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好:乐: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知道,懂得好:乐: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知道,懂得好:爱好乐: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知道,懂得好:爱好乐:以……为乐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知道,懂得好:爱好乐:以……为乐之:代词,它,代知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知道,懂得好:爱好乐:以……为乐之:代词,它,代知识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人思绪流动,仁德的人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译文:知:通“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饮水:疏食:肱:而:之:而:于: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吃,作动词饮水:疏食:肱:而:之:而:于: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吃,作动词饮水:疏食:粗粮肱:而:之:而:于: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吃,作动词饮水:喝白水疏食:粗粮肱:而:之:而:于: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吃,作动词饮水:喝白水疏食:粗粮肱:而:之:而:于:gōng胳膊。曲肱,即弯着胳膊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吃,作动词饮水:喝白水疏食:粗粮而:连词,修饰之:而:于:肱:gōng胳膊。曲肱,即弯着胳膊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吃,作动词饮水:喝白水疏食:粗粮而:连词,修饰之:代肱而:于:肱:gōng胳膊。曲肱,即弯着胳膊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吃,作动词饮水:喝白水疏食:粗粮而:连词,修饰之:代肱而:却,转连于:肱:gōng胳膊。曲肱,即弯着胳膊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吃,作动词饮水:喝白水疏食:粗粮而:连词,修饰之:代肱而:却,转连于:肱:gōng胳膊。曲肱,即弯着胳膊对于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乐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根本看不上眼)。”
坦:荡荡:戚戚: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荡荡:戚戚: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坦:《说文》:“坦,安也。
荡荡:广远之称。戚戚: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坦:《说文》:“坦,安也。
荡荡:广远之称。戚戚:心胸宽广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坦:《说文》:“坦,安也。
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心胸宽广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坦:《说文》:“坦,安也。
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心胸宽广忧愁悲伤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坦:《说文》:“坦,安也。
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心胸宽广忧愁悲伤孔子说:“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经常忧愁。”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译文:坦:《说文》:“坦,安也。
克己:为①:复礼:一日:归仁:焉:为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克己,克制自己。为①:复礼:一日:归仁:焉:为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克己,克制自己。为①: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一日:归仁:焉:为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克己,克制自己。为①:是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一日:归仁:焉:为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克己,克制自己。为①:是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一日:有朝一日归仁:焉:为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克己,克制自己。为①:是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一日:有朝一日归仁:①归,归顺。仁,即仁道。②归,称许、赞赏。仁,有仁道的人。焉:为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克己,克制自己。为①:是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一日:有朝一日归仁:①归,归顺。仁,即仁道。②归,称许、赞赏。仁,有仁道的人。焉:语气助词,了为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克己,克制自己。为①:是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一日:有朝一日归仁:①归,归顺。仁,即仁道。②归,称许、赞赏。仁,有仁道的人。焉:语气助词,了为②:实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事:目:斯:不敏:由:请: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事:目:斯:不敏:由:依靠。请: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事:目:斯:不敏:由:依靠。请:而:难道。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事: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斯:不敏:由:依靠。请:而:难道。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事: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斯:不敏:迟钝,不聪明。由:依靠。请:而:难道。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事: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斯:不敏:迟钝,不聪明。由:依靠。请:请允许,希望。而:难道。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不敏:迟钝,不聪明。由:依靠。请:请允许,希望。而:难道。从事,照着去做。事: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斯:这些不敏:迟钝,不聪明。由:依靠。请:请允许,希望。而:难道。从事,照着去做。事: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德之人。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译文:
●在本文论述的思想中,你认为对你启发最大的是哪一点?为什么?●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
原文:
原文:注:第一个以及第三个“道”是名词,道理;第二个“道”是动词,说出。第一个以及第三个“名”是名词,名字;第二个“名”是动词,叫出。“非常”是“不是永恒”的意思。
“道”(如果)可以说得出,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叫得出,那它也不是永恒的“名”。释义:
原文:
原文:注:始:母:名:
原文:注:始:指开端;母:名:
原文:注:始:指开端;母:指根源;名:
原文:注:始:指开端;母:指根源;名:指命名
原文:注:释义:因此,我们用“无”来命名万物的开端,用“有”来命名宇宙万物产生的根源。始:指开端;母:指根源;名:指命名
注:徼:玄:妙:
注:徼:玄:妙:微妙;
注:徼:边界,极限;玄:妙:微妙;
注:徼:边界,极限;玄:玄妙妙:微妙;
注:徼:边界,极限;玄:玄妙妙:微妙;释义:因此,可以从永恒的“无”中去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可以从永恒的“有”中去推知万物的极限。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原文:
原文:释义: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何谓“道”?
有一存在浑融而成,先于天地分化的现实世界而存在。
它无声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灭。可以称之为天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
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大”。
大意味着运行,运行意味着广远,广远意味着循环往复。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里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随遇自在作为法则。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随遇自在作为法则。“自然”:“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所以谓之“自然”。
何谓“道”?
何谓“道”?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一)“道”就是路,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中所写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何谓“道”?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何谓“道”?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
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
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本章旨在说明:
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
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1.构成世界的实体
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1.构成世界的实体2.创造宇宙的动力
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1.构成世界的实体2.创造宇宙的动力
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1.构成世界的实体2.创造宇宙的动力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1.构成世界的实体2.创造宇宙的动力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1.构成世界的实体2.创造宇宙的动力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作:始:生:夫:有:去:唯:
注:作:生长;始:生:夫:有:去:唯:
注:作:生长;始:拒绝;生:夫:有:去:唯:
注:作:生长;始:拒绝;生:生养(万物);夫:有:去:唯:
注:作:生长;始:拒绝;生:生养(万物);夫:有:占为己有;去:唯:
注:作:生长;始:拒绝;生:生养(万物);夫:句首发语词,无义;有:占为己有;去:唯:
注:作:生长;始:拒绝;生:生养(万物);夫:句首发语词,无义;有:占为己有;去:唯:表原因的语气副词;
注:作:生长;始:拒绝;生:生养(万物);夫:句首发语词,无义;有:占为己有;去:失去。唯:表原因的语气副词;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有了丑;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有了不善。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有互相对立而协和,前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去拒绝。生养了万物却不占为己有,虽然(对万物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却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才不会失去。译文:
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
十九章
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才会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百姓才能回到孝慈。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与欲望,放弃学问,没有忧愁。十九章
本章针对社会病态,老子提出治理的方案。老子先从反面讲应该去除哪些东西,再从正面讲应该怎么做;老子主张摈弃知识、智慧,摈弃仁义等道德规范。他认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
七十八章:
七十八章: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者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像是反话。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本章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
八十章:
国土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机会去使用。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时代,(使人民)有甜美的饮食,美丽的衣服,安全的居所,欢乐的习俗。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