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目的是: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宜抓住“化异为同”这一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教学过程可照以下的程序设计。一、基本训练1.通分:5/6和2/9、3/4和1/7、2/3和7/24、11/20和4/15,思考:通分时,确定公分母有几种情况?2.计算1250+125、1.38+6.2、2/9+5/9三题,回答下面的问题:(1)计算整数加法要注意什么?(2)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3)同分母分数相加,为什么可以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设计意图:通分训练及加法运算,能强化“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的算理,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二、进行新课1.巧引妙转,引入新课。教师出示同分母分数加减题2/4+1/4、32/40-15/40、21/60-8/60,要求学生口算、回答计算法则及解题依据。学生说清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这一算理,教师板书计算结果,又布置学生把题目中不是最简分数的约成最简分数。学生边说教师结合前面的板书板书出以下的形式。对照板书,让学生比较化简前后算式的异同,从而引入新课。(附图{图})【设计意图:由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转化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着力,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与渗透,有利于学生发现算法,掌握解题思路。】2.启发谈话,引导观察。教师说:“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怎么算?我们还没有学过,但这3道异分母分数加减题,我们又都知道了它们的结果。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结果是怎么得到的呢?同座同学互相讨论讨论。”3.尝试练习,共同探究。教师出示尝试题:计算1/2+1/3,4/5-2/15,请俩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独立试算。学生尝试练习,师生集体校正后,教师组织学生自学课本,讨论下面的思考题:(1)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
(2)如果不能直接相加减,怎么办?(3)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与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前面的教学铺垫,较容易想到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这时,教师大胆地让学生试一试,他们能从中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功兴趣。尝试实践后组织学生讨论思考题,有助于揭示算理。】4.直观演示,验证算理。教师出示3个大小形状相同的长方形图,在上两个图中,用阴影分别表示1/2和1/3,上下平移相加得出第三图中的阴影(如下图)。然后提问:相加后,图中的阴影部分是2/2吗?是2/3吗?是多少呢?继学生观察、思考,教师组织以下操作谈话:(附图{图})师:以第三个长方形的空白部分为一份(出示和空白部分完全重合的硬纸片)去量这个长方形,谁来试一试?量得它有这样的几份?生:6份。师:阴影部分应是这样的几份?生:5份。师:阴影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呢?生:5/6。师:所以1/2+1/3得多少呢?生:5/6。师:这个5/6是怎么得来的呢?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小硬纸片量一量第一、二个长方形各有这样的几份,阴影部分各占几份?生:都是6份,阴影部分分别占3份和2份。师:所以1/2+1/3也就是几分之几与几分之几相加呢?生:3/6与2/6相加。师:对。刚才同学们的操作思路,我们可以用下图表示出来:完成以上操作谈话后,师生共同归纳小结:要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统一分数单位后再加减。(附图{图})【设计意图:借助直观操作,让学生看到“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的事实,有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牢固地掌握算理。】三、课堂质疑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师生讨论解决。四、课堂练习1.口头填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3/5+1/4=()/()+()/()1/2-1/8=()/()-()/()1/3-1/24=()/()-()/()5/8+3/7=()/()+()/()3/8+3/10=()/()+()/()5/12-7/18=()/()-()/()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5/6+2/93/4-1/72/3+7/2411/20-4/153.改错。1/3+3/7=4/10=2/57/10-4/15=7/30-4/30=3/30=1/104/9+7/12=16/36+21/36=37/362/3+4/7=14/21-12/12=2/214.计算下面各题,再想想,这些题怎样算比较快?1/5+1/31/4+1/91/5+1/131/5-1/61/4-1/71/3-1/8(本文作者系深圳市园岭小学教导主任、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发表教学论文近百篇,1993年6月被收录入《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