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对应学生用书P29曾子(前505-前436),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南)人,名参,字子舆。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家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强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实现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本文具体内容归纳如下:
对应学生用书P31诵读《〈大学〉节选》第一段,完成以下各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大学之道①,在明②明③德①(指宗旨、原则) ②(动词,使显明,彰明) ③(美好、圣明)(2)在亲①民,在止于至②善①(使……去旧更新) ②(最)(3)欲治①其国者,先齐②其家①(治理) ②(整治)(4)致知①在于格物②①(获得知识) ②(推究事物的原理)(5)壹是①皆以修身②为本①(一切,一律) ②(修养品性)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世间万事皆有开始和结束,(我们)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句式:省略句,“知所先后”前面省略主语“我们”。(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他所重视的反而疏远了,他所疏远的反而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从来没有的。句式: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未有之也”。3.《大学》所展示的儒学的“三纲”“八目”分别是什么?在现代社会是否仍有其意义?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三纲”“八目”这一阶梯之上。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4.“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修身,需经过哪些步骤?[明确]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修身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修身的目的了。诵读第二段,完成以下各题。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所谓诚其意者(使动用法,使……真诚)(2)如恶①恶②臭,如好③好④色,此之谓自谦⑤①(动词,厌恶,讨厌) ②(形容词,形容气味难闻)
③(动词,喜爱) ④(形容词,美好的)⑤(通“慊”qiè,满足)(3)君子必慎①其独②也①(使动用法,使……谨慎) ②(独处)(4)掩①其不善,而著②其善①(遮掩,掩盖) ②(显露)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毋自欺也。译文:做到不欺骗自己。句式: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自”作“欺”的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毋欺自也”。(2)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译文:这就是说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中诚,于外形……”。7.如何理解儒家最高境界——“慎独”的含义?“慎独”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明确] 《辞海》中对“慎独”是这样解释的:“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大学》中也强调要“诚于中,形于外”。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乱吐痰等问题在大庭广众之下和独自一人时是一样的。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慎独”更是公民必修的一课。表里如一,真诚做人,乃立身之本。诵读第三、四段,完成以下各题。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动词,端正)(2)心不在焉(兼词,“于之”)
(3)视而不见(连词,表转折)(4)人之①所亲爱而辟②焉①(对于) ②(有偏向)(5)故好而知其恶①,恶②而知其美③者,天下鲜④矣①(缺点) ②(厌恶) ③(长处,优点) ④(少)(6)莫知其苗之硕(大,引申为茂盛的意思)9.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译文: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品性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句式:判断句,“此谓……”表判断。10.为什么说修身在正其心?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11.如何理解“修身”与“齐家”的关系?[明确] 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在这里,修养自身品性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正因为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家庭和家族),所以才有一个克服感情偏私的问题。诵读第五、六段,完成以下各题。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走出家门)(2)弟①者,所以②事长也①(通“悌”,顺从和敬爱兄长) ②(用来……的)(3)一家①仁②,一国兴仁①(家族) ②(仁爱相亲)(4)尧、舜帅①天下以仁,而民从②之①(通“率”,带领) ②(跟随)(5)是故①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②人
①(所以) ②(兼词,之于)(6)而能喻诸人者(开导,使……明白)(7)上老①老②而民兴③孝,上长④长⑤而民兴弟⑥,上恤孤而民不倍⑦,是以⑧君子有絜矩之道也①(动词,把……当做老人看待) ②(老人) ③(兴起)④(动词,把……当做长辈看待) ⑤(长辈) ⑥(通“悌”,尊重自己的兄长) ⑦(通“背”,违背) ⑧(因此)13.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译文: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得到了对国家进行治理的教育。句式: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是“故君子不出家而于国成教”。(2)孝者,所以事君也。译文:在家孝顺父母的道理,也就是用来侍奉国君的道理。句式:判断句,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3)桀、纣帅天下以暴。译文: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句式: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是“桀纣以暴帅天下”。(4)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译文:如果对自己不讲求恕道,却想开导别人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还没有过这种事情。句式: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未有之也”。(5)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译文: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句式:判断句,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14.第五段是如何论证“治国必先齐其家”这一观点的?[明确] 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论证观点:一、有德行的人要做到孝、慈、仁,使家族相亲相爱,谦让互谅,从而使国家内部安定兴盛。二、有德行的人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才能使百姓信服,国家内部团结安定。15.你是怎样理解“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的含意的?这种观点在今天有无其现实意义?[明确]
