一个环节建立联系,推导公式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告诉学生学会一种解题方法比做十道题都重要,教会学生“会学”。※建立联系,推导公式我首先设计了下面四个问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课件出示下面的四个问题)a、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b、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c、拼成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d、能否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结果得出:只是形状变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又由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紧接着又让学生自学课本81页,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字母表达式s=a×h=a·h=ah紧接着我又把问题抛给大家,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这样就使学生知道了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是对应的底和高。同时我告诉学生,数学说话一定要严谨、准确,不然就会产生歧义。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让学生观察,发现、比较、归纳,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关键,发展了学生能力。巩固应用,内化新知基础题: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2、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选择的算式是()拓展题:先分别计算下面图中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看你发现了什么?
创新题:想一想,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可能是多少?(取整厘米数)设计意图:此练习题量虽然不大,但涵盖了所有的知识面,具有一定的弹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内化了新知。(四)课堂总结,深化新知(时间约2分钟)最后,我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有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概括小结,这样会给学生一个系统、完整的印象,不但使本节课有了一个精彩的结尾,而且进一步深化了新知。四、说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贴图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a·h=ah设计意图:我认为好的板书就好比一篇微型教案,条理清楚,突出重点,使人一目了然,可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最后,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到此结束,谢谢!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75至78页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在第八册认识了三角形,第九册会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与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联系在一起,为以后学习圆面积和复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起到铺垫作用。教材先从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开始,再运用拼摆、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渗透图形变换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义。 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学习自觉性较强的特点,采用尝试教学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利用学具独立作业,互相讨论和巩固练习,去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加以讲解和点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操作能力。教学时,我按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推导公式、实际应用、巩固练习、课堂总结这六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为了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学生的思维。我采用实物直观法导入新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少先队大队旗,说出大队旗的长是120厘米,宽是90厘米,让学生利用旧知识计算大队旗的面积和归纳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出示红领巾,引导学生说出要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就是求三角形面积,从而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二、揭示课题 我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了激趣法揭示课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承上启下、开宗明义的作用。我先直接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再提出问题“这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让学生互相讨论,说出三个问题。(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巧妙地让学生自己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把目标变成自身学习的需要,使学生由“要我学数学”变成“我要学数学”。 三、推导公式 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讲述,以实验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分四步进行。(1)引导猜想:我让学生按照课本75页的方法,用方格纸数出三角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底和高的长度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三角形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图1), 底6厘米高4厘米面积12平方厘米 图1 接着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一半。 (2)尝试操作:当学生心理上产生疑问,迫切地需要教师的讲解和验证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推导方法演示出来(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出一个三角形,把剪下的三角形拼到另一边,变成一个长方形,如图2)。 图2
以唤起学生的回忆,促进知识的迁移。然后再要求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换成其他图形,并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学具,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多少?(长10厘米,宽6厘米),计算出它的面积是10×6=60平方厘米,再沿着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0×6÷2=30平方厘米(如下图)。学生清楚地看 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使学生沿着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规律去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接着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分别是10厘米、6厘米,用10×6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然后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开,可以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用10×6÷2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0厘米。学生再一次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一半,而且观察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剪开的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致的,攻破教学的难点。(3)归纳公式:通过两个实验,学生纷纷讨论,并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用字母表示写作S=ah÷2,并点明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能忘记除以2,让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完善。(4)看书质疑: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操作已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后,我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75页至77页的内容,比较与自己推导的方法有什么异同,突出说明课本是用“合”的方法验证公式,而我们是用“分”的方法来验证公式的,两种方法均把三角形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来推导,都能尝试成功。之后,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提出疑问,我再进行针对性的释疑,创造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疑敢问,进一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实际应用 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便出示一道同课本例题相仿的尝试题:一条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是3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解答,分别叫好、中、差三类学生板演,我进行巡堂检查,了解信息反馈,去发现所估计出现的两种情况:(1)100×32÷2=1600平方厘米;(2)100×32=3200平方厘米,并按反馈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和讲解,强调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会计算了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五、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练习的效率,我合理地设计了三道练习题。 第1题: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这是课本77页做一做的题目,属单一性练习,用于巩固新知识。 第2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2平方厘米,求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这是课本78页练习十八的题目,属综合性练习,既复习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关系,又进一步巩固三角形面积计算,防止学生照样画葫芦。 第3题: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看谁的解法最简便?这题属创造性练习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的散发思维。
