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教学案:第二章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含答案)1.根据课本中的材料,请谈一谈你对“素材是什么”的理解。[明确] 一般认为,素材就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广义的素材泛指客观世界的一切生活现象,从作者获取素材的不同途径来看,素材可以分为直接素材(如自身经历的事情)和间接素材(如图文资料)。2.影响作者对素材不同处理的因素是什么?[明确] 是认识。不同作者因认识不同会导致对素材的使用不同,即便同一作者,因认识的变化对素材的使用也会变化。3.怎样使素材由零碎的材料成为有机整体?[明确] 找出联系,经过分析再加以综合。先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经过分析,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再加以综合,素材才能由零碎的材料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4.“中心印象”和使用素材有何关系?
(1)素材就是我们遇到某件事或者观察某个事物时得到的印象或感觉,而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2)“中心印象”决定对素材的使用。写作时,实际只能写出素材中极少的一部分,这部分就是所有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因此说,中心印象决定了对素材的使用。5.读课本P20、P21思考:罗中立的经验对我们处理写作素材有什么启示?[明确] (1)作者在受到素材“触动”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2)作者要善于通过“中心印象”去发现并挖掘素材的内在“意义”。(3)作者心中的“立意”要不断地调整,使素材得到不断深化,让素材表现的“意义”不断升华,最终表现出深刻的旨意。技法所谓“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抓住这样的“感触点”,再结合社会现实,从零碎的社会现象中,挖掘人性的共通之处,定会找到与众不同而又深刻的切入点。以下三种方法会达到更好的效果。1.强化渲染材料的表现和结果部分(1)一则证明论点的材料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表现,即材料叙述部分;一是结果,即材料分析和判断部分。表现和结果组合起来就能证明论点。而论证的力度,就体现在强化渲染材料的表现和结果两部分。如:“学问”是“问”来的,不问哪来学问?(一陈述,一反问,提出论点,论点的核心是“问”,所以后文应强化渲染的就是“问”的表现及结果)有这样一个故事,山里的先生到水乡做客,朋友请他吃菱角,他竟连壳一起嚼。朋友教他去壳吃,他冒充内行,说连壳吃可清火解毒。朋友问他:“你那里也有?”他回答:“山前山后都有,多得是。”(这是表现,即叙述部分,作者进行了强化渲染:吃菱角不去壳,反说可清火解毒,不问之一。胡说菱角山前山后都有,不问之二。单说其中一点,自然也可证明观点,但讽刺“不问装懂”的力度不够,也即强化渲染不够,但作者“不问之一”之后继续渲染,使讽刺力度进一步加强)这真叫人捧腹。(这是结果,属材料判断,“不问”的人只能制造笑话,因此证明,我们应当多问)学习可不能像这位山里先生吃菱角,既不虚心求教,却又自以为是。(对材料下了判断,还不等于论点就得到了证明,因为材料和论点之间尚属“分立”阶段,准确说,二者的关系虽然已经达到“神合”,但还只是“貌离”状态。这句话恰是围绕结果的分析,在论题“学习”和材料“吃菱角”之间架起桥梁,使论点和材料不仅“神合”,而且“貌合”)人们把“有知识”说成是“有学问”,(这是论证的第二个材料,从人们的习惯看法处谈“问”的必要性)
