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
加入VIP免费下载

《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

ID:1030549

大小:66 B

页数:6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郑艺荣准考证号068103201090指导教师教师李诠林导师一、开展本课题的意义及工作内容:舒婷的爱情诗是中国爱情诗史上不可或缺的力作。她笔下的爱情极为鲜明地表现为一种东方式的爱情,她的诗歌是对于我国优秀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致橡树》是她爱情诗中的代表之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多读者对《致橡树》的主题及爱情观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颇有争议,因此我就《致橡树》的主题及爱情观进行学习、探讨。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1)对《致像树》创作过程的再认识(2)对《致橡树》主题的再认识(3)对《致橡树》的爱情观的再认识二、课题工作的总体安排及进度:(1)、仔细查阅、收集有关舒婷和《致橡树》的资料。(2)、认真学习、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3)、根据所定的主题列出论文的提纲。(4)、边学习资料边进行论文的写作。三、课题预期达到的效果:(1)、了解前人对《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的认识。(2)、说出自己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四、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设计)题目:《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 福建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段毕业论文题目:《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准考证号:068103201090学生姓名:郑艺荣指导教师:李诠林导师2008年03月09日 《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汉语言文学专业郑艺荣指导教师李诠林导师摘要:《致橡树》是一首高昂的爱情宣言,否定了传统所认定“绿水绕着青山转”、“藤缠树来树缠藤”式爱情模式,以“树”代替“藤”,明确地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爱情,它是建立在人格独立基础上的人际关系。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是从女性角度表现的理想爱情观,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关键词:舒婷致橡树主题爱情观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舒婷擅长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握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性、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她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1]舒婷正是以“自爱”这种充足的情感资源,通过对人的信任尊重和对心灵的抚慰,来表达她对现实和人的关切。舒婷的《致橡树》,是在七十年代一经发表出来就有轰动效应的名作,是舒婷的代表作,最早见诸1979年第4期的《诗刊》上。从那以来,人们就一直把它作为一首爱情诗而倍加喜爱,常常作为“爱情诗”的典范之作来阅读。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2004年版)“课文鉴赏说明”中明确地写道:它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语文教师90%以上的教师在讲授《致橡树》一课时也是把它当作一首经典的爱情诗来教学。一、《致像树》创作过程的再认识舒婷的爱情诗是中国爱情诗史上不可或缺的力作。她笔下的爱情极为鲜明地表现为一种东方式的爱情,她的诗歌是对于我国优秀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她的诗‘复活’了中国新诗中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那一线”,〔2〕“重复着五四时期关于‘爱’与‘人性’的主题”,〔3〕带有浓重的个人情感自叙的特征,具有独特的女性言说意识。《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舒婷自己也承认:“10年来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总量已经远远超过诗歌。可是大多数读者只记得我写诗,常常把我的名字等同于《致橡树》。”〔4〕可见《致橡树》深受读者的喜爱。《致橡树》这样高昂的爱情宣言,简洁凝练、穷形尽相地写出了青春少女的真我,再现了年青女性的生存本相与性别魅力,散发着健康的爱情民歌情韵和古典闺秀诗的浪漫情调。柔中带刚,以柔为主调,仿佛饱含情感的年青女性对丈夫的喃喃低诉,嗔笑企盼。“诗,应该尽最大限度的可能去汲取生活的源泉。”〔5〕舒婷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舒婷用诗歌倾诉着情感和心灵。她的诗,会深入所有心灵,进入所有年代。她说过:“只有我的理想才是我的’上帝’,他仲裁一切。”〔6〕想要对舒婷先生的《致橡树》有更深入的认识,还得从诗人舒婷创作《致橡树》的前后经历说起。在《真水无香》中,舒婷回忆了《致橡树》的创作过程:1977年3月,舒婷陪蔡其矫 先生在鼓浪屿散步,爱情题材不仅是其矫老师诗歌作品的瑰宝,也是他生活中的一笔重彩,对此,他襟怀坦白从不讳言。