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教学反思《我心归去》这篇课文上好之后,给学生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板书。我从题目入手,提问我心是从哪归去哪,从而先画了一颗心,后分析了我心归去的原因等,再在最后梳理了一遍文章的结构思路,再画上一支箭,代表归心似箭。一开始的提问都是比较浅的,既让学生有回答的欲望,又让学生有回答正确的成就感。所以前半节课学生上课的情绪都是比较高昂的,但到了后半节课,问题都是关于句子理解的。由于我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思维的渐进性,直接扔出一个问题如何理解这句话,导致学生一头雾水,只能乱蒙。其实对我自身来说,关于句子理解之类的问题也是个难点。首先我自己得真正地理解这句话,然后再想办法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可以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渐渐地领悟这句话的意思。这是我还需要好好琢磨的。反思二:我心归去教学反思昨天,上完了《我心归去》。课前,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概括每小节大意,给文章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接着,学生自主分析前四小节;然后,师生一起赏析6-9小节中富有文采又富含哲理的句子;最后,比较《我心归去》和《想北平》。实际教学中,我基本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但,我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了,连学生的自主分析也变成了我带着学生分析。第7页
不舍得拿出足够的时间来给学生思考,不能从容地组织教学,总是想着要完成任务,总是忙着赶进度,这是我上完此文后深以为憾之处,也是我的痼疾所在。如果,我肯把大把的时间拿来让学生细细品读1-4小节,让他们从文字里去捕捉、体味作者的那份孤寂、焦灼、空虚及无奈,实在是比我说得面面俱到要有效得多。如果,我肯再拿出大把的时间来让学生逐字逐句的研读和讨论6-9小节中的疑难句子,我想他们也一定能读出一些东西来的,即使他们的见解总是浅显了幼稚了片面了,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悟,岂不比老师和教参的说教更为珍贵?又如果,我敢于大胆取舍,只让学生研读1-4小节,将对6-9小节的理解改为反复诵读,直至诵记下来,允许学生存疑,留待将来去解答,不也是一种处理方式吗?何以我就那么热衷于把所谓的理解硬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呢?超越了理解能力的理解还能叫做理解吗?我总以为,趟过了这条河,后面的河流也就能趟过去了。我没在意的是,在趟这条河的时候,我是背着学生过去,而不是放手让他们自己趟过去。至少,我该把学生放下来,让他们牵着我的手过河。反复无数次的叮嘱自己: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研读,但我却总是失信于自己,然后再来反省、追悔。但愿此文之后,我能有一阵子不要忏悔!反思三:我心归去教学反思《我心归去》是月是故乡明第7页
板快下的一篇思乡散文,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两个作者都因为各种原因而离开家乡,对怀着对家乡深厚的爱。老舍从生活小处着手,从自然的一草一木入手,表达了对北平近乎母亲般的爱。而韩少功从在异乡的感受入手表达了他对故乡主题的定义,把思乡之情上升到新的高度。在学习《我心归去》之前让学生作了较充分的预习工作,让他们不停地朗读。这点在上课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自己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总体有如下几点:1.在文章的脉络把握上还是比较有条理。从作者在异乡的物质条件入手,让学生归纳特点,大多都能用豪华、奢侈来表达,到在故乡的心理感受激动、亲切、让人回望,学生能很好的掌握。2.问题的穿插上比较恰当。故乡在作者的描绘中是贫瘠脏乱但还是让人热泪盈眶。我让学生(在外地居住多年的)思考想到故乡时最会想到什么?,想到家里的这些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一般的回答都是爸妈做的饭菜,家里舒服温暖的床,感觉温暖亲切从而引申到作者想到的又是什么。故乡的小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不能回家的小羊和立在田头的犁头,这样就使学生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情感,也为作文指导有所渗透。3.化复杂为简单做得比较好。在问到为什么听到舒博特明明不是思乡的曲子而泪流满面时,我举了杜甫的感时花溅累,恨别鸟惊心,因为主观色彩从而使物皆著主观情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尽管是有进步,但存在的问题很多有:第7页
1.速度有点快,对于故乡在作者心中感受有点过快。或许我把学生想地过好,自己心情激动,影响了教学效果。2.问题的衔接很不好,课前给他们听费翔的《故乡的云》,并没有任何作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是最大程度上为教学服务,如果单从吸引学生,为了使用而使用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今后应以此为鉴。3.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能与老师与文本对话的就寥寥无几。这就意味着自己课堂引导方面很不够,这将是自己今后自我提升最主要的一点。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否更在于自己投入时间的多少。越来越感觉教学是一种心灵的提升,每节课都能给我带来巨大的收获。只要用心,课堂会是精彩的。反思四:我心归去教学反思这是我第二次登上40分钟的讲台,我选择的教学篇目是散文《我心归去》。选择《我心归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结合自身实际,对感性散文的内容和语言都比较容易把握;第二,《我心归去》不是单纯地抒情,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许多内容发人深思,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第三,《我心归去》节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漂泊的旅人这一板块,为下学期的实习提前做好准备。一节课下来,我感觉到自己有几个地方把握的还可以:一是对全文内容的梳理。如通过三个大问题身在何方、心归何处、为何归去第7页
贯穿全文,每一部分里面、部分与部分之间又通过一系列承上启下的问题进行串联,从而能够保证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步伐同时又不会觉得累、乱。二是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评注的方式赏析文章的语言,要求班级中人人动笔写、人人动脑思考。但也有许多做得不足的地方:一、缺乏对课堂节奏的把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板书、放映不能随时跟进,有时甚至连放好几张。由此,我也想到内容设置的问题,究竟上要放些什么内容?难道把每个问题都放在上就一定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吗?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课堂上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我思考的结果是上应该放映书本、口述、板书所无力传达的内容,比如适时地插入图片、视频、音乐等需要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时候可以借助,其他内容我觉得也许并不需要太多使用到的。诚如郑逸农老师说的一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做的是培养学生对白纸黑字的感受力。不能所有的东西都依赖于,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使用一个辅助工具的时候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我们这样做是否真的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单纯地方便自己。(二)缺乏对课堂时间的把握。这篇课文我总共分为三大部分,一二两部分大致花了25分钟,最后只剩下10分钟的时间上第三部分的内容,导致第三部分讲得不够深入。最后,还拖堂了大致五分钟。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前应该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的时间,适时地根据随堂情况进行调整。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合理第7页
我虽然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于学生能够学会批注,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却并没有突出这一重点,只是单纯地请学生回答他找到了哪些句子,这些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这容易给学生一个错误的导向,就是评析句子就是像找茬一样找出运用了修辞的句子,然后用惯有的套话评析句子的效果,缺少用心去真诚感受。不过反思自己的阅读经历,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宏大背景下,许多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课后与同学交流,也普遍反映并没有感觉到这节课的重点是在赏析句子上,因此下次上课时还应重新设置调整内容。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思考。所谓教学相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像于漪老师一样善于反思、记录,从而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用心去理解、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耕耘、用心去创造!反思五:我心归去教学反思1.这是我上的一节校级公开课。课前我对文本进行了认真地研读与精心准备,无论是教学思路的设计还是课件制作,颇费心思。韩少功的这篇散文,抒情中带有很强的哲理性,恰恰是这些哲理,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依托文本,创设情境,研讨探究的方式,从评点语句,感悟乡情,再到探究哲理,话题延伸,整堂课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的合作探究,还是当堂练笔,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我更多地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积极,回答问题踊跃,学习气氛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第7页
我觉得还有待加强和改进的就是课堂上教师的灵活应变能力和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点评。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