学问学问,学了要问,学与问相辅而行。(对“学问”本身进行解释,也就很好地证明了“学”与“问”的关系)不学无以致疑,不问无以决疑。释其一疑,便长一智。口不常问,心便常闷。(分析“学而问”和“学而不问”的结果,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强化渲染)有人说,孔夫子的学问是问来的。他“入太庙,每事问”,他以“己能问不能”。(孔子的学问,世人皆知,所以作者没有刻意强化“问”的结果,只是强化“问”的表现:一是“入太庙,每事问”,一是以“己能问不能”。说其中之一,自然也能证明观点,但论证力度不够,所以还是多列一个“问”的表现为好。)明朝医学家李时珍踏遍青山绿水,拜师访问,问药农,问长者,问一切有经验的人,(列举“问”的表现,也即强化渲染,三“问”构成排比句式,论证的力度便出来了。至于李时珍在途中如何历尽千难万险,甚至如何遭遇抢劫的素材就不必写了,因为这些素材与“学”“问”无关)虚心求教,终于写出了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强化“问”的结果,这是其一)对人类医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强化“问”的结果,这是其二)所以,学不可缺,问就不可少。(2)强化渲染“表现”部分:吃透观点重心——然后列举能表现重心的事实、现象、数据等即可。强化渲染“结果”部分:除了列举各种可能的分析、判断结果外,我们还可以用“升华”结果的方式。所谓“升华”结果,就是将事情可能有的结果(意义或作用等)合理地扩大、拔高,把事情放到历史、文化、哲学等大背景下去探讨结果,试图将事情与历史、文化、哲学建立联系。如:原稿:严子陵是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当了皇帝之后,想请严子陵辅助自己,但严子陵不愿为官。刘秀四处寻找,最后在齐国找到了他。但严子陵不顾光武帝低声下气的恳求,坚持不肯为官,又回到富春江边,继续垂钓耕田。升华稿:江南文人的一大偶像严子陵是东汉开国君主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对他的才学人品佩服得五体投地。刘秀做了皇帝之后派人四处打探他的下落,后来终于在富春江畔的茅屋里找到了他。然而高官厚禄丝毫没有动摇严子陵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他把脚搭在光武帝的肚皮上与他同枕共眠了一晚之后,便匆匆返回富春江畔做与世无争的隐士去了。这是一位高尚的真正热爱山水的人,对世间浮华一无所羡,他像云中之龙一样出没于秀山明水间,使我们只能一鳞半爪地部分了解到他的生活。我们只知道他如同屈原笔下的那位渔父一样长期耕田行吟于美丽温情的富春江畔,最终无疾而终。后来,他的墓前留下了苏州一位名臣范仲淹的著名吊联——“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2.强化渲染材料细节当一则素材过于短小、单薄时,它就不宜直接运用到文章中去,无法充分说理。这时,就需要对素材进行扩展,或增加细节,或增加内涵,总之,务必使它丰满起来,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如:
1849年10月,38岁的肖邦离开了人世。遵照肖邦的遗嘱,朋友们将他保存了18年的那杯泥土,撒在他的棺木上。他一生思念祖国,现在,死了也嗅着祖国泥土的芬芳而去。遵照肖邦的遗嘱,朋友们又将他的心脏装在一个匣子里,从巴黎运回波兰,赤子之心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占领波兰。盛有肖邦心脏的匣子一直被珍藏起来,没有遭到破坏。肖邦的心已成为爱国的象征。1949年10月17日,肖邦逝世100周年那天,那颗赤子之心、爱国之心,终于回到了庄严古老的教堂。他的心永远在祖国与人民中跳动。评析:文段正是抓住了“肖邦的心脏”这一细节做了充分的强化渲染,不但写了肖邦心脏回归祖国,还增添了二战期间的这一场景。最后升华到“肖邦的心已成为爱国的象征”,主题得以彰显。