那天他感叹着:他邂逅过的美女多数头脑简单,而才女往往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令人望而生畏。年轻气盛的舒婷于是与他争执不休,认为天下男人都要求着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以为自己有取舍受用的权利,其实女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更深切的失望〔7〕。当天夜里两点,她一口气写完《橡树》,次日将匆就的草稿让蔡其矫带到北京,给艾青看。北岛那时经常去陪艾青,读到了这首诗,舒婷和北岛开始通信,北岛转达了艾青的意见,《橡树》于是改成了《致橡树》。二、对《致橡树》主题的再认识我们知道,在阅读实践中,读者首先接触的是作品的文本,并通过作品文本的阅读来理解和把握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读者都是根据自己背景知识对作品的一切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而当大多数读者的意见趋于一致的时候,便形成了社会共同认知,而共同认知一旦形成,反过来还会影响其他的读者。这时,作者的原意只是作为一种声音,他无法强迫读者无条件地接受。因此,作者所能做的,就只能把他想说的能说的通过作品展示出来。正因为如此,作品,只有作品,才是一切。从文学审美的角度上说,读者关注的是作品表现了什么,给读者带来了什么,而不是作者当初在想什么。总之,作者和读者是通过作品发生关系的。舒婷诗歌受现代派诗风的影响是明显的,她的许多诗“在抒情方式中自觉地融入了一些现代主义的技巧,比如她经常运用象征主义手法,以个性化的感觉来凝聚意象,以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8]造成表达上的多义性。“诗有百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诗的理解往往角度不同,其感受也是不同的。每一位读者都有自己的鉴赏方法和提出鉴赏结论的权利,因此,对于《致橡树》解读也并不一致:(1)一般人的观点是《致橡树》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是一首女性独立的颂歌,在这曲颂歌中表达了一种爱情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全诗的主旨句,把男性比作“橡树”,把女性比作“木棉”,两者是独立的,也是并立的。两者之间的爱情:“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是一种男女之间的同甘共苦,是“伟大的爱情”。(2)爱情的话题,现在看来是毫无争议的,但在当时“文革”岁月的背景下,一个女孩,岂敢轻易进入话题禁区?所以还是有诗评者将标题引申为“志向述”——唯其如此,才与时流吻合。(3)有人把《致橡树》解读为仅仅表达了女人与男人平等的观念,以自觉的女性眼光,对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作出清醒的观照,描写了女性的现实处境,提出男女平等的要求,呼唤在承认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来定位女性自身,因此,在诗歌中包含着双重主题:人道主义和女性主义。(4)我认为《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诗人倾诉的是心灵深处的爱情观念,抒发了自己对独立、平等而又坚贞的爱情的追求。现在的世界,毕竟是一个男权世界,作为女性诗人,舒婷一直在追求一种和男性地位上的平等。所以,《致橡树》明确地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爱情,它是建立在人格独立基础上的人际关系。《致橡树》对个人人格独立性的确认和张扬,从爱情角度深化了朦胧诗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涵,承接了“五四”文学传统,给人一种深刻的启示。爱,是女人的宗教,爱情,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题,也是古今中外诗歌描写最为广泛的题材。正如王光明所说:“’爱’是她情感和意识中供养的神明。这个神明也曾经是许多浪漫主义诗人的神明,拜伦与雪莱都曾以最热烈的感情为它献上自己的祭果。当然,舒婷诗中的’爱’有它自己的特点,其基本特征是:’当做一个正直的普通人都很不容易的时候,我不奢望当英雄’,不是英雄和骑士的爱,而是普通人的自爱和爱人。正因为如此,她不满自己’袖手旁观生活’,真诚地表示’要回到人群里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走下坡路的年代,努力让自己的感情往高处跑去,并用诗去抚慰困倦的灵魂。”[9]这首诗要否定的显然是传统所认定“绿水绕着青山转”、“藤缠树来树缠藤”式爱情模式之后的生命实况。宁夏民歌《藤缠树》所唱(倡)“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奈何桥上等三年”的坚贞的确让人感动。但是,在一方依赖另一方才能生存的前提下,如何产生平等、自由的伟大爱情,这是值得商榷的。《致橡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树”替“藤”,也不用诸如“绕”啊、“缠”啊这些柔性词汇,目的就是让生命平等地生存、平等地相爱。舒婷说:“花与蝶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到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只有把树当树,才能意味着把人当人,一个生命才能感受到另一个生命的“体验”。三、对《致橡树》的爱情观的再认识舒婷的《致橡树》不像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用火热的诗句表达对爱的焦灼和渴望,或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与赞美,或抒发失意的爱情带给自己的悲苦与煎熬。 舒婷的诗,敲开了人性的一道大门,一道关闭了很长很长时间的大门。我认为,舒婷的爱情诗,多了理想的光辉,也多了理性的思索。最突出的是《致橡树》,那是爱情哲学,是理想的爱情状态和爱情高度。