六、课堂总结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抓住要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我让学生联系本课初提出的学生目标,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得出:(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决定了;(3)计算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这样,通过疏理、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梯形面积计算》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9册《梯形面积的计算》。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的特征,掌握了面积的概念、单位,理解了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关系最密切,且两者的教学思路也相似,同时梯形面积的教学与三角形面积的教学其公式的推导方法相同,除以2的道理也一样,所以它是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拓展和延伸,并为今后学习圆面积、立体图形表面积及解答求积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在编排上不同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给出一个梯形,引发学生思考怎样象求三角形面积那样也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我认为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旧知到新知的迁移提供了条件,教材只给出了一种转化方法,对学生的思维牵制得过死,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有了一定的图形转化基础,而且程度好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这种转化的方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突破教材以导为主的限制,允许学生任意剪拼,摆拼自己手中的2个梯形,使学生完全通过自己的探索加深对转化思想的理解,从而发现公式,这样加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创新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得以提高。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加工,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1、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转化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结合当前自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指导思想,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对教材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导,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主动参与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学习主人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我用到的教具:梯形图片、剪刀、挂图、演示器鉴于以上的认识和理解,我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四步进行一、复习铺垫、以旧引新首先出示必要的复习题
1、说出下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求出面积。指名说出下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求出面积,教师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时追问: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出示一个梯形。2、指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然后教师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建立联系,指出这个梯形就是民心河水渠的水闸面,它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很自然地引入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针对教材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我设计了两道复习题,意在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知识和方法上的铺垫,同时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借助学生试图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激起他们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二、操作探索,推导公式教师进一步启发:能不能象前面求三角形面积那样,也把梯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再算面积呢?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后,出示思考题:1、手中的两个梯形可以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图形?2、每个梯形的面积与剪拼成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的面积?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结合思考题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通过尝试学生会发现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在一起才容易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做法。1、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等腰梯形,正方形或长方形,等腰梯形的面积不会求,所以就来研究拼成长方形、正方形的情况,这样每个直角梯形的面积就是所拼图形面积的一半。2、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所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3、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梯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每个等腰梯形的面积也是所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还可能会有以下做法:一、沿梯形的一个顶点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二、沿梯形中位线的两端点分别向下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三、沿梯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对学生以上的做法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回顾操作的过程,师生共同总结出:因为长方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所以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就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所拼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所拼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梯形的高相等。因为平行四边形=底×高,而它又是所拼等腰梯形面积的2倍,所以等腰梯形的面积=上底与下底的和×高÷2,接着出示字母表达公式。
这一环节,我突破教材以导为主的限制,以学生活动为主。凡是学生能想到、做到、说到的教师不限制、不替代、不暗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才智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剪拼一个梯形,摆拼两个梯形,使学生通过尝试——失败——成功的亲身体验,主动发现公式,从而有效地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本节的难点。三、联系实际、应用公式知道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随即让学生学以致用,出示例题,独立解答,订正完后再把学生的目光拉回到民心河水渠中,运用公式学生很容易求出水闸面的面积。至此,学生不仅利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真的能解决问题,而且提高了自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后看书置疑,查漏补缺。四、灵活运用,解决问题1、直接计算梯形的面积。2、判断正误。(1)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梯形面积的二倍。()(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一个梯形上底是2厘米,下底是7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1、2题为突出重点的基本练习,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践对梯形面积公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3、量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算出它的面积。