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1.借助学习经验,主动建构新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整数乘、除法口算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已有学习方法的唤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通过知识的迁移同化新知。2.以自学指导为导向,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突出建模思想。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之后,我及时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行看书解决问题,遇到看不懂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随时小声请教同桌或老师,这就使学生不断地对知识进行迁移,便于学懂新知。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先看书自学,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存在的问题,教师在了解了学情和教材的基础上,决定教学的方向,实现了“以学定教”这一理念。3.以问题为牵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合理化。在课堂上,老师多问几个为什么,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合理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浅层次的模仿;另一个是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我力求通过不断追问的形式,促进学生对新知深层次的理解,最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学习目标1.使学生在已学的乘法、除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乘法、除法的意义。2.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学习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习难点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学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3分钟)1.回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指名回答。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独立回忆。2.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340+190=586-98=答案:530验算530-190=340488验算488+98=5862.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1)四(1)班有52人,每2人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答案:52÷2=26(组)答:可以分成26组。
(2)四(1)班每2人一组,可以分成26组,四(1)班一共有多少人?答案:26×2=52(人)答:四(1)班一共有52人。3.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道算式。15×43=645114÷3=38答案:645÷15=43645÷43=15114÷38=33×38=1144.小明家养了36只鸡,养的鹅的只数是鸡的一半,养了多少只鹅?答案:36÷2=18(只)答:养了18只鹅。二、探究新知。(25分钟)1.出示例2第(1)题: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2.引导学生列式计算,并板书。3.引导比较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说一说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4.小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2.学生列式计算。①用加法算:3+3+3+3=12(枝)②用乘法算:3×4=12(枝)3.讨论交流: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4.明确: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5.出示例2第(2)、(3)题,提问:这两道题与第(1)题相比,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6.引导学生比较第(1)个算式和第(2)、(3)个算式有哪些不相同的地方?7.总结除法的意义。8.引导学生明确除法各部分的名称。9.引导学生观察这三道算式,发现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5.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6.学生自由发言。7.明确除法的意义。8.明确除法各部分的名称。9.明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0分钟)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3题。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4、5题。1.独立完成,并说明理由。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四、课堂总结。(2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五、教学板书六、教学反思在前三年半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乘法、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教学,对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整个教学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悟出知识的真谛,以求得其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体验成功后的喜悦。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