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请同学们回顾你所学的辛弃疾的诗歌。—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5—辛弃疾作为宋代著名的词人为后人所铭记,而且是豪放派词人。但是我们刚才回顾的词作里面并不全是豪放的词作,也有清新婉约的。正如辛弃疾虽然是以文名世,却又俨然是个武士。历史上文武双全的人。下面我就先来较为全面地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创作。一、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一)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祖父辛赞,在金为亳州谯县县令,父文郁早亡,辛弃疾幼年随祖父生活。(图片)史书上说他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听着有点吓人,不过想来也是凛凛一躯。1、南渡之前(1140-1162,23岁以前)祖父的教育、自身的感受、受业于刘瞻使文才出众的辛弃疾拓展了眼界,并激发了其爱国思想。后辛弃疾组织义军参加耿京起义,进行抗金斗争。建议耿京“决策南向”—15—
。不久张安国谋杀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气愤填膺,组织五十名壮士,突袭金兵大营,活捉张安国,押回建康,斩首示众。这一传奇式英勇事迹盛传一时,轰动南宋朝野,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关于起义:(1)1161年,辛弃疾22岁的时候,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早就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趁机奋起反抗。济南的耿京组织了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20几万人)。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了这支起义军。像辛弃疾那样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耿京见他前来投奔,十分欢迎,派他负责起义军的文书工作,并担任掌书记,掌管起义军的大印。(2)辛弃疾告诉耿京,在济南附近有一支起义军,首领是他熟悉的一个和尚,名叫义端,懂得兵法。耿京听了很高兴,就派辛弃疾去跟义端联络。不多几天,义端就带着队伍参加了耿京的起义军。义端到了起义军后,凭着老相识的关系,跟辛弃疾很接近,辛弃疾对义端也没有怀疑。哪知义端不怀好意,一天晚上,趁辛弃疾不防备,偷走了他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逃奔金军。耿京认为辛弃疾引进了奸细,大为发火,马上要把辛弃疾处死。辛弃疾恳切地说:“义端偷印逃跑,我当然应当负责。请您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抓回来。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愿意接受重刑。”—15—
辛弃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义端。辛弃疾抓住义端,那叛徒吓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饶。辛弃疾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当场砍了义端的头,把它拴在马背上,回到耿京营里。耿京不但不办辛弃疾的罪,反而对他更加器重。(3)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兵被迫北撤。金世宗(完颜雍)一面跟南宋讲和,一面在北方使用招抚和镇压两种手段,企图瓦解北方抗金的义军。耿京的义军受到了严重威胁。辛弃疾并力劝耿京“决策南向”。说:“为了抗金,咱们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联系,南北呼应;万一咱们在这里呆不住,也可以把人马拉到南边去。”耿京接受了辛弃疾的意见,就派义军总提领贾瑞做代表,到建康去见宋高宗。贾瑞是个不识字的武将,不懂得朝见礼节,要求耿京派辛弃疾跟他一起去。耿京同意了。公元1162年,贾瑞、辛弃疾带着十几个随从人员到了建康。宋高宗听说山东义军派人来归附,十分高兴,当天就在行宫里召见他们。辛弃疾陪同贾瑞上朝,从容不迫地宣读了他代义军起草的奏章,报告北方义军的抗金情况。宋高宗立刻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贾瑞、辛弃疾也各封了一个官衔,要他们回去向耿京传达。(4)—15—