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16.第六段中“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强调了什么?[明确] 强调了在上位的人的示范作用对于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对应学生用书P105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躲避B.物格而后知至格:探究C.其机如此机:机遇D.见君子而后厌然厌:讨厌解析:A项,“辟”应为“偏向”,C项,“机”应为“作用”之意,D项,“厌然”应为“掩盖、掩藏的样子”。答案:B2.下列各项中两个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是( )A.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B.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其所令反其所好C.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D.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解析:A项,句中表停顿,助词/……的人,代词;B项,所字短语,助词;C项,这,代词/则,就,副词;D项,兼词,“之于”/形容词,众多。答案:B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C.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D.孝者,所以事君也解析:A项中“大学”意为古代天子所设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教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与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有所差别。B项中“好色”意为美好的女子,与今义常用的“喜好美色”的贬义用法不同。D项中的“所以”意为“用来……的方式、途径”,与现在的因果关系连词意义用法也不同。答案:C4.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未之有也 毋自欺也B.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孝者,所以事君也C.此所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尧、舜帅天下以仁D.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解析:A项,宾语前置;B项,判断句;C项,判断句/状语后置句;D项,无特殊句式。答案:C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3)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______________;慈者,______________。(4)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2)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3)所以事长也 所以使众也 (4)上长长而民兴弟 上恤孤而民不倍6.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使天下人去旧更新,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2)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3)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二、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7~10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7.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一项是( )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⑤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⑥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A.①⑤⑥ 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⑥解析:①不是直接阐释,⑤是“小人”的做法,⑥是从反面说明。答案:B8.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解析:D项,理解不正确,原文是“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并没有说这类人也要“慎独”。答案:D9.选段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例分析其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对比手法在文中多处运用。如: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通过对比,强调应注意轻重缓急,不能本末倒置。再如:恶恶臭,好好色。通过对比表现出人的“爱美厌丑”的天性。巧用对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10.“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格物致知”是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也指对真理的道德修养过程。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的复杂的变化世界,要想揭开大自然的奥秘,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完成。不管是研究自然科学,还是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也只有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分析、不断探究,才能真正做到“格物致知”。(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
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1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就:发扬B.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轻:宽容C.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廉:廉洁D.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称:赞美解析:“廉”应当解释为“低、少”。答案:C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B.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C.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D.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解析:“强者……”“懦者……”句式一致,“强者”后不能断开,排除A、C;“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句式一致,“修”后不能断开,排除D。答案:B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讲述了“古之君子”在“责人”和“待己”方面的态度,赞扬了“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B.文章第二段讲述了“今之君子”在“责人”和“待己”方面的态度,批评了“今之君子”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C.文章第三段分析、揭示了“今之君子”“责人也详”“待己也廉”等行为产生的根源在于“怠”和“忌”。D.文章运用比较对照的论述方法和并列以行的结构方式,行文严谨态度恳切,深刻阐释了毁谤的由来和实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显示了作者文章讲求章法、精于组织的特色。解析:并未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答案:D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古代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严格而且全面,他们对待别人宽容而且简约。