再如四川高考优秀作文《总有一种期待》的片段:总有一种期待,能像季羡林先生那样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曾看过他的一张照片,苍老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一株兰花,目光是那样澄澈坚毅,双手握得又是那样坚定。一代大师,隐去种种已有的名誉,只为“存真”,只为保持一颗洁白而平静的心灵。他在书中以“做真实的自己”作序,以“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为题——是啊,人要怎样才能坦然地让内心做一面镜子,向外映照一个花样万千的世界,向内反射一个平静如水而又深邃无比的内心!期待,也能在牛棚里回首往事,整理自己的思绪;期待,也能在燕园的海棠下梅妻鹤子,与红绿相伴永生。评析:作者既直面现实,又能超越现实,立足于人的心灵行文,在众人热衷于浮躁的时候,期待内心的宁静。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彰显思想美。季羡林老先生为人谦虚、宽容,其深居简出、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一丝不苟、谨小慎微的治学态度都是让人敬佩的。但在季老先生这些优秀的品质中,于当今社会最为缺乏的恰恰是他那颗“平静的心”。这也恰恰是本文作者对这位老人的最强烈的“中心印象”,于是本文作者尽舍其余,通过描摹其“澄澈坚毅”的双眼和叙述其序,既彰显了主题,又凸显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认知。一、真题回放(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二、佳作赏析不被羁绊,向上攀登湖北考生有人曾经批评那些留恋于眼前风景的人:“何必刻意停留?何必折枝取粉?往前走,一路走来自有一路花开!”的确,人生就像是一次旅行,不必拘泥于个中细节,只要往前走,向上攀登即可。一个成功的人,不为辉煌成绩所羁绊,才能更上层楼。李娜,第一位获得网球大满贯单打冠军的亚洲人,用她的努力推动了网球在中国乃至亚洲的发展。xx年她荣获法网冠军后并没有沉溺于当时的辉煌之中,而是比以前更加努力,更加执着。她的训练量同比她年轻十岁的选手差不多,烈日当空,她仍然在训练,最终赢得了新科澳网冠军的美誉。诚然,李娜是不为辉煌所羁绊的,她跳出牢笼,追求更高的目标,才得以成就一世美名。不被羁绊,向上攀登,这是天才的所为,也是智者的所为。扎克伯格,最年轻的自行创业亿万富翁。高中时,拒绝年薪95万美元的工作机会,他没有停歇;在哈佛就读时放弃雅虎十亿美元的收购,他没有停歇;大学毕业拒绝比尔·盖茨的邀请,他没有停歇。他用智慧打造了风靡全球的脸谱网!科技如此,文化亦然。村上春树,享誉世界的知名作家,在获得日本文学的诸多奖项后仍笔耕不辍,开拓了创作的新天地,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试想,若扎克伯格当年接受了年薪95万美元的工作,停止学习和创业,哪有如今的脸谱网?若村上春树停步于已有的奖项荣誉中,哪有经典的《挪威的森林》的问世!可见,正是他们的向上攀登,才成就了他们新的高度。不被羁绊,勇敢地大步向前,何必停留于小天地孤芳自赏?韦慧晓身上光环无数,却为了心中更高的追求,不断努力,终成为辽宁舰“首位女博士军官”;杨澜以知名主持人的身份赴美深造,从而打造了高端访谈节目。人生是一场旅行,何必停留于这一隅的芬芳,下一站或许更美好,不断攀登的人,才能领略更美的风景,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品位。不被羁绊,向上攀登,路上有花有鸟有流水,往前走,下一站,就是天堂![赏析] 本文选材丰富,做到强化渲染材料的表现和结果,并且抓住最佳切入点,渲染材料的细节。所选素材都充分有力地论证了“不被羁绊,向上攀登,实现自我”的观点。本文在素材的处理上,点面结合,李娜、扎克伯格、村上春树这三则素材是详写,这是用“点”法;接着再概述韦慧晓、杨澜等人的事例,这是“面”上的概述。