贾瑞和辛弃疾完成了任务,高高兴兴地离开建康回去。不料,在经过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的时候,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原来,在他们离开义军的那段时间,耿京被人杀害了。杀害耿京的是个义军的将领张安国。在金朝官府加紧他们的诱降活动以后,张安国为了贪图金人的赏赐,勾结耿京手下另一个部将,趁耿京没防备,闯进营帐把耿京杀了。张安国投奔金军后,金朝把这个叛徒封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州官。义军失去了首领,又不甘心跟张安国投降金军,大多散伙走了。(5)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又是痛心,又是气愤,一定要除掉叛贼,为耿京报仇。他跟海州的守将一商量,就有不少将士自动要求跟辛弃疾去除奸。辛弃疾带了五十名勇士,一起骑马奔向济州。辛弃疾的队伍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宴请客,一听是辛弃疾来了,有点心虚,但是一时还弄不清他们的来意,就吩咐兵士让他们进来。辛弃疾和同去的勇士闯进大厅,看见张安国跟一些叛将正在宴席上喝酒作乐,气得眼都红了。他们也不跟张安国说话,拥了上去,七手八脚把张安国捆绑起来,拉出衙门。等济州兵士赶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张安国缚在马上。济州的兵士见了辛弃疾威严的神色,没人敢动手。辛弃疾当场向兵士们宣布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来了。大家谁愿意抗金的,参加到我们队伍里来吧!”济州的兵士多数原来跟过耿京,听到辛弃疾一号召,有上万人愿意跟他们走。辛弃疾立刻带着义军,押着叛徒,直奔南方。辛弃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行,立刻把他砍头示众。(6)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宋代各州﹑—15—
府选派京官充当判官时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掌诸案文移事务。)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2、南渡初期(1162——1181,23岁至42岁)辛弃疾南归后只担任过一些闲散官职。但他的爱国热情不减,积极建言献策。与他的理想(收复失地,恢复中原)却大相径庭,不仅没有派往抗金前线,相反,却被委派去平定内乱。辛弃疾内心充满矛盾。由于他是从北方归来的军人,这一身世经常受到奸邪小人攻击。他坚持抗金、要求北伐,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这就与主和派推行的投降政策相冲突。“不为众人所容”,1181年冬,被诬“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革职而退隐。3、赋闲生活(1181——1203,42岁至64岁)辛弃疾退居上饶的带湖和瓢泉,过了近二十年的赋闲生活。他给居室起名“稼轩”,并以此为号,写下了一系列激越奋发、寓意高远的作品,形成了他的文学创作高潮,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略讲)4、晚年再起(1203——1207,64岁至68岁)(略讲)—15—
辛弃疾的一生:忠心报国、要求北伐、统一祖国,且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谋略,却身处弱小的南宋王朝,只能是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失意的英雄),只能将无处发泄的忠愤以及不被信任和重用的抑郁之气寄托为词(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二)创作词是辛弃疾最主要的文学创作形式,也是他取得成就最高的领域。邓广铭所编《稼轩词编年笺注》是最完善的本子,共收词626首。辛词内容十分丰富,“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陈廷焯(《白雨斋诗话》)词风:雄奇豪放、苍凉沉郁二、《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赏析词作全文,请学生朗读,纠错。(一)写作背景及解题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北郊带湖访问作者。作者和陈亮纵谈天下大事,议论抗金复国,极为投契。陈亮在带湖住了十天,又同游鹅湖(山名,在江西铅山县东北)。后来,陈亮因朱熹失约未来紫溪(地名,在江西铅山县南),匆匆别去。辛弃疾思念陈亮.曾先写《贺新郎》一首寄给陈亮。陈亮很快就和了一首《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辛弃疾见到陈亮的和词以后,再次回忆他们相会时的情景而写下了这首词。从时间上看,这首词可能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春天。贺新郎:词调名,又名《金缕曲》《贺新凉》。—15—
