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设计:第11课师说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设计:第11课师说

ID:1032715

大小:60.6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师说【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比的论证方法【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2.熟读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课吋安排】1课吋【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那么,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来探个允竟吧!二、走进作者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州南),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倡导者。因为古代吕黎(今辽宇朝阳)韩氏是望族,自谓郡望吕黎,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吕黎。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屮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Z首。三、文学常识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吋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辞藻、典故、排比、对偶但内容空洞的骈文视为俗文,认为自己的自由化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冃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唐宋八大家)他们重视写真情实感,强调“ 务去陈言”(韩愈《答李翊书》)和“词必己出”(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的独创精神。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的华而不实的文风。四、解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更随意。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于“说”一类文体。“说”,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Z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Z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是抨击时睥,宣扬从师的道•理。五、探寻背景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屮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屮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來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唐代,魏晋以來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示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來,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述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六、研习课文(三读课文) 一读读通顺二读懂文意(词,句)三读析结构[内容梳理](1)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2)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3)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4)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诵读第一白然段,用原文冋答下列问题。①人为什么要从师?1.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人非生而知之者。②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诵读第二白然段,用原文冋答下列问题。①本段对“古Z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岀了怎样的结论?“圣益圣,愚益愚。”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②接着,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③本段屮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Z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是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结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④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先用自己的话概扌舌,再用原文回答。概插: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是错误的,愚蠢的。原文:“学者必有师。”论据(三个对比)对比作者议论抒情正确态度错误态度论据(1)(纵比)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论据(2)自相矛盾)爱其子,择师而教Z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论据(3)(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耻相师呜呼,智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的观点?“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眨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七、探究《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唐“古文运动”倡导:①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师说》将“学者有师”、“尊师”、“重道”的思想通过第一段的正面阐述、第二段正反对比论证、第三段的例证得以系统而严密的阐发,是文(形式)道(内容)统一的典范。②作家面对现实,表见解,抒真情。《师说》针对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恶习,进行了大胆的批判,提出了进步的师道见解。因此,《师说》是唐“古文”的代表作。八、写作特点赏析(一)论证方法1.下定义、作结论: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2.对比论证: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髙,尚且从师学习;“今Z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Z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3.引用论证: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说服力。而在短短的几行字 中,述事引言简洁明快,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二)语言特色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来,“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Z所以为圣,愚人Z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在这一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2.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韩愈的散文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Z圣人……”,“今Z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又称连珠,顶珠、蝉联,民间俗称为“咬字”,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儿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Z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Z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4.丰富的语气表达: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语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九、交流表达你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什么?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