这样就做到中外名人事例结合,有详有略,点例与面例结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例文一]汗水中的启迪——我看《父亲》楮以文那是怎样的一张面孔,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那是怎样的一双眼睛,又是怎样的一副心情?总领全文,先声夺人。一连串急促的追问,陡然掀起文章的波澜,发人深省。这是我看了《父亲》这幅油画后,油然升起的一连串问题……浑身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眉宇间充满着慈爱、温和、淳朴、辛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黝黑的皮肤和晶亮的汗滴。我看到了,看到了他在烈日下辛苦耕耘的情景,在寒夜里披星戴月的场面。再看那双手,那双终年握锄头的手,苍老但不显得无力。手上有的地方已经开裂而用纱布裹缠,这就是辛勤劳动的见证。手上端着盛着老叶茶的碗,可又有谁知道他洒下的汗水该用什么盛?不怕洒下汗水结不出果实,你看,他身后那金黄色的麦场正是汗水的结晶。猛抬头,他的眼睛似乎在看着我,嘴角微启,好像要说什么。是要说劳动的甘苦,还是要告诉我们“粒粒皆辛苦”?是要诉说丰收的喜悦,还是要说这丰收来之不易?看着他,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中了。那满脸的皱纹、咄咄的目光、渗透出的汗水、劳作一生的双手……这就是我们的农民,世界上最勤劳、朴实的人;用汗水灌溉土地,用辛劳换来丰收,这就是我们的农民,用汗水养育我们的父亲。这幅画究竟要给我们多少启迪呢?我又在沉思中皱起了眉头……皮肤、汗滴、眼睛、皱纹……作者从“中心印象”入手,抓住了素材的牛鼻子。同时紧紧抓住素材的“中心印象”而向外自然地辐射出去,既扣住自己立意的中心,又适当联系生活实际,很好地转换了原始素材,表现了自己文章的立意。 (选自《新语文写作》)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布局谋篇,文章开头就是一连串急促的追问,陡然掀起文章的波澜,发人深省;紧接着总说素材(画面)给自己留下的强烈的印象——“浑身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眉宇间充满着慈爱、温和、淳朴、辛劳……”深深地抓住了素材的“
中心印象”。 [例文二]父 亲——油画《父亲》评介张晓东朋友,你看过罗中立作的《父亲》这幅油画吗?我劝你看看吧,仔细地看看吧!它会使你感动,它会让你流泪,它会引起你的深思……运用排比,热情洋溢、感情充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朋友,看看这幅画吧:画面上,一位老农民——一个典型的“乡巴佬”正端着一碗水要喝,他那慈祥而又悲楚的目光正望着你。他的头上包着白毛巾,干裂焦灼的嘴唇间只剩了一颗牙齿。在他黝黑的额头、脸上,纵横着刀刻般的道道皱纹,渗出了豆大的滴滴汗珠。这位老农民背后,一片正在晾晒的麦子,闪着耀眼的金黄色;麦子上,放着一把耙子,那上面仿佛留着老汉刚刚流下的汗水哩。啊,多长的劳动时间过去了,他刚刚放下耙子,端起破旧的水碗。当午的阳光这样强烈地照射着他的眼睛、汗珠、水碗,还有麦子……①啊,朋友,仔细地端详这幅画吧!你不觉得可以听到他的呼吸吗?你不觉得他就像真人一样在你面前吗?你不觉得他就是养活了我们大家的“父亲”吗?啊,朋友,再仔细地看看这幅画吧!你会听到父亲那沉重的喘息,会感受到他突起的青筋的跳动,会体会到他血液的奔流,会发现他胳膊的抖动,会嗅到他身上的汗腥味。②你一定会觉得他就是养育了我们的父亲!你看看他身后的麦堆,再看看他手里拿着的那只粗瓷大碗吧,我们的父亲劳动了大半辈子,不知用血汗换来了多少个丰收,而他自己却仍然生活在贫困中。那只大碗,可能是他的父辈或他自己在旧社会当长工时用的,可是30多年后的今天,他还在拿着它喝水呀!(是的,他是现代的农民——他的左耳上还夹着一支圆珠笔。)正是在①②这样的“中心印象”之上,作者将油画素材定位于在贫困中挣扎但养活我们的“父亲”的形象。没有人不爱自己的父亲,作者将对父亲的情感移入文章形象,正是从最熟悉最有情的角度切入,才有了文章细腻的观察、真挚的感情,尤其是有了文末的为祖国而奋斗的豪情,而这种豪情正源于“父亲”这一形象对作者心灵的强烈冲击!
