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ⅲ苏版第一专项版块一(肖邦故园)优化方案练习资料
诗海探珠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赏析】“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本诗借高山流水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
并非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文本学习定标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2.体会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3.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基础知识梳理
3.近义词(1)精致·雅致精致:精巧细致。雅致:形容服装或陈设等优美大方而不俗。①尼康S220虽然作为一款入门级卡片机,但采用全铝机身设计,整机做工非常精致细腻,机身边角圆滑细腻,拿在手中非常舒服自然。
②利用植物的不同组合,将旖旎坡景、雅致小品、精致庭院、俊朗建筑和谐共融,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变化和趣味性的户外休闲空间。(2)庇护·袒护庇护:保护。袒护: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或保护。①澳洲自由党一名参议员投票支持工党政府一项《移民法》修正案,帮助终止向寻求庇护者和被拘留的非法移民收取强制羁留他们的费用,即俗称的“羁留债”。
②社会文化对酒驾这种“良民的恶”已形成了一种默认、袒护,才使得敬畏生命、尊重规则、信守法规、崇尚善美等的人伦底线成为虚无。(3)置疑·质疑置疑:指怀疑,用于否定。质疑:提出疑问。①毋庸置疑,的确有很大一部分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和楼市,从短期效应来看,这部分资金必将有助于股市和楼市的发展和稳定。
②惟真求实,追求真理是读书、做学问的基本原则,也是教书育人的基本理念,而敢于质疑,敢于发出不同声音正是达到这种境界的必由途径。(4)熏陶 陶冶熏陶:指人的思想、行为、爱好和习惯等逐渐受到影响(多指积极的、健康的)。陶冶: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①一个人居环境美好的城市,不仅注重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营造高绿化率的舒适环境,更应该利用能源资源、生态环境调控宜人的小气候,注重文化的熏陶。
②徐师傅告诉记者,他从2004年开始自学芭蕾舞,其实他跳芭蕾舞,纯属锻炼身体和陶冶情操,因为年纪大了,想找个乐趣。4.成语积累(1)养尊处优:指生活在有人伺候、条件优裕的环境中。(2)荒诞不经: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3)茕茕孑立: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4)命途多舛:指一生坎坷,屡受挫折。(5)有条不紊:形容有条有理,一点不乱。(6)曾几何时:表示时间没有过去多久。
5.佳句集锦不论你在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不将祖国遗忘,绝不停止对祖国的热爱,以一颗温暖、忠诚的心脏。(肖邦)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要是北方威震四方的君主知道在肖邦的作品里包含对他多大威胁的话,他一定会禁止这些音乐的,肖邦的音乐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舒曼)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肖邦)
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为约翰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肖邦)
文本预习必知走近作者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早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他在诗歌和小说两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作品语言质
朴、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作品有《红色的盾牌》《荣誉和赞扬》等。
写作背景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入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相关知识肖邦(1810~1849),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1830年,肖邦到法国巴黎。在巴黎的岁月,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肖邦故园,实指肖邦故居,暗指肖邦的祖国,蕴含着肖邦热爱故园、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本文是一篇探访文化古迹、回顾名人生活的叙述性散文,文章中生动的景物描写、社会生活环境的再现,是为了阐述肖邦的音乐创作与他的故乡和祖国的关系,是对音乐进行文学化的再现和诠释。
课堂名师点拨细节揣摩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极力描写一百多年前故园的繁华热闹、充满生机,用意何在?点拨:作者在一开始就极力描写一百多年前故园的热闹与充满生机,目的是和下文写故园颓败后惟独留下一座简朴但却成为波兰人朝拜圣地的小屋构成鲜明的对比,来说明肖邦之家已经成为波兰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坚韧纽带,并突出强调了肖邦人格及其音乐的永恒魅力。
2.“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这段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句子的内涵又是怎样的?试作分析。点拨:本语段用词准确,表意含蓄。“只有”一词体现了肖邦不畏困难的精神,“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含蓄地点明波兰的民族灾难如同突如其来的风雪。肖邦独居异地,只能用琴声来作孤独的抗争;也点明了肖邦的音乐具有持久魅力的原因是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韧顽强、向往美好的波兰民族精神。
3.本文有很多对故园的景色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点拨:(1)特色是本文描写了故园历史、现实的自然环境,一年四季朴素淡雅、持久、深沉的色彩,写出了春天的温和、轻柔,夏天的悠扬、清丽,秋天的深沉、郁闷,冬天的无边静寂。写景细腻、柔美,笔触素雅,特点鲜明。
(2)作用是全面地展示了故园、小屋的美好景色,不同景色与不同音乐作品的风格相伴,为表现音乐创作与祖国故园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为什么说倾听肖邦的音乐就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点拨:倾听肖邦的音乐,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肖邦卓越的音乐才能,还能体会到肖邦流亡与思乡时的痛苦与幸福,还可以领略到肖邦的音乐给波兰人民带来的精神力量,肖邦的音乐是用一颗真诚伟大的心与听众交流。所以说倾听肖邦的音乐就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5.肖邦故园因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点拨:文中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而对故园的无限眷恋,恰恰能滋长肖邦心中对祖国的感情,从而使其音乐充满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结,用文中的话说“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