它跳出一般爱情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考问与判断。诗中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全诗的主旨句,把男性比作“橡树”,把女性比作“木棉”,两者是独立的,也是并立的。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第二部分: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出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第一部分:用“绝不学”“绝不像”昭示出诗人对下面两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在这几种爱情模式中,女性被爱迷乱了心智,丧失了主体意识,只顾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对男性的帮助上,忘却了自身也需要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美自己的筋骨。最后导致人格的萎缩,不自觉地自降男性一等,匍匐为奴。假使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而是走向了他的反面,这种爱情还有什么价值可以称道呢?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从意义上讲,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冲破。在诗人眼中,这些爱情是不具备爱情的应有之义,那么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格式是什么呢?假如男人是一棵橡树,我如果爱你,我怎爱才算是理想的爱情呢?第二部分: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爱情观的确立。诗人用“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对第一段的种种问题作了神圣而庄严的回答:理想爱情中男女双方应是彼此独立的,处于爱情中的女性应保持有独立的人格:你是一棵橡树,我就该是一株木棉,决不能是凌霄花的藤。女性,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保证自己仍是一棵能够独立支撑自身身躯的高大挺拔的树。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在心智、能力方面旗鼓相当。男性有橡树的刚勇、果敢、锐利(“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女性便应该具有木棉的热烈、柔韧、厚重(“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只有双方具备了相匹配的能力,才能互为支持,分担苦难,共享人生(“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在人生的舞台上,爱情剧中的男女双方演的应是对手戏,应同为主角。这样,戏才能演得趣味横生、高潮迭起。如果女性甘心演配角,让男性独领风骚,一个人去撑台面,最终男性会激情衰退、唱得兴味索然,这出爱情戏也会在单调、清冷中草草收场,难以善终。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致敬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观念。由脉脉含情到心心相印,爱情诗的美,由于展现了人格的价值而变得崇高了。在舒婷的爱情观中,爱既要心灵相通(根,紧握在地下),更是人格的相映(你有你的铜钢铁枝,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爱情要忘我却不能丧失自我。忘我是对爱情如交易,视人格如财物的一种超越;不丧失自我是对视情人如靠山,视自己如附庸的一种超越。只有平等才有交流,只有并进才有共勉。这种女性的自尊心理,这种对爱情的理想追求,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其中反映了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表现了知识女性的自觉与自强。总之,《致橡树》中诗人,是从女性角度表现的理想爱情观,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虽然舒婷曾说过:“有没有人意识到木棉很南方,橡树却生长在朔雪之乡?事实上,它们永远不可能终生相依。”〔10〕但我觉得,这是女权主义者温和的觉醒书。 是呀,做棵木棉吧,女人,以树的形象站立,以花的形象成就春天,不管生活中有多少的不如意,即使在跌倒的时候也以完美的姿态呈现吧。参考文献[1]舒婷舒婷的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451[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97[3]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81[4]舒婷真水无香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107[5]艾青艾青说诗意人生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02[6]舒婷心烟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821[7]舒婷真水无香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108[8]陈思和,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9]王光明艰难的指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961[10]舒婷真水无香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110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