4、一个果园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底是180米,下底是160米,高是50米。如果每棵果树占地10平方米,这个果园一共有果树多少棵?3、4题为联系实际的综合练习,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这节课我打破教材的局限,从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导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砍掉教师不必要的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公式,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一、说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征和面积计算后教学的,是这方面知识的一个发展与深化,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化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好素材,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思考与解决习惯,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平面组合图形的特点,加深对这类图形特征的认识。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能根据各种图形的特征和条件,有效的选择计算方法,实现方法多样化和合理化。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是: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样化。教学难点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实现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合理化。二、说教学设计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进行了这样的安排与处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块:1、情景导入,认识组合图形。2、自主探究,寻求计算方法。3、利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在第一版块,我分别出示图片(由学生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拼成)。问学生,你说这像什么?能看出由那些已经学过的图形拼成的吗?你能说说这些已经学过的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这样设计,一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然后让学生从七巧板中任意选择几个已经学过的图形,拼成新图形,看看像什么?又把这些新图形拆开,看看可以拆成哪些已经学过的图形。通过这样一拼一拆,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组合图形的含义。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在第二版块,学生自主探索中,小华家新买了住房,想在客厅里铺地板作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拉近了师生心理距离。根据新课程理念,我对这一环节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推理、讨论等手段,让学生自主探索组合图形的面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信学生的能力,热情鼓励学生的探索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索能力。由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想出了四种方法,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究中还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如图形中间接条件地推出,第四种方法,问学生为什么要补上去一块等。 第三个版块就是利用新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我设计了三道题目:一是让学生只说反复法,不计算,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根据图形的特点几条件,对它进行非个及添补,二是粉刷一面墙壁(上面是三角形,下面是长方形),每平方米需要0.15千克涂料,一共需要多少千克?三是有一条水渠,穿过一块长方形土地,水渠为平行四边形,求这块地的实际耕地面积。三、说教学反思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由于自己教学水平有限,课后反复思考,有这样几个地方处理地不好:一是对某些题目的设计没有细心思考,如最后一题,应该标上直角符号,上面也应该标上20,这样,添补以后才是一个长方形。我实际这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根据图形的特征及条件去选择合理方法 。因为这题是适合用填补方法做的。用分割法难于找到相关的条件。二是学生说出这4种计算方法后,应该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或者让学生在草稿上列式计算,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分割、添补图形时应该用虚线。四是教师的语言要进一步精练,提问要进一步优化,教态要更加自然。三、说教学过程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趣味性,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数学问题(课件演示:生活中的物品,提取出组合图形)(1)小华家新房子装修铺地板,需要买多少平方米地板?(2)学校要油漆教室的门,油漆工按面积收费,每个门油漆的面积是多少?(3)教学楼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4)小明家粉刷房子侧面墙,平均每平方米用0.15千克涂料,需要买涂料多少千克?2、要解决这些数学问题需要哪些知识做基础呢?复习五种基本图形及面积计算公式,课件出示上面提取出来的组合图形,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这些图形与学过的基本图形有什么不同?课件演示闪动组合图形中的基本图形,复习他们的面积公式,这样的设计,找准了新知的最佳切入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搭好了脚手架。然后引导学生认识组合图形的意义,像这样由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新图形,就叫组合图形,生活中的这些数学问题都和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关。(揭示课题板书)(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学生独立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得的知识才最深刻。此处我设计让学生合作交流解决“小华家地板买多少平方米”这一生活问题,并将提取出来的组合图形印成练习题单下发到各个小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分一分、画一画、算一算中发现,真正的转变教师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汇报时用展台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学生会出现两种方法,一个是“分割法”一个是“填补法”:(1)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2)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3)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梯形(4)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5)将组合图形填补上一个小正方形,使它成为一个大长方形,再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等几种情况。学生边演示边汇报,我随着板书。其他同学能清楚地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并及时发现错误纠正过来。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发现5种方法,对于这些方法,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去掌握,也没有急于对这些的方法的优劣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方法,并阐述理由。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反思得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要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基本图形。对于分割的方法,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方法也将越简单。这也是告诉学生:要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3、师生总结分割法、填补法。(此处在学生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的基础上,再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不仅仅是解决了几个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对图形由直观印象上升到抽象的归纳理解。(三)开放练习,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学习空间。为了能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我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设计中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我设计了开放性的练习题:我想做个 学生。有四个选项供学生选择:①助人为乐的学生。 现在你能帮工人叔叔算算这个指示路牌的面积吗?(课本P95页第6题) ②爱动脑筋的学生。要做一面这样的队旗需要多少布?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课本P94页第2题) ③学会欣赏的学生P94第4题。欣赏利用组合图形拼成的图案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④敢于创新的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简单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量出有用数据,并求出它的面积。设计开放式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相应的提高,进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重新阐述了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含义:“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四)全课总结学习这节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心得?