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深度探究1.整体感知全文,谈谈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乃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点拨:文章第二段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出了肖邦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
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于肖邦的出生地。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请谈谈肖邦、肖邦的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有何影响?点拨:肖邦不仅是波兰人民的骄傲,更是世界人民景仰和膜拜的音乐天才。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一个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尊“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
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再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地,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为后人所景仰、膜拜。
结构图解
写作技法1.全文结构严谨这篇散文以肖邦与故园的关系为线索,开篇紧扣题目,介绍肖邦故园的过去与现在,进而探寻故园对肖邦的陶冶和影响,指出故园风物与肖邦音乐艺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方沃土孕育下产生的伟大的音乐艺术,又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文章最后又回到故园与肖邦音乐艺术的融合中,以二者融为一体作结,结构完整而严谨。
2.妙用对比手法本文运用了较多的对比,可以给人更深刻的印象,更能够激起读者对于文章思想与情感的共鸣。比如豪华府第和数不清的附属建筑消失得无影无踪,与一幢小而简陋的房子成为波兰人朝拜的圣地的对比强调人们对伟人的怀念。瘠薄的土地、平原小道、麦草覆盖的屋顶这些有限财富与肖邦音乐赐予我们的无限财富和充分享受的对比表现了肖邦音乐的价值。故园景色包含的美,既朴素、淡雅,又持久、深沉,这组对比是对应统一于一个事物,重在表现故园土地的人文内涵。
3.妙用通感手法通感的生命力在于语言本身的灵性变化,不同感官之间的交融,往往给人以更加清新深刻的印象,比如“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玛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这里是用视觉(画面)写听觉音乐,还有“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用“曲子”(听觉)来描写色调(视觉)。
4.景物描写紧扣音乐形象散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且生动形象。但是仔细读来,这种描写完全是为阐释音乐形象服务的,不少地方就是把音乐艺术转化成了文字艺术。文章最后一部分为了表现故园的景色与肖邦的音乐融为一体,对一年四季的景物进行了细致描绘,如:“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在这里,作者刻意用形象阐释景物和音乐艺术二者的融合,所以作者说:“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写作素材积累1.素材开发肖邦的音乐对后世音乐家的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其创作的源泉,它不仅能给人美的享受,更是一尊“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2.思维激活肖邦的音乐作为民族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它具有不可估量的威力。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是全民族的,更是全世界的精神财富,它更成为那些客居他乡、流离异国人的精神家园和栖息地。这则材料可用于“热爱祖国”、“在艺术的天地里执著追求”等方面的写作中。
3.精彩运用对于肖邦来说,没有祖国就没有他自己和他的音乐;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祖国都是起着母亲的作用,并且祖国的强大和个人的价值永远都是正比关系。现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强大为我们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新时代的我们一定要学好本领,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为此,我们要学会感恩,我们的一切都是国家给予的,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心胸开阔,富有责任心,才能高境界地报效祖国,我们要珍惜大好时光,真正学到本领,才能在将来的创业中把握住机遇,为祖国作出贡献。
当堂达标训练
课时活页训练
精美文章选读寂静的独语——纪念肖邦逝世150周年肖邦的音乐具有一种无法道明的特别气质。乐声悠扬飘来,听上去似乎是作曲家一不小心,让人窥见了他内心最深处的孤寂沉思。当然,音乐没有具体明确的语义,谁也说不清楚肖邦的自言自语究竟说了什么,但肖邦音乐所独具的表达口吻,几乎一开始就会在听者的音乐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迹。
肖邦所钟情的表达媒介只有一个——独奏钢琴。一个人独自坐在钢琴键盘前,从手下流出的音符自然具备私密性,与上百人合奏交响曲的千军万马之势迥然相异。虽然肖邦远非首创钢琴独奏的第一人,但在他的手下,钢琴在历史中第一次被转型——成了倾诉个人心境的最佳手段。
交响曲、歌剧这类“宏大叙事”的代表性体裁因而在肖邦的创作视野中全然消失,就连奏鸣曲、协奏曲、变奏曲这些在传统中占据钢琴作品中心地位的大型曲体,在肖邦的创作生涯中也一律被置于边缘地带,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具有暗示性标题和绝没有具体景物描绘意图的“小型”作品。这样做不仅需要艺术上的眼力,而且需要道德上的勇气。因为在肖邦时代,除他以外,没有任何一个重要音乐家终其一生固守这种“私人叙述”的写作思路。
舒曼在早年似乎是肖邦在音乐上的同道,但人到中年后,终于没能摆脱德奥根深蒂固的交响乐传统的强大吸引力,拼命在言不由衷的交响语言旋涡中挣扎。至于李斯特,虽然也热衷于钢琴音乐的潜能挖掘和性格拓展,然而更多是为了博取外表的辉煌与廉价的掌声,因而与肖邦独语的趣味恰恰形成对比。
肖邦因此踽踽独行。他身为著名钢琴家,但却完全不像其他炫技大师,不仅在成名之后拒绝旅行演出,甚至很少举行公开音乐会。另一方面,他又违反常规,作品的体裁类型看上去更像是炫技大师为自己实际演出而写作的一些应景小品。据说,肖邦年轻时在华沙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曾对这位天才横溢的后生寄予厚望,希望他日后能在波兰民族歌剧的创建上一展宏图,但日后的事实却令他失望。肖邦似乎很早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天赋,他注定属于一个孤寂的抒情世界,排斥人声鼎沸的喧哗与凯旋。
奇怪的是,他真的非常喜欢歌剧,旅居巴黎时晚间经常去观赏歌剧。众所周知,他最欣赏的同代作曲家是以优美旋律著称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贝利尼。然而,意大利歌剧中的华美咏叹和醉人的旋律转至他的笔下,却没了舞台上的灼热气息,变成了清冷而细腻的内心婉唱,如泣如诉、丝丝入扣。再如肖邦对巴赫音乐的独特吸收。
肖邦终身崇敬这位日耳曼先辈无与伦比的深刻逻辑与清晰思维,虽则巴赫的神性音乐世界与他自己飘逸的音乐风格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然而,肖邦作品中无所不在的复调穿插与线条出没,恰是巴赫对位精神的肖邦变种,正源自肖邦对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自幼便如庖丁解牛般的纯熟运指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