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体验成功《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第8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材分析:这节课选自第五单元的三角形,之前,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学过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和“三角形的分类”,对这些知识有较好的掌握,但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的意识还有待培养。本节课教材是按实验、探究规律到归纳揭示规律最后实现灵活运用规律,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我深入理解编排意图,教材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搭建了初步的平台。我就更要做到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节课就是要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特征,概括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规律,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设计思路:在设计时,我根据新课程要求,结合我校《导、学、议
、练》,《大课套小课》的指导精神,依据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思维向形象思维过度的关键这一特征,在教学中根据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使用直观教具的演示,以多种的教学方法来优化组合。力图让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大胆猜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本课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 注重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依据教学内容及学生自身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明确三角形内角和概念,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可以运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和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研究过程,感受数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猜想、推理、验证和动手操作的能力。3、情感和态度:使学生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的图形之美,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并能体会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180º,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教学难点:采用多种途径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拓宽学生思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新课程明确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观察,猜测,操作,思考,总结等方法,把学生带进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整个学习和探索活动,体现出开放性思维和多元思维并存的思维方式,教学生初步学会自主梳理知识,探索知识的方法,使他们亲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件三角形教具学具准备: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量角器剪刀三角尺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有了良好的开端,课就成功了一半。在这一环节,我用情景到如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师导语:孩子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些小朋友与我们一同学习。瞧,他们来了,认识吗?(举着各种三角形头饰的小朋友与大家打招呼:嗨,大家好,我的名字是-----?)学生回顾了已经认识的几种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2、任一个三角形介绍:我们三角形家族里按角来分有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但不管是什么角的三角形,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三个角,这就是三角形的内角,三个角的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3、师:孩子们真不错,一眼就认识了它们!可是这次他们之间遇到了一些小问题,需要大家的帮助。你们愿意吗?4、情景表演:大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的都大。”锐角三角形说:“是这样吗?我可不这么认为。”钝角三角形说:“别吵了,我有一个角是最大的,所以我的内角和是最大的。”锐角三角形不服气的说:“那才不一定呢”等边三角形说:“大家都别争了,还是请大家裁判吧”5、师:同学们,让我们来做一回裁判。好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这一环节是实现教育目标、落实重难点的核心层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前面的情景,已经引发了
学生的思考,要比较内角和的大小,就要知道各自的内角的度数,从而引导学生开始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进行思索。为了突出体现新课标中的新理念,我在这一环节中安排了学生自己思考,进行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注意通过学生大胆猜测,动手操作的方法来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因为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从而创造了一个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此外我还注意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小组合作避免了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先分工,再测量,记录,计算,小组成员要找寻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来进行操作。通过测量,比较这一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但测量本身有差异,所以老师不会在这儿直接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而是让学生想办法验证猜想,想想有没有别的办法。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孩子的智慧来自于动手。学生通过剪,拼,折等操作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学生利用语言概括出结论,从中还提高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点题:那刚才这些小伙伴的内角和,谁大呢?为什么?那我们小朋友遇到问题应该争吵吗?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在这里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如汇报的过程:哪个小组想到前边来说说你们的方法,并把操作过程演示出来。我们是用的:折叠法、度量法、拼凑法等要说出是怎样做的,结果是多少。他们小组度量的是个锐角三角形,还有那个组也用的这种方法但度量的其他三角形的吗?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你能说说吗?你们手中的每个三角尺的内角和是多少呢?三角尺是我们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工具,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研究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如总结结论的过程:请大家一起来看看黑板上的表格,说明了什么? 看,我们同学的本事还真不小,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采用不同的方法,我们都可以证明出不管什么三角形,它的内角和都=180º。现在把你的发现大声地告诉你身边的同学,你开心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以应该像今天一样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自己动手去试一试,你会发现数学王国里的更多奥秘。在这里给每个小组的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的机会,不仅仅是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操作,更锻炼了孩子的胆量,发展了他们的语言。二、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环节我会安排有梯度的三个层次的练习题,为了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为了缓解学生课中的疲劳,我会设计成三星级的智慧星级台阶来激励学生做题的兴趣。1、刚上课我们所分类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呢?2、在一个三角形中,∠1=60°,∠2=42°,求∠3?3、等腰三角形给底角求顶角(课件出示风筝图)直角三角形求另一锐角3、边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是多少?另外2个角呢?4、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每个侧面是三角形,样子象金字,基底是一个正方形。四个侧面的形状都是等腰三角形,顶角约52,你能算出底角吗?四,应用实践,拓展延伸你能画出有2个直角和2个钝角的三角形吗?老师把一个大教具三角形剪成几个小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你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你是怎样想的?两个等大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任意四边形呢?
五边形呢?六边形的内角和呢?观察你的答案看看有什么规律,下课的时候请你试着写一写。 针对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我设计思考题要求学生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规律,求解多边形的内角和,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去求解多边形的内角和,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这样安排可以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按照逻辑思维去推想,并将这种思维方式延伸到课下,这样就给学生思考问题创设了一个更广大的空间)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在知识上和方法上都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的是什么?你有什么遗憾吗?下次数学课怎么做呢?1、知识上: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n-2)×180°2、方法上:通过动手操作来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是以后我们在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六、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角1角2角3角(1+2+3)度量法拼凑法折叠法 纵观这个教学过程,初步体现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反复验证——总结规律——灵活运用”
这一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体验到知识的产生都经历了曲折艰苦的创新过程。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能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与批判,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预测)本节课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去,让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体验到探索的甘苦,领略成功的喜悦,从根本上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索中成长,最终实现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结束语:本节课还有许多不妥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和同行多多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