最令人心酸的是他的神情。朋友,那么老实巴交,那么忠厚、朴实,然而却隐藏着几分酸楚。朋友,假如你早出生30年,你可能见到过这种神情,那是旧社会逃荒要饭的乞丐的神情。而他,不是向我们要饭的乞丐,而是给我们饭吃的父亲啊!可他的神情为什么和乞丐那么相似呢?文末所产生的要为这样的“父亲”、这样的祖国而奋斗的决心,因为有前文的激情做基础,不仅没有丝毫的突兀感,反而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我们中国的农民苦啊,我们的祖国穷啊!可是,朋友,祖国的贫穷面貌要靠我们有志的新一代来改变啊!朋友,当你看着这幅画的时候,想到这些了吗?父亲的眼睛望着我,我凝视这《父亲》。想到了这些,我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增添了奋斗的决心。朋友,你呢?(选自《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由于这是一篇“评介”性的文章,带有向别人介绍的意图,所以文中使用了第二人称的写作手法和“朋友……”等一系列带有呼告语气的排比。从开始的“你看过罗中立作的《父亲》这幅油画吗”,到“看看这幅画吧”,到“仔细地端详这幅画吧”,再到“再仔细地看看这幅画吧”,最后是“朋友,你呢”,这些都让文章有了亲切感,一下子就打动了读者,走进了读者的内心。本篇文字,激情飞扬,催人振奋,发人深省。 [例文三]小 丑[俄国] 屠格涅夫世间曾有一个小丑。他长时间都过着很快乐的生活;但渐渐地有些流言传到了他的耳朵,说他到处被公认为是个极其愚蠢的、非常鄙俗的家伙。交代原因,引出下文。一位极其愚蠢而又非常鄙俗的“小丑”,因为别人瞧不起他,于是就想了一条高招,对受大家喜欢的名人名作,统统加以彻底否定,一律进行猛烈抨击。小丑窘住了,开始忧郁地想:怎样才能制止那些讨厌的流言呢?一个突然的想法,终于使他愚蠢的脑袋瓜开了窍……于是,他,一点儿也不拖延,把他的想法付诸实行。他在街上碰见了一个熟人——接着,那个熟人夸奖起一位著名的色彩画家……“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这位色彩画家早已经不行啦……你还不知道这个吗?我真没想到您会这样……您是个落后的人啦。”熟人感到吃惊,并立刻同意了小丑的说法。
“今天我读完了一本多么好的书啊!”另一个熟人告诉他说。“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你怎么不害羞?这本书一点儿意思也没有,大家老早就已经不看这本书了。您还不知道这个?您是个落后的人啦!”于是,这个熟人也感到吃惊——也同意了小丑的说法。“我的朋友某君是个非常好的人啊!”第三个熟人告诉小丑说,“他真正是个高尚的人!”“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某君明明是个下流的东西!他抢夺所有亲戚的东西。谁还不知道这个呢?您是个落后的人啦!”第三个熟人同样感到吃惊,也同意了小丑的说法,并且不再同那个朋友来往。总之,人们在小丑面前无论赞扬谁和赞扬什么,他都一个劲儿地驳斥。只是在这个时候,他还以责备的口气补充说道:“您至今还相信权威吗?”“好一个坏心肠的人!一个好毒辣的家伙!”他的熟人们开始谈论起小丑了,“不过,他的脑袋瓜多么不简单!”“他的舌头也不简单!”另一些人又补充道,“哦,他简直是个天才!”末了,一家报纸的出版人,请小丑到他那儿去主持一个评论栏目。于是小丑开始批判一切事和一切人,一点儿也不改变自己的手法和自己趾高气扬的神态。现在,他——一个曾经大喊大叫反对过权威的人——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权威了,而年轻人正在崇拜他,而且害怕他。他们,可怜的年轻人,该怎么办呢?虽然一般地说,不应该崇拜……可是,在这儿,你试试不再去崇拜吧——你就将是个落后的人啦!在胆小的人们中间,小丑们是能很好地生活的。只要有人在他面前称赞什么人,他都对这人给予彻底否定,极尽丑化之能事。最后他竟然成功了,“一个曾经大喊大叫反对过权威的人——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权威了,而年轻人正在崇拜他,而且害怕他”。像这种自己毫无建树而专靠否定别人混出一些名堂的人,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人——且都有着各具时代特色、民族特色的不同表现形式。但是,像作品中“小丑”这样典型、夸张的人物,在真实生活中恐怕不大可能确有其人。如此典型、夸张的人物表现,必定是撷取了生活中大量的素材,然后经过作者的集中、加工、提炼,才塑造出来的。(选自《世界文学随笔精品大展》,黄纬经译,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
