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3、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习难点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3、 教学用具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小纸卡。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因为纸卡上的字为小五号字,所以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到底写的是什么?为什么纸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25分钟) 1、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2)提问:上面物体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教师指名学生回答。(3)教师将预置在电脑中的一幅图片,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图片。2、操作探究,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4。(2)小组交流: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3)学生动手在教师发的方格纸上画图。教师巡视,个别指导。(4)展示学生作品,交流画法。(5)引导观察发现。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方面观察)
②深化小结:每个图形各边的长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内角不变。图形变大,但形状不变。3、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缩小的含义。(1)提问: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猜一猜)(2)学生动手画一画。(3)交流。(可课件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4、总结提升: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异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图形的各边的长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学案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思考相关问题,进入新课学习。1、(1)学生观察主题图,分辨物体的放大与缩小。(2)可以看出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映图表、灯光照出的影子都是把物体放大,而照相机照相是把物体缩小。(3)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感知放大与缩小的现象。2、(1)学生观看课件,获取相关信息。(2)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3)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4)学生展示作品,交流画法。(5)学生观察发现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3、(1)学生猜想各个图形缩小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画出缩小后的图形。(3)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4、学生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化特点。三、巩固练习。(6分钟)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63页第1、2题。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2、布置作业。 板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大小变了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形状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