同父:简介,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当时作者年近半百,落职闲居,蹉跎岁月,恢复无望,理想成空。因而借同志唱和,来抒发英雄失意的一腔悲愤之情。(二)通读诗歌听朗读注意字词读音。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年、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三)具体赏析1、上片通读:老大那堪说:英雄坐老,壮志难酬,还哪堪说那堪:那,通“哪”,堪:能,可。堪当重任。这是一首和词,阅读这首词作我们需要参阅附录。首句“老去凭谁说?”那么这里“老大那堪说”正是一种和答之意。作为一名忠愤填膺的抗成志士秉笔作词,胸中沸腾的激情难以遏制,不免直泻笔端。—15—
而“那堪”二字,力重千钧,意蕴极为丰富。当此之时,英雄坐老,壮志难酬,光阴虚度,还有什么可以说的!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以收复中原为已任的志士们,胸中的烈焰是永远也不会熄灭的。就本词而言,首句是以沉郁之语直抒作者胸怀。奠定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是豪放中带着沉郁的。朗读的时候就要注意把握这种情感。以下即事叙景,追忆鹅湖之会的豪饮高歌。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而今你就像元龙、孟公与我志同道合。元龙、孟公皆为豪爽慷慨之士,都姓陈,以比陈亮。表明辛、陈二人意气相投。元龙孟公臭味谓气味相投瓜葛谓关系相连。其一:用与陈亮同姓的古人故事,会使陈亮感到亲切欣慰。其二:二陈又都是豪士,用这两人对比,可见对陈亮的推许。陈登之豪,在于不求田问舍,而以国家天下为念的志气;(暗示辛陈二人在抗战爱国方面意气相投)陈遵之豪,则在于好客,热情挽留宾朋尽情饮酒。(暗示辛的好客以及二人接下来的豪饮)—15—
所以,这一句不仅显示出作者与陈亮意气相投,而且还分别开启下面两句,文气流贯,脉络清晰。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正病中,君前来,我们长歌互答举杯痛饮,那豪气惊落了楼头飞雪。正因为辛弃疾与陈亮友谊既深,爱国之志又相同,因而引以为快事。即便是病中也痛饮高歌。(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沿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沿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着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驿道上骑着马披着大红风衣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两人“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辛弃疾《祭陈同父文》)这是大慰平生的一次相会。(高歌痛饮这件事)英雄志士一同饮酒高唱,雄壮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竟惊散了楼头积雪。这种夸张的描写,把两人的英雄气概与狂放精神充分表现出来。尤其是这一“惊”字,真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惊散楼头飞雪,表现了畅谈的痛快,也暗含着下文无人了解的苦闷。(高歌痛饮的情态,楼头飞雪的暗示——豪放而沉郁的特点)这里是叙事(记叙了事情以及情态),也有景物描写,顺笔插入了楼头飞雪的景物,这就是叙事即景—15—
的写法。在这一句中,主要是叙述词人病中与陈亮高歌痛饮这件事情,同时描绘了当时楼头飞雪的景物,而它的好处在于,将英雄志士的英雄气概、狂放精神以及无人了解的苦闷这些情感都蕴含在事和景的描写中。这就是文学的特点,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地表达,通过形象化这座桥梁,让读者和作者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词人病中与好友高歌痛饮以致于积雪惊堕。表现出二人的英雄气概与狂放精神以及无人了解的苦闷。他们痛饮高歌,高歌什么内容呢?接下来三句写他们交谈的内容和实景。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笑别人视富贵如同千钧,我却看,如毛发一样轻薄。纵然是盘空硬语谁来听。硬语盘空:不合当政者所好的言论文章之慷慨激烈。他们志在恢复中原,心无俗念,视富贵轻如毛发,正笑世人之重它如千钧。见其人格之高。讨论世事时硬语盘空(韩愈《荐士》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足见议论有力。(全词情感的高潮部分,仍然是豪放中见沉郁的特点。)记当时、只有西窗月:记得当时只有西窗月。—15—
