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自行车里的数学》安排在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之后。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比,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学情分析:《自行车里的数学》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比,排列组合,比例等基本知识。对于自行车学生并不陌生,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是对于自行车的构造和运动原理,车齿轮的变化关系以及变速自行车的行进基本原理并不是很清楚,因此需要学生先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自行车里的相关数学问题。教学理念:1、《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过程。”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2、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前后齿轮齿数与转动圈数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行车的内在结构和运动原理;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的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念,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1、发现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前进的距离的计算方法。2、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发现问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宝贝”(课件出示自行车的图片),认识吗?生:是自行车。师:对,别看是一辆很普通的自行车,但它里面隐含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你发现了吗?(让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把自行车说成是宝贝可以设置悬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看到是自行车时会恍然大悟,然后去观察自行车,从中找出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和行进原理师:同学们,怎样才能让一辆自行车前进?生:用手推动自行车,也可以骑上它,踩脚踏板。师:踩脚踏板自行车怎么会动呢?你思考过吗?生:靠脚踏推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车轮前进的。师:齿轮是怎样带动车轮的?(通过微课视频讲解自行车的结构和运动原理)通过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提出结论:①脚踏板蹬一圈,前齿轮转一圈,②链条跟着前齿轮转动,后齿轮跟着链条转动,后轮跟着后齿轮转动,后轮跟后齿轮转动的圈数是一样的。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个齿对应,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一定转过一个齿。前齿轮转多少齿,后齿轮也转多少齿。③后齿轮转一圈,车轮转一圈。(设计意图:教学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2、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1)提出问题师:我们刚才了解了自行车行进的原理,那么谁知道脚踏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呢?(2)分析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预案。预案1:蹬一圈,量一下就知道了。[通过直接测量来解决问题,但误差较大]预案2:通过车轮的周长乘上后齿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师:怎样知道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多少圈呢?怎么办?(学生再观察、讨论)(3)建立数学模型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4)练习:一辆自行车的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24个齿,车轮直径70厘米,蹬一圈这辆自行车能走多远?3、研究变速自行车的问题1、出示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图: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探究(1)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哪种组合走的近? 师巡视并指导有困难的小组。2、汇报第一个问题:12种方案。 3、汇报第二个问题:当“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比值最大时,走得最远。 比值小时走的近。4、思维拓展 一位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时要经过顺风路段和爬坡路段,你觉得在不同的路段应怎样搭配前后齿轮?
三、归纳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