这篇文章是屠格涅夫在生命的晚期写的,收在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散文诗》里。这一时期,他旅居国外,理想受挫,身患重病,情绪悲观。所以《散文诗》里的大部分作品都流露出作者前途渺茫、浮生若梦的消极情绪。可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深刻的批判和对社会丑陋面目的鄙视。屠氏的散文诗里,几乎充满着他的人生经历中积累的经验,以及由此升华、思考、总结而成的深邃的哲理性的语言和形象,富有智慧和诗意,既给人警示、联想和咀嚼的余味,又有强烈的感染力,使读者在愉悦、欣赏的同时,得到灵魂的净化。 [基础达标]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白宫有位著名人士,成名后回忆道:“我们弟兄几个的成功,应当归功于我们的母亲。记得小时候,有一天,妈妈买回一些苹果,我和弟弟们争着要那个最红最大的。这时候,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拿在手中说:‘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谁都想得到它。很好!现在,我把门前的草坪按你们年龄的大小分成了几块,你们来一个剪草坪比赛,谁想得到最好的,谁就得争夺第一。你们努力吧!’经过努力,我终于得到了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由于从小受妈妈的教育和熏陶,今天,我们兄弟们个个事业有成。至今,我仍忘不了妈妈给我们分发苹果时的那番话。”阅读这则材料后,有人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论点:A.要有竞争意识。B.教育小孩要循循善诱。C.妈妈对孩子成才影响最大。D.要成就事业,从小就要听家长的话。以上论点,你觉得哪一个最深刻?请说出你的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和D都是立足于孩子的,显然立足点不对。纵观供料,其立足点应放在妈妈身上。B虽然立足点是对的,但所说的不是所供材料的重心之所在。供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应从整体上去把握。这则材料从整体上看,它所强调突出的是: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因此C项是最佳的立意。它透过文中的“我们弟兄几个的成功”这一现象,看到了母亲对他们的教育、影响是最关键的因素这一本质。因此,C深刻。2.请将下面的原稿进行修改,力求更加细节化,增加内涵,使材料更加丰满。[原稿] 勾践没有怕,于是他完成了自己灭吴的大业;文天祥没有怕,于是他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篇;布鲁诺没有怕,于是人们知道了“太阳中心说”……他们是勇敢的,因此他们是成功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勾践没有怕,于是他完成了自己灭吴的大业;文天祥没有怕,于是他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篇;布鲁诺没有怕,于是人们知道了“太阳中心说”……他们是勇敢的,因此他们是成功的。这,其实也是人类史上的大幸。如果没有这些无畏的先行者、人类的脊梁支撑在历史里,人类的历史不知要暗淡多少!文化的鲜活之气将减淡多少!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景色,不就是那些无畏的巨石大礁演绎的吗?3.阅读下面材料,请至少从两个角度提炼素材蕴含的内在意义。1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与中国青年对话。他在回答复旦大学学生“如何才能走上成功道路”的提问时说,成功的人都是那些不断努力工作,同时还不断地寻找新途径进行提高的人,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接受常规。不管是在科学领域,还是在艺术领域,只有这些人才能出人头地。奥巴马说,他对青年有一个忠告,这个忠告对他来讲很有用。那就是“