(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成功,促进发展。)四、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面积 分割法 填补法 (板书简洁,重点难点突出,一目了然。)说课稿:中位数
复旦万科实验学校范军(一)教材说明: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统计学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统计观念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统计中,对数据的分析以及做出科学推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平均数”在小学和前两节也已经初步学习,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但现实生活的事务是多方面的,针对数据中出现的“异常值”时该如何评价呢?中位数应运而生。从知识的掌握看:它是对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进一步完善,提高数据分析能力。从数学的应用价值看:从“单一”的“平均数”评价逐步过渡到“多元”的综合评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逐步形成统计观念。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明确中位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在描述一组数据特征方面的差异,对统计数据多角度、全面的分析。(由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多借助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及现代教育技术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3.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②、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社会生活问题,积累数学应用、创新意识。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②、在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计算中培养认真、耐心、实事求是的态度。情感与态度目标: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其自信心。②、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积极性;在中位数的学习中,渗透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以及树立求中位数时对应的数学思想。4.教法和学法:①、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主要采用“以问题为中心”讨论发现法。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学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及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其主体地位;教师是通过参与学生活动中以启发、调整、激励体现主导地位。②、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学疑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学法指导,注意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教学流程:
布置作业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讨、探究新知自主学习、形成概念指导应用、积极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事先布置学生准备统计图表,包括扇形图,折线图和条形图。课前时间学习小组长检查,并作出评价。收集完成情况较好的作业。【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1、某餐厅招聘服务员.小张听领班说这里的平均月工资超过1000元,觉得不错,就前来应聘,并获得录用。小张工作几天后,发现没有一个服务员的工资超过每月8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1000元呢?带着这个疑问,他来到财务室看到这样一张工资表:人员经理领班出纳服务员杂工合计月工资(元)600025002000800600——人数(人)12220227工资支出(元)60005000400016000120032200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分别按学习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领班所说的平均月工资超过1000元,是否欺骗了小张?2、平均月工资1000元能否客观地反映餐厅一般员工的收入?为什么?3、你觉得还能用什么更合理的数据来反映一般员工的收入?设计意图: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力求创设一种问题情境;疑问是发现之母,通过现实和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同学的探索欲望。在问题的情境中发现,有利于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合作探讨、探究新知】在讨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1、去掉经理的工资,求其它几个数的平均数。2、以大多数人即大堂服务员的工资来反映平均工资水平。3、以处于中等水平的员工(出纳)工资来反映平均工资水平。设计意图:学生之间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评价、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积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
教师对问题解答要点:(1)为什么去掉经理工资?与截尾平均数的区别?因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容抹杀的。体现统计是一门客观公正的科学,应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2)为什么以大堂服务员的工资来反映平均工资水平?因为这样评价更符合实际情况。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科学价值观的培养。【自主学习、形成概念】让学生自学教材,结合上面的故事带着问题进行讨论、解决。有助于同学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采取同学间“一问一答”的形式即:一部分同学提问,另一部分回答,活跃课堂气氛。可能提出的问题:(1)什么是中位数呢?(2)怎么确定中位数呢?(3)中位数有什么作用呢?(4)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异同?(5)各有什么优缺点?。教师小结:中位数和平均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比较稳定,它与这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一组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最为充分、最为广泛,在统计中有重要作用,但计算比较较繁,并且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计算较易,但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指导应用、积极创新】问题2:(口答)求下列各组数的中位数:(1)、90,96,84,80,95(2)、90,96,84,80,95,25(3)、-5,28,6,72,99,-1,56(4)、85,4,48,-2,95,4,8,100设计意图:学生从练习中体会:(1)数据个数的变化对中位数的影响,如1、2小题。(2)中位数只与这组数据的个别数有关,如:3、4小题。问题3、十一月份两个班级月考数学成绩的比较:(三班人数43人,四班人数为38人)课前给学生两个班级同学的月考数学成绩,要求他们分组统计(按照习惯,组距为10分)。课堂上让学生评价两个班级数学成绩哪一个更好些?学生多数会用平均数来评价,教师引导从中位数角度试着来评价。设计意图:(1)未分组中位数的计算:应用电脑的排序功能与没有排序时比较,加深印象。以及人数的变化对中位数的影响。(2)分组中位数的计算:根据分组表,先计算中位数所在的组数,再确定对应的标志值——中位数。体会分组可以提高统计效率。问题4、出示学生准备的折线图,计算图中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例如:
