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农二师32团中学付小兵84150413779313580先学后教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中《生活中的比》(一)教案背景:在一开始备课时,便对这一节课的情境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产生许多困惑。情境这么多,他们之间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知识联系?不止是这一节课,北师大版的数学书,教材留下很大的空间。这里的空间不是教师可以因生制宜,更多的是教师必需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数学眼光甚至是数学教师应有的“敏感”、“数感”……等才能正确地把握教材。谈谈这节课的课时安排:《教师教学用书》上建议这部分内容用3课时教学,这说明编者也希望我们在教学时能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体验、交流,在对“生活中的比”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出比的概念。(二)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包括“哪些照片更像”“速度”与“水果价格”等生活情景,也包括“长方形的长与宽”等数学情景,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三)学情分析: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哪些照片更像”“速度”与“水果价格”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四)设计思路和理念: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所以本课我着重让学生认识比,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节课我将自学环节分成两部分,引导学生退回“生活”,由浅入深地独立思考,并通过使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与探讨,切身感悟到比的意义和价值。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最后则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引导学生把生活和数学有效结合起来。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2.过程与方法: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3.情感与态度: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学纸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和出示学习目标(PPT演示):1、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生活中的比》,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你们知道什么是比吗?(根据学生的情况设定两种情况:①若学生说知道,那就让其说一说,生活中有那些比呀;②若学生说不知道,那就告诉大家我们本节课一起研究生活中的比。)2、学习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2)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会求比值。(3)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设计意图:教学设计中呈现的教学目标是全面的三维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呈现给其他教师交流研讨的完整目标。老师给学生呈现出一个“学习目标”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指引,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学习哪些知识、提高什么能力。)二、第一次自学1、情景导入:出示一张相片,观察后,再出示剩下的几张相片,并标注。(1)与原图A比较,哪些图片比较像?哪些不像?(2)图像像不像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观察自己解答)2、出示方格纸和自学提示:(1)标出每个长方形的长与宽。(2)探究:每个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3、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结果:师:老师将照片放入网格使其更有科学依据,对着自学提示开始自学。(学生两、三人一组,观察探究得出规律,老师巡视并适当引导)4、得出规律:师:大家看你们标注的数据和老师的一样吗?通过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图A、B、D的长除以宽都等于1.5,图形C、E长除以宽得出的数据和图A的不同。(可能有的同学会想到不同的图形的,长和长比较,宽和宽比较)师:大家真棒,我们得出了图象像不像,就是看长是否是宽的1.5倍。(板书)长÷宽=A:6÷4=1.5B:3÷2=1.5D:12÷8=1.5C:8÷3=8/3E:12÷2=6(设计意图:初步感知“比”产生的必要性。通过创设观察图片的情境导入新课,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通过自学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让学生体会两个长得最像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一定存在固定的倍数关系,引出并学习比的意义,使学生体会同类量比的意义.)
三、第二次自学1、出示自学指导:自学课本第49页至第50页“想一想”的内容,完成相关试题,并思考:(1)谁的速度快,比什么,怎么求?(2)哪个摊位苹果便宜,比什么,怎么求?(3)什么叫做比?(4)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师:剩下的时间老师完全交给大家,结合自学指导与同学们交流交流,自己填一填、算一算。2、开始自学学生结合思考题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3、成果展示:(采用问答式,引导学生作答)(1)路程÷时间=速度(2)总价÷数量=单价(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比较速度、买苹果,感受在同一背景下,路程与时间,总价和它相对应的数量之间存在固定的倍数关系,使学生体会不同类量比的意义。)4、新知学习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哪位同学来告诉大家,什么叫做比啊?生: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1)认识比:我们再回到前面来看,前面3副图的数量关系除了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怎么表示?路程÷时间=路程︰时间;总价÷数量=总价︰数量;长÷宽=长︰宽(板书)(2)比各部分的名称:(师指名汇报板书)6:4=6÷4=6/4=1.5前比后比项号项值(3)比与分数、除法有哪些联系?(动手操作,完成所发表格,和同学交流,把表格补充完整,并口述完成)注意:在除法和分数中,除数和分母都不能为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零。名称对应关系(相当于)不同点除法 分数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四、当堂训练:1、课本“说一说”第一题、“练一练”第二题。(幻灯片展示,口述结果)2、知识拓展:
():24=6÷()=()/15=23、展示生活中的比师:同学们,那我们教室里你能找出哪些比呢?生: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老师找了一些生活中的比,我们大家来了解一下(幻灯片展示,师讲解)(设计意图:由于地区差异性,学生接触的事物相对比较少,所以老师有责任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比,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将数学融入到生活中去。)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比,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比,下课后,请同学们用你充满智慧的双眼,寻找生活中更多的比,用你细致的心灵去感受更多的比,用你聪明的头脑去探究更多的比,用你所认识的比去创造更多更美的事物吧。(设计意图:通过反馈评价,使学生系统的整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也能及时的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反思:《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力求使用自学的方式,并通过具体的情景和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借助“图形放大缩小”“路程与速度”“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在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从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本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图形放大缩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让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规律,从而体会同类量的比;再通过自学“速度”“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找出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原本最后设计的是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和一些生活中存在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但是由于前面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从而没有有效的完成教学。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并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先为学习小组提供了图形、问题、表格,指定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记录,归纳本组学生的意见。在他们的合作中,及时地引导他们研究,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鉴赏,最后全班交流。在归纳出比的意义之后让同桌同学互相说“比”。通过以上小组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时间的掌控上还有所不足,过多的时间都浪费在了纠正学生如何自学和看书上。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对学生的评价的语言也
不够丰富,无法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克服这些不足,继续保持好的方面,让自己的教学水平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