我最敬仰的那些成功的人士,他们不但考虑自己,同时还考虑超越自己的事情,他们希望为世界作出贡献,希望为自己的国家作出贡献,为自己居住的城市作出贡献,他们希望除了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影响,同时给别人的生活也带来影响。有时候我们会忙于挣钱、买好车、买大房子,这些尽管也很重要,但是那些真正在青史上留名的人则有更大的向往,他们思考如何帮助更多的人吃饱饭,能够让更多的儿童受到教育,如何能够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等等。只有这些人,才能在世界上作出贡献,才能名垂青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从奥巴马与青年学生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提炼出素材蕴含的两个内在意义:①年轻人应该具有远大目标,对社会、国家、世界作出突出的贡献。②年轻人要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走向成功。4.对素材的使用要根据中心的需要进行调整。下面一段文字,论点与论据不够一致,缺乏一个贯穿全文的中心,如果让你以“跬步与千里”为题来改写这段文字,该如何重新组织材料呢?要求:(1)必须使用原文中的两个例子;(2)必须运用比喻句来揭示“跬步”与“千里”之间的关系。[原文]学习要刻苦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确如此,我国古代的射箭手纪昌,为了打好学射的基础,就先练基本功。第一步练眼睛长久地睁着不动,直练到连针尖刺到眼边都不眨一下眼睛,才练第二步。随后,每天都找一个细小的目标,眼睁睁地盯着,要求能把小东西看成大东西,这才去练习射箭。经过苦练,他终于成为名射手。还有晋朝书法家王羲之,从小潜心学书,从点、横、撇、捺学起,不知经过多少寒冬酷暑,他练完就到池边洗笔,天长日久,竟把池水染黑了。试想,如果他们没有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能够成为名手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果把“至千里”比作学有所成,那么,这成功只能来自一个个“跬步”的点滴积累。事实不也正是如此吗?如果纪昌在学射时,没有先练“视而不瞬”,再练“视小如大”这些基本功,又怎能有名射手那“质”
的飞跃?如果王羲之学书时,没有天天染黑池水,日日从点、横、撇、捺练起这一“量”的积累,又怎能有一代书圣那“质”的飞跃?没有涓涓细流的汇积,就不会有汪洋大海的形成;没有粒粒沙石的堆聚,就不会有巍峨山岳的耸立。你学习的一个个公式,就是汇积学海的涓涓细流;你学习的一篇篇课文,就是堆起书山的粒粒沙石;你每天的一堂堂新课,便是你“至千里”的跬步!朋友,你想要学有所成吗?那就从点滴积累做起吧!5.阅读四川考生的优秀作文片段,试分析作者是如何使用和处理李代沫这一素材的。站起来,千万别倒下。小孩初学步时,总是要拼尽全力才能站起来,且一不留神又会倒下。其实我们都是小孩,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可无论经历怎样的磕磕绊绊、起伏跌宕,我们都要站稳自己的脚跟。草根歌手李代沫在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经过几轮厮杀,为无数观众所知,从一个普通人到万众瞩目的大明星,李代沫站起来了。可他一不留神,便掉进了吸毒的深渊,怕是难以留住他在公众心目中灵魂歌者的形象了。许多人都容易在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感受后飘飘然,以为自己真的爬到了最高峰,殊不知,山的那边,还有更高的山。身体的站立,每个体格健全的普通人都能够做到,但精神的站立,庸庸碌碌者无法做到。