月份7891011度数8747546894112用电统计表12问题5:出示学生准备的条形图,计算图中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例如:《数字与编码》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数字与编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是新课程改革新增加的一节实践活动课。在第一学段,学生对数的广泛应用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知道: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节课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身份证号码的组成规律,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身份证号码的探索,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编排特点,知道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用数字进行编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养成与人合作和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良好习惯。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探索身份证号码的编排方法,体会数字编码的编排特点,初步学会科学合理地编码。二、说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因此,课前一周,我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家人的身份证号码;上课开始,创设了办理存款业务要验证身份证的情境;课中,要求学生设计自己的身份证。这种生活化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合作讨论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合作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如:让学生将课前搜集到的身份证号码在小组中交流,在交流、合作、讨论中探究规律;学号设计的讨论和完善;课后实践作业的完成等。让学生在自主交流、合作讨论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也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设计了《数字与编码》学习网站,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2、说学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法和合作讨论法,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以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应用——拓展延伸”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三、说媒体选择本节课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网络学习环境,目的是更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四、介绍网站为了帮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我设计了《数字与编码》的学习网站,其中包括[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号码的意义]、[身份证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业平台]、[小小制作员]和[小小设计员]等专题内容,包括大量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供学生浏览参考,这样更便于学生的学习。五、教学准备:课前一周,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家人的身份证号码和其他数字编码,并了解相关的编码知识。六、说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前提。因此,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观看录像,边看边思考:办理存款业务时要出示什么证件?然后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存款时要出示身份证。网络探索,感悟新知1、仔细观察,认识身份证让学生仔细观察身份证画面,说说自己的发现。经过观察,学生发现:画面上有身份证本人的相片、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和公民身份号码(362428197101304112)。2、交流信息,资源共享根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课前一周,我布置学生收集家人的身份证号码,然后让学生把收集到的身份证号码在小组内交流,并上传到学习网站的[身份证号码],与全班同学共享,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3、分组讨论,探索规律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引导学生探索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我把学生分成4人小组,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收集到的身份证号码、学习网站、因特网、教材等学习资源,采取观察、比较、猜测等方法,探索身份证号码的编码规律,然后在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反馈学习情况。让学生真正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编排特点:第一,身份证号码有15位和18位之分。第二,身份证号码的前六位数字表示地区代码。第三,15位身份证的7—12位,18位身份证的7—14位为出生日期。其中,18位身份证的出生年份是4位(闪),15位身份证的出生年份是2位(闪)。接下来的3位数字表示顺序码,是把同一天出生的人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其中,15位身份证的最后一位(闪),18位身份证的倒数第二位(闪),表示的是性别,男单女双。第四,18位身份证的最后一位为校验码,即个人信息码,它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用0—9来表示,有时用x号表示。这一环节,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在网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最后总结出身份证的编码规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新课程理念。4、实例验证,加深理解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身份证号码的含义,我投影出自己的身份证号码:362428197101304112,让学生仔细观察,从号码中能发现老师的哪些个人信息?并把发现的信息上传到学习网站的[作业平台]。学生反馈信息后,我投影出整张身份证,让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5、自我设计,实践应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我让学生设计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课件显示:你的身份证号码可能是多少?不能确定的数字用X代替,把它上传到学习网站的[小小制作员],并注明你设计的理由。学生反馈信息后,我展示、评价1、2个学生的作品,然后向学生说明,户口簿上有我们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大家可以回家以后进行验证。这一教学环节,我让学生根据身份证号码的编排特点,为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把学生的兴趣再一次调动起来,既巩固了身份证编码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6、联系生活,拓宽视野让学生进入学习网站,浏览[身份证在生活中的应用]网页,再和同学说说身份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住宿、贷款、乘飞机等等。接着我小结: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要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能随便借给他人使用。同时,引导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字编码的实例,如电话号码、车辆号码、邮政编码等等。让学生找一找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进一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拓展应用,培养能力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练习:
课件显示:给全校每一个学生设计一个学号。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讨论学号中需要表示哪些信息?每样信息用几位数字表示?整个学号一共用几位数字?再设计学号,并注明设计理由,如:入学年份,年级、班级、性别等等。然后把学号上传到学习网站的[小小设计员],最后,师生网上交流、修改、评价,定出最佳方案。课堂总结,课后延伸让学生自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和遗憾。接着我小结:同学们,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还有许多数字编码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下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继续收集数字编码的知识和数字编码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然后上传到学习网站的[作业平台],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