(2)读书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而希望名声显扬、德行推广,太难了。参考译文:古代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严格而且全面,他们对待别人宽容而且简约。严格而且全面,所以努力不懈怠;宽容而且简约,所以人家乐于做好事。听说古代有个叫舜的人,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推究舜成为舜的原因,要求自己说:“他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从早到晚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发扬那些和舜相似的地方。听说古代有个叫周公的人,他的为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推究周公成为周公的原因,要求自己说:“他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从早到晚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和周公相似的地方。舜,是一位大圣人,后世没有谁比得上;周公,是一位大圣人,后世没有谁比得上。这些人却说:“不如舜,不如周公,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要求自己严格而且全面吗?他们对待别人,说:“
那个人能有这一点,这就够得上是好人了;能擅长这个,这就足以算是一个有技能的人了。”他们只肯定别人的一种长处,而不苛求其他的方面,只赞许别人现在的进步而不追究他的过去的毛病。小心谨慎地只担心别人得不到做好事应得的好处。一种美德容易培养,一种技艺容易掌握;他们对待别人,却说:“能有这样,这就足够了。”又说:“能擅长这个,这就足够了。”这不就是对待别人宽容而简约吗?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的,他们对别人要求繁多,对自己要求简少。对别人要求繁多,所以别人难于去做好事。对自己要求简少,所以自己进步就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说:“我擅长这个,这就足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才能,说:“我能够这样,这也就足够了。”对外这样欺骗别人,对内这样欺骗自己,没有多少收获就停止进取了。这不就是对待自己要求简少吗?他们对待别人,说:“他虽然能做这个,但他的人品不值得赞美;他虽然擅长这个,但他的才用不值得称道。”举出他一方面的欠缺而不考虑他多方面的长处,只追究他的过去不考虑他的今天,提心吊胆地只担心别人有好的名声。这不也是要求别人太周全了吗?这就叫做不以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这种人是尊重自己啊!虽然这样,造成这种情况,是有根源的,那就是懈怠与妒忌。懈怠的人不能自我修养,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提高修养。我曾经试验过这一点。我曾试探地对大家说:“某某是个好人,某某是个好人。”那些应声附和的,一定是我称赞的人的朋友;要不,就是同他关系疏远、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惧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几种人,强硬的人一定会愤然表示反对,怯懦的人一定会在脸色上表现出很不高兴了。我还曾试探地对大家说:“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应声附和的,一定是我说的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疏远、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惧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几种人,强硬的人一定高兴地发言赞同,懦怯的人一定高兴地露出笑容。因此,一个人事业有了成就,诽谤就随之产生了,一个人品德高尚了,诋毁就随之而来了。唉,读书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而希望名声显扬、德行推广,太难了。啊!居于上位而将要有所作为的人,听取我的这些意见并牢记在心,那么,国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三、语言表达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有了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想到民族,想到人类,想到更远的事情;他才可以有爱,有温暖,有批判,也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如此,当一个作家有了博大的胸怀时,他才能“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他才能有大视野,知道自己的分量,自己的不足。为什么当代文坛几乎没有包前孕后的文学大师?就是精神世界的严重不足,这里有作家的责任,也有时代、社会的责任,即文化的不繁荣。须知,文化的冲撞才能诞生文化的繁荣,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代上海、江苏、浙江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文化大师,就是因为那里文化本来发达,而近代更是先得西方文化的进入,这种中西文化的剧烈冲撞,开掘出他们巨大的文化创造潜力。于是有了章太炎、蔡元培、鲁迅、茅盾、吴昌硕、刘海粟等等。解析:本题讨论的话题是“文化修养”,第①空白处后主要介绍了要有文化修养的原因,根据语句的前后连贯可知,第①空白处可填写的内容和“文化修养”“作家”有关,由此可推知此处可填写:为什么要看重作家的文化修养呢。第②空白处前强调的是“胸怀博大”,空白处要求填写诗句,所以此处可填写“一览众山小”;第③空白处前介绍了“文化的冲撞才能诞生文化的繁荣”,空白处后又写了“文化大师”,可知此处可填写:只有在文化冲撞中才可以产生大师。参考答案:①为什么要看重作家的文化修养呢 ②一览众山小 ③只有在文化冲撞中才可以产生大师16.下面是《人民教育》2016年第19期封面关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系内部结构图,请用文字把它描述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朱熹认为,《大学》“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因此是儒家正宗货色,体现了儒家政治理想与实现这一理想的人格、精神全面训练的方法。林语堂认为,“大学”是王公贵族子弟受教育的场所,《大学》就是给王公贵族子弟学习的“思想政治教材”。林老先生的这个说法,肯定是受到了西方政治学院的启发。《大学》产生时,礼仪形式与思想教育在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层生活中十分重要,《大学》可能是儒家名人曾子专门为贵族子弟定制的“人生发展规划书”。南怀瑾在《大学微言》中认为,《大学》思想来源于《易经》中乾卦《文言》,因为《大学》作为王公贵族子弟即未来统治者的学问,理想的境界是与天地(空间)合德,与日月(时间)合明,与四时(周期)合序,与鬼神(我们可以理解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或者明物质与暗物质)合吉凶。将这些词汇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大学》告诫我们,要成功,就得学会“不与天斗,不与地斗,不与人斗”,要尽量做到天人合一、环境友好、社会和谐,过“低碳”生活,实现政治文明。南怀瑾老先生认为,通过《大学》之道“三纲七证与八目”的训练,达到上述“四合”(古代圣贤提出的人生修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求,可以治国平天下,不仅与天下众生同呼吸共命运,还可以与天地日月共争辉。我们认为,从对《大学》之道的解构与重构看,朱熹的认识可能是正确的。《大学》集中体现了古代儒家为王公贵族绘制的从学进而从政的“人生规划发展路线图”
,由此展示了对生命、学问、道德、能力等的“系统考核”要求,虽然这些系统的考核指标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在自然与社会交错运动中,如何掌握《大学》之道,成为人生大事。以《大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茅台”,充分体现了人类文化第一次成熟期的精华,醇香无比,但没有好好进行现代意义的营销策划。我们要抛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酸儒观念,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新教运动”。作者本着对中华文化的崇敬心态,本着继承与重构中华新文化,进行抛砖引玉,但愿中华民族文明复兴过程中,炎黄子孙共同重燃儒学之火,为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