孤月窥窗,衬映夜色的清寂。当时只有清冷的明月与两人相伴,论说国家大事的“盘空硬语”又有谁来倾听呢?这一句也用了即事叙景的笔法。从叙事的角度上来说,楼头飞雪到西窗月还暗示了时间的进程,说明他们纵饮高歌时间之久。从情绪和景色相对照的角度来看,抗战志士火一样的热情和刚直狂放的性格同积雪惊堕、孤月窥窗的清寂冷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形象地写出了在苟安妥协空气笼罩南宋朝庭的情势下,个别上层抗战志士孤雁难飞的艰危处境。这样把写景与叙事胶着一体,更能充分抒发出翻卷于词人胸中的狂怒之情。尽管硬语盘空无人听,只有西窗月,但似乎毫不影响两个志同道合者的畅谈。重进酒,换鸣瑟:重新斟满酒,更换一种鸣瑟,继续畅饮高歌!二人志同道合,夜虽已很深,但他们仍“重进酒,换鸣瑟”,兴致不减。志同道合,兴致不减;词作过片,承上启下。这一句作为词的过片,承上启下,写得天衣无缝。重进酒、换鸣瑟,是叙事,但同时也是暗示了词将由上阕的叙事转为下阕的直抒胸臆。(纯运赋体)齐声朗读上片,注意豪放而沉郁的风格。下片:—15—
事无两样人心别:都一样面对那山河破碎,或痛心,或偏安,人心有别。面对时世,山河破碎,爱国志士痛心疾首,而南宋统治者却偏安一隅,把家耻国难全都抛在了脑后。词人用“事无两样”与“人心别”两种不同意象加以对照,极其鲜明地刻画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庸懦丑态,尽情地抒发了郁勃胸中的万千感慨。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且看我华夏神州山河一统,请问你,可曾见有几番离合!词人义愤填膺,向统治者发出了严厉的质问。神州大地,山河一统,自古已然,“合”时多而“离”时少。今当政者不思恢复中原,反而以和议确定了“离”的局面,是何居心!词语中凛然正气咄咄逼人,足以使统治者无地自容。雄健顿挫的笔力,加重了词的感情色彩,使其更富有艺术感染力。这一句可以说是下片中义愤填膺情感的顶点和高潮。(注意问号)抒发愤怒之情同样是豪放的。但词作毕竟不能如此般“直抒胸臆”,接下来,词人运用了典故。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流汗血拉盐车的千里马不去过问,徒然收骏马尸骨又有何用!词人想到:神州大地要想得到统一,就必须重用抗战人材,可是当今社会却是“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15—
。当道诸公空说征求人材,但志士却长期受到压制,正象拉盐车的千里马困顿不堪而无人过问一样。徒然去购置骏马的尸骨又有何用!一个“空”字,集中表达了词人对朝中当政者打击排斥主战派种种行为的无比怨忿。笔力劲健,感情沉郁,意境极其雄浑博大。词人连用三个典故,非常曲折而又贴切地表达了郁勃心头而又不便明说的不平。正目断关河路绝:悲怆中抬起头,正目远望,关河重重,道路久已阻隔。状眼前大雪封山之景,骨子里缺叹中原恢复之难。词人触景生情,由大雪塞途联想到通向中原的道路久已断绝,悲怆之情油然而生。(全词中最为苍凉沉郁的三句。但并非一味悲痛失落。篇末仍然流溢出英雄豪情。)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最怜爱闻鸡起舞那样的英雄志士,好男儿心如铁,誓死也要一试身手补天裂!典故:闻鸡起舞我最怜爱闻鸡起舞那样的英雄志士,有力刻画了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志士形象。看试手,补天裂典故:女娲补天—15—
山河分裂的惨痛局面,激起了词人收复中原的热情。想起了古代神话中女祸氏炼石补天的美丽传说,表坚持抗战,志在统一的壮志豪情。下片主要抒发了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批判和“看试手,补天裂”的壮怀。词人尽情地驰骋笔力,敷陈其事,倾诉肺腑,写来笔飞墨舞,淋漓尽致。老师诵读后,转入艺术特色解读。(四)艺术特色1、“以文为词”,用典甚多,但如盐着水,了无窒碍,丰富了作品的情感和形象,读来觉笔力千钧,浑化无迹。2、既有深刻的现实思考,同时又呈现豪爽飞动的浪漫情怀,在沉郁中见出豪壮,奏出了时代的黄钟大吕之音。课堂小结:齐声朗读。指导如何把握朗读时的情感,将全词串说一遍。此词把即事叙景与直抒胸臆巧妙结合,慷慨激越、悲壮沉雄,发扬奋厉。上片写志趣相投的深厚友谊,再现鹅湖欢聚畅谈场景,道出他们胸怀不凡,然曲高和寡,抗战志士孤雁难飞的艰危处境。—15—
下片应合陈亮词的豪情,直泻胸臆,表达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严厉批判和统一祖国的坚定信念。凛然正气,咄咄逼人,可谓句句金石,掷地有声。并唱出了“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时代的最强音,将全词的意境推向高潮。课后作业分别说明词中所用典故的涵义,并细味稼轩词“以文为词”的艺术特色。—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