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教案 【摘要】本课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选材组材的技巧以及过渡的处理;2.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3.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能够理解文章蕴含的哲思。 【关键词】语文教学;《合欢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选材组材的技巧以及过渡的处理。 2.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 3.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能够理解文章蕴含的哲思。 二、教学重点 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 三、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文章蕴含的哲思。 四、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品读,探讨。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文章是作者生命的转化,是一个生命体的某种欲望、情趣、意志等的表达,它带着作者可感可触的体温,响着作者或舒缓或急促的呼吸与心跳,展现着作者个性化的爱好与趣味。 阅读则是一颗心灵与另一颗心灵的碰撞与交流。今天我们共同用纯真的心灵来感触一篇用至情写成的美文,试着去感知那静若止水的语言下蕴藏着的深厚情感与深沉的思考。让我们静静地走进史铁生的《合欢树》。 (二)作家介绍 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过文章了,能谈一谈你印象中的史铁生吗? PPT展示史铁生简介及代表作品(略)。 (三)整体感知,感受文章真挚的情感 1.母爱是伟大的。我们发现,文中记录的也只是生活中看似平淡的许多细节,建议同学们把课文中似乎写得平淡、但是你读了却感觉不平淡的地方找一找,读一读,感受一下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感情,只要放进你自己的感受就好。 请同学来谈,你读出来了什么?(不预设答案,随机点评补充学生的答案,鼓励学生体悟看似平淡琐碎的叙述与描写中所蕴含的真情。) 2.以上是直接写母亲对儿子的感情,后文就开始写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以及通过反复写合欢树来追忆母亲。那么在这个环节,还有没有能够体现母亲对儿子的感情的地方? 请大家聚焦文章第八段关于合欢树的由来。 母亲对于合欢树的态度和文章第二、三自然段对于“我”
的态度何其相似,无论是对于残疾的儿子,还是不发芽的合欢树,母亲都是永远饱含期望,总是执着坚定。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情到深处是执着”。 本段中母亲对合欢树的态度其实正是母亲对儿子的态度,合欢树是儿子的化身。回到课题,这篇文章题目“合欢树”,就有了它的深一层意蕴了――合欢树象征着作者自己。 3.在第三部分写合欢树时,作者对于看合欢树这件事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分析原因。 引导学生关注两个问题:(1)为什么作者对于去不去看合欢树这个问题这么矛盾、纠结?(2)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 明确:(1)想看是因为合欢树是母亲的象征,总希望自己可以睹物思人,借合欢树来回忆母亲,可正是因为思念太浓,愧疚太深,害怕自己难以承受,害怕自己无法控制,所以总不敢去看,也最终没有去看。这是一种遗憾,未尝不是一种美。 (2)这里的悲伤,是因为失去母亲,怀念母亲,回忆与母亲共处的点点滴滴,在那时,作者是孤独的,是寂寞的,却也是甜蜜的。因为他在享受那些曾经拥有的美好。有人说:“独处时的悲伤,也不失为一种享受。”我想?f:“思到浓处成孤单。” 过渡:无论是母亲还是儿子,情感是那样的深沉与厚重,可是作家却用了看似极为平淡的语言,选取了一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我们同学写散文时要明白,对于情感的表达,一切的技法都敌不过一个“真”字,“至情之文自然悲恻动人”。 在文学创作上,有这样的一个美学主张――“文风去巧,结构尚巧”
。前面我们通过朴素自然的文字感受了真情,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篇文章的结构,作者有没有悉心安排呢? (四)再读文章:认识文章精巧的构思 1.文章记录了不少件生活琐事,大体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那么作者根据时间顺序记录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记录了母亲活着时与自己相处的点点滴滴,反映了母亲对儿子浓浓的关心;记录了母亲去世后自己通过合欢树来追忆母亲的点点滴滴,反映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2.我们常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那么对于这篇文章而言,“神”究竟是什么?材料又是如何围绕“神”来写的呢? 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应该是歌颂母亲,歌颂母爱。 追问:文章的“神”就应该是母爱,这样看来,后面写母亲去世后自己做的许多事是不是就偏离主题了?你如何理解的呢? 明确:后文写追忆母亲时最主要是通过写与合欢树有关的若干小事来完成的,而合欢树是母亲的象征、母爱的代表,写合欢树正是为了歌颂母爱。这也是作者以“合欢树”为题的又一层意思和又一层好处。 联系前面我们讲的,母亲对合欢树的态度其实正是母亲对儿子的态度,合欢树是儿子的化身。有人得出这样的两句评价“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真是妙绝! 3.我们把文章分成了两大块:生活中展现;合欢树象征。那么这两块又是如何有机结合的呢?
明确:夹在这两块之间的是文章的第五、六自然段,由此来看,五、六两个自然段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我看来,这两段的作用不仅仅是过渡,这两段中有一段话和我们的主题“母爱”很有关联,那句“她心里太苦了”正体现了已过而立之年的儿子对母亲悠悠的思念、浓浓的愧疚和深深的理解。 小结:同学们,写作文时,我常要求大家先拟提纲再动笔,在正式写作前,必须要经过“构思”这一环节。《合欢树》看似平淡而又随意,实际上无论是文题的拟定还是材料的安排,作者都是匠心独运的。 (五)挖掘文章,体悟文章深刻的哲思 我们品读了文章真挚的情感,分析了文章精巧的构思,那么对于这篇文章的解读是不是可以结束了?文章中还有你不能理解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关注两个点: 问题1:为什么在后面写合欢树的时候反复提到那个孩子和树影儿?孩子和树影儿有什么象征意味吗? 幻灯片补充史铁生的两段文字(PPT展示,略)。 文段一: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去窥视自己的灵魂。(《我与地坛》) 文段二: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我与地坛》) 结论:史铁生喜欢思考,思考生与死,思考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永恒的。
明确:孩子象征生命的轮回、生命的永恒,而树影儿则象征普遍的博大的母爱。 问题2: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 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那个孩子长大了,写《我的妈妈》这篇文章,会不会写到合欢树?如果写到,在他的文章中的合欢树会代表什么? 明确:结尾一段在谈母爱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前半段在讲母爱的普遍,小孩子可以理解为一种生命现象,体现了生命对母体有与生俱来的依恋;而后半段则在讲母爱的特殊,因为这句话包涵一句潜台词――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但是我知道。只有我才能知道我的母亲对我的爱! (六)课堂小结 让我们来齐读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对于史铁生的授奖词,用心灵来感受这位伟大的作家(PPT展示,见下):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f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七)结束语 我想请同学们重视史铁生“残疾人”的特殊身份,因为重视了这个身份,我们会对他有更多的尊重与赞叹。“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虽然脆弱至极,但同样可以用思想包含整个宇宙,活出人的尊严。史铁生的坚强与努力会成为年轻而健康的我们奋斗的不竭动力! 我更期望同学们忽略史铁生“残疾人”
的身份标识,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用细腻的眼光聚焦自然的风雨、现实的琐事;他用真诚的心灵感悟母爱的博大、生活的美好;他用睿智的大脑思索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这些,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并应该去做!就让我们试着多阅读一些真正用心写成的文章来温暖我们日益冷漠的心,让我们真正用心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吧! (八)作业 课下阅读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儿子的化身 合欢树母亲的代表 母爱的象征 读文章析结构悟哲理 真巧深 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