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导学案学习重点1.学习语言表达和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2.认识汉文化对汉语言的影响。探究体验区解引子阅读引子部分,思考:为什么汉语和英语中对与“狗”有关的词语有不同的理解?答: 答案 不同语言之间既会有一些相似之处,也会有很多差异,这正反映了不同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往往是贬义词,而英语中跟狗有关的则不然。析活动阅读课堂活动“民以食为天”,思考:以饮食文化为例,谈谈汉文化对汉语言有着怎样的影响。答: 答案 汉语中常用跟“吃”有关的词语来描写人物形象。这与汉民族的民族心理密切相关。“民以食为天”,常用跟“吃”有关的词写人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用跟“吃”有关的词语描写人物的方法:第一类是通过食物的外部形状描写人物。第二类是通过食物的属性描写人物。第三类是通过吃东西的动作状态来描写人物。跟“吃”有关的词语之所以可以用来描写人物,是因为这些词语的借代义或比喻义可以表现人的某方面特征。总之,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关于“吃”的说法就无不与汉民族的民族心理密切相关。要点讲解1.语言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怎样的关系?答: 答案 语言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1)语言是民族的标志,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也支配着民族语言的特点。(2)民族文化是语言的根,反过来,语言也承载着民族文化。(3)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①相同的事物不同的民族会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如汉、英语中对亲属的称谓不同。汉语中的表亲关系非常明确,分得很细,这与民族文化特点密切相关。②不同语言中似乎相同的词语实际的意义和用法可能很不相同。如“冰”“玉”在中国人眼中代表高尚和纯洁,而在外国人眼中则不然。③在语言和表达上:中国人有对己谦对人恭的表达习惯。外国人则没有。2.汉语中常用的谦辞和敬辞有哪些?答: 答案 很多汉语词汇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则只能用于称呼己方。有人把谦敬词语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除“家”“舍”“令”外,谦辞还有“小”(如“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拙”(如“拙见”,称自己的见解)、“鄙”(如“鄙见”,称自己的意见)、“寒”(如“寒舍”,称自己的家)、“愚”(如“愚见”,称自己的意见)等等。常见的敬辞有“贵”(如“贵庚”,称别人的年龄)、“大”(如“大作”,称对方的作品)、“高”(如“高见”,称对方的见解)、“贤”(如“贤弟”,称比自己小的男子)、“尊”(如“尊姓”,问对方的姓)、“光”(如“光临”,称别人的到来)、“拜”(如“拜托”,托人办事)、“赐”(如“赐教”,请求别人给予指教)、“雅”(如“雅正”,表示请对方指正)、“惠”(如“惠顾”,称对方到自己这里来)、“鼎”(如“鼎力”,对对方的帮助表示感谢)。基础测试1.下列关于语言与民族文化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是产生不同民族语言差异的根源。B.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C.民族语言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渗透于民族语言的每一个方面。D.中西方语言的差异是表面的,其实质是一样的。答案 D解析 语言的差异,其实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引起的。2.根据下列加点词语带有的文化内涵判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对孪生姐妹在幼儿园时就青梅竹马,形影不离。B.222宿舍里的四位小伙子都是十八九岁的年纪,正当豆蔻年华。C.他们两人同坐一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可算是相敬如宾了。D.误会消除了,夫妻俩又破镜重圆了。
答案 D解析 A项“青梅竹马”只能用于说非亲的男女儿童。B项“豆蔻年华”用来形容女子十三四岁。C项“相敬如宾”用于夫妻之间。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杜 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答: 答案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解析 “荷花”是文人士大夫笔下吟咏不绝的意象,它有深厚的人文内涵。杜诗是借荷言志、抒情,“荷”之情,就是人之情,“人”“荷”合而为一,融为一体。一个“恨”字点明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可以说,是全诗的诗眼。杨诗则表现了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趣,把“荷花”当做有生命、有灵魂的少女,文笔清新,摇曳多姿。考点对接区题型 识记并了解相关文化常识例题 (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答案 颜子 恶衣恶食解析 本题考查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平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答: 答案 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孔子的观点体现在“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两句话中,谈论的是在“富”与“贫”时应持怎样的人生态度。来源:1.“这件衣服真雅致,颜色美极了!”一位美国朋友对中国的一位青年妇女夸奖道。下面可能是中国青年妇女听到这样夸奖后的回答的一项是( )A.谢谢,这件衣服是不错!B.这是件普通的衣服,我在中国国内买的。C.谢谢,你真有眼光。D.我很高兴,我的衣服能得到你的赏识。答案 B解析 中国人的含蓄、内敛,会让她抑制内心的高兴而表示谦虚。2.下列关于我国书信的习惯和格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封书信一般应有“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等部分。B.给老师写信,“称呼”部分如果连名带姓写上,就显得不够恭敬。C.书信的“祝语”部分,如写“此致敬礼”,应将“此致”退后两个字的位置,“敬礼”则另起一行顶格书写。D.书信的“署名”部分,写信人应连名带姓都写上,否则就显得不够恭敬。答案 D解析 应看对象而定。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惯用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朋友写信,末尾用了万事如意。B.学生给一位刚刚病愈后的老师写的信,最后的致敬语是:敬祝痊安。C.有位海外游子给其祖父写的信,落款是:××顿首。D.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此事望你钧裁。”答案 D解析 “钧裁”是对上级或长辈的尊称。4.(2013·福建)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①子曰:“躬自厚①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 ①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答: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答: 答案 (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2)要点: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①躬:自身。责:责备,责问。多严于律己,少苛求别人,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就能远离别人的怨恨。②强调射箭者不能命中要从自身找原因。两个选段都是谈个人修养的。孔子强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多作自我批评,少抱怨别人,这样就能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强调不如别人时要多从自身找原因。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②孟子说:“有仁德的人如同射箭:射箭者先端正姿势而后才射出;射出去而没有射中,不去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是回过头来反躬自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