——《从站起来说开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集中笔墨,捕捉中心印象,抓住“草根歌手”“吸毒”,来论证“站起来,千万别倒下”。注重材料的表现和结果的强化渲染,使材料丰满,观点深化。[能力提升]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人只有一直往前走,才能把影子甩在身后!——何东霖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写作提示]材料只有一句话,用了暗喻的修辞,故而审题时首先要明确“影子”的内涵义。“影子”,可指自身的负面情绪,如心中的痛苦、顾虑、犹豫、悲观、失落、烦恼等不利于前行的东西;也可以是自身得到的负面评价,如别人的指责成为自己心灵的包袱;还可以是种种阻止自身前进的负能量,如束缚、禁锢、传统、模式、名利等。
与影子相对应,“一直往前走”就应该指不能深陷于影子之中,要走出、摆脱“影子”。“人”,可以是个体的“我”、群体的“我们”,甚至民族、人类。(个人的挫折印记要靠自己摆平,民族的耻辱烙印要在自强努力隐忍中摆脱,国家改革路上的问题,要在不断继续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完善……)从文体角度来说,选择写议论类文体会比较好把握;而从作文出彩的角度来说,选择写记叙类文体会更易贴近生活,写出真情实感,打动阅卷老师。[参考例文]甩开影子神说,要有光。于是日光璀曜,明媚旿然。魔说,要有影。于是涩影逼狭,黯淡晦然。卑微的人类千方百计地寻找一个没有影的姿势,但光影同生他们怎能忤逆神魔之意?于是有人说,那就一直走吧。一直走,把影子甩在身后。夸父和愚公早已迫不及待地踏上行程。一个是高昂起头颅,汗浃衫透;一个是深埋下腰背,刨挖铲锄——匆匆碌碌却又绝不止步。执着地往前行着,把那些“自然面前人太渺小”的自卑定论统统甩在身后,便就一直去追去逐。而那勾践也稚鸟振翮般奋力迈开了脚步。身为吴地中鄙贱的囚奴,曾是一国之君的他满心满怀尽是褪不尽的亡国丧家之痛,丧如墨,黑如影。那是层层涂抹在他心底的黑色墨影,干涸了血脉皴裂了心灵,痛楚日夜随行。啊,是被鬼魅的阴影噬得体无完肤吗?——不,当然不!勾践长髯一甩,放开大步,执着地在时间轴上行走。尽管那份浓重的痛楚依旧如影,却也只能在他铿锵前进着的步伐后踉跄地随行!对,就像这样义无反顾地前进,把那影痛痛快快地甩在身后!毋庸讳言,每个人脚下都踩着一条影子。正如雷诺阿费力地握着画笔的手在亚麻布上投下了枯衰的影,史蒂芬轻靠在轮椅背上的头在语音合成器上投下了歪斜的影,李清照独守在窗槛边倾身远眺的身子在纱帘上投下了哀伤的影,文森特拄腮仰望星空的轮廓在斑驳的墙壁上投下了孤独的影。可不论那影是如何模样,它们永远该被我们踩在脚下,甚至狠狠地甩在身后:你看那一只画手挥洒明媚,一片宇宙妙想奇思,一缕哀愁幽婉浓郁,一抹钴蓝天旋星转。他们向着自己认定的前方执着前行,踩着影子昂首阔步——把影子踩得支离破碎!前行!甩开它们!脚下的影子,那是我们所背负的难逾越之局限、难逆转之失败、难治愈之伤病、难宽慰之痛楚。不可避免,却总妄图避讳。当绞尽了脑汁思索那个没有影的姿势却以徒劳无功告终时,人们迸做了两派:全然放弃任凭影子蚕食自己的人们,和化影子为笞鞭一路策马向前的人们。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选择:坐下来愤恨地看着你的影子,或者迈开腿边走边望向前方。看起来人们会倾向后者,但谁敢说自己没有过泄气了盘坐下的时刻?那时摸摸地上的影子,凹凸有致。心里酸涩地钝痛。
其实神魔之意你无需泯灭,毕竟也正是那灰黑的影暗示着你光明随行。而你只需要鼓起勇气迈出步伐,甩开影子执着前行。所以要我说,去他的神魔——看我执着前行![点评] 文章开篇借作文材料,体现了善于在开篇运用叙述的优点,“一直走,把影子甩在身后”开宗明义,点出写作论点。紧接作者巧用连接句深入分析“身与影”的关系,即拼搏奋发,追求光明,抛弃影子,远离黑暗。作者运用例证法,生动形象列举了夸父、愚公、勾践等人物的奋斗历程。赞美他们获得的光辉成就,论证精彩,说理透彻。对于材料的压缩和扩展使用恰到好处,有力支撑了自己的观点,论证逻辑严谨,情真意切。以“看我执着前行”一句收尾,与开头段的“一直走吧。一直走……”做到了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