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肖德望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朱子语类三则肖德望

ID:1034912

大小:56 B

页数:8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主备:肖德望老师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教学重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对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具体研习 第一则 1、齐读 -页脚--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2、分析课文老师读(1)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熟读、精思、不贪多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2)由朱子的读书方法你会想起哪些名言警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o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无   题              【今】竹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愚。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亲。(3)对你学习的启示: 第二则1、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细         学者:求学的人         以为:以……为2、此卷中“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社会的道德伦常     小路:人欲,人心的物质欲望     原因:无克己工夫-页脚-- - 思考:(1)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2)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 圣人:自然存天理 贤人:先分辩再行动 普通人:克制私欲 3、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o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oo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则在后天的修养中更加用力,时刻克己复礼,不为人欲所牵引,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第三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睹:察看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2此卷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 怎样阐述义利问题的?(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       围绕“义利”二字展开:读书之首要目的在于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    义利来源于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子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3、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观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o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oo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o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o  在市场经济今天,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仍须把守住心中道德的底线,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页脚-- -4、课文回顾: 第一则:读书方法→义理 第二则:天理、人欲 第三则:义、利  六、小结读书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王国维《人间词话》 附:      四、合作探究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原本的意义。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把精神的需求都废除了。这和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回不因为物质生活低下而放弃理想的行为是一致的。今天,我们重提朱子的学说,不光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更重要的是,合理继承古人的精神遗产,为现实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但一些人仍是欲壑难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人欲”无度,“天理”何存?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因为“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所以说,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盾。例如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的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五、课堂寄语: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朱子语类》学案第一部分课前热身一、阅读下面一首朱熹的两首《观书有感》,回答后面问题: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其二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页脚-- -1、朱熹被称为“理”家宗师,这两首小诗看似写景,实际上都含有言外之意,富含理趣。那么你能从两首诗中分别读出什么景象?又分别能悟到什么道理呢?其一:一块半亩见方型的小水塘,像是一面展开的镜子,平静清澈,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哲理:半亩水塘因有了活水的不断补给,才显得清澈明亮,人的智慧、知识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永远地增长。人要心灵澄明,就得活读书、读活书,时时补充新知。也可以理解为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才能达到新的境界。也用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或者认为是宇宙中的一切只有不断地更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二:一夜的时间里,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哲理: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因为积累多了,人会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读书积累是以贯通为归宿,而贯通则以积累为基础,这是人们在读书中需要把握的。人的修养也是一样,往往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在。2、这两首小诗在表现手法的使用和风格特征上有什么样的共同之处?请简要回答。这两首诗都是借景喻理诗,都以鲜明的形象表达来自已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既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其所包含的思辨性,非常引人入胜,正是所谓的“寓物说理而不腐”。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注)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说苑》)     (注)虚无:虚心、谦虚的意思。①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2分)②故曰巧伪不如拙诚(2分)③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2分)④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2分)译:①士人不会因为私利而转移志向,不会因为祸患而改变节操。(或“士人不会因为私利或祸患而改变他的志节)    ②所以说奸诈虚伪不如笨拙诚实。③求学问道毫不倦怠,是用来修养自己的。    ④(士人)崇尚谦虚的原因,是这样能够顺应变化而又符合时宜。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愦愦         着意          埽除           芜秽           如履薄冰恁地         剖判          札定脚         不肖           战战兢兢答案:kuì zhuó sǎo wúhuì bó nèn pōu zhá xiào jīng四、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古之学者为人2、只提醒精神3、天理所在4、寻常遇事时5、若是中人之资质6、不流于人欲-页脚-- -7、须大段着力8、极要与他埽除打叠9、不得苟且放过10、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答案:1、求学的人;2、提神醒志;3、心之本然;4、平常的;5、天生的才能、性情;6、向坏的方向转变;7、仔细地;8、特别需要;9、随便地 10、无才、无能、不贤、不正派。五、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或者异体字,并翻译其意思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答案:1、“工夫”同“功夫”,本领、造诣;2、“埽”同“扫”,洒扫;3、“著”同“着”;4、“克治”同“克制”六、实词积累1、穷①穷得多少义理 (《三则》)②穷则独善其身  ③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④岂效穷途之哭?(《滕王阁序》)⑤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⑥穷乡僻壤 2、处①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朱子语类》)②愚臣处不讳之朝(《求谏》)③不见玉颜空死处(《长恨歌》)④留恋处,兰舟催发(《雨霖铃》)⑤处江湖之远(《岳阳楼记》)⑥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庄子》)⑦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⑧幽独处乎山中(《涉江》)3、机①此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朱子语类》)②一日万机(《求谏》)③机发吐丸(《张衡传》)④不闻机杼声(《木兰辞》)⑤睹其机兆(《先主传》)⑥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诸葛亮传》)⑦太祖少机警(《三国志》)4、过①若读之数过(《朱子语类》)②卒令不闻其过(《求谏》)③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页脚--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⑤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⑥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⑦过犹不及5、克①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朱子语类》)②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朱子语类》)③克己复礼(《论语》)④围之不继,攻之不克(《烛之武退秦师》)⑤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贞观政要》)⑥然性俭克,少恩情(《朱脩之传》)⑦不克蒙其泽(《祭十二郎文》)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喻于义                   不能喻之于怀  B.自然存天理而行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C.明知合行大路                 合朝交欢 合家欢乐D.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     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答案:1、①推究、追究到底;②与“达”相对,不得志、不显贵;③穷尽、走到尽头;④与“通”相对,到尽头的、阻塞不通的;⑤穷尽 ⑥贫困的;2、①……的时候 ②处在③……的地方④……的时候⑤处于、处在⑥交往、相处⑦处置、安排⑧居住3、①关键②事务③机关、机键④织布机⑤通“几”,先兆、苗头⑥机会⑦机灵 4、①量词,表示行为次数②过错、过失③责备④过于、过分⑤经过、路过⑥拜访、探望⑦超过。5、①攻克、战胜②克制③克制④战胜⑤能够⑥通“刻”,苛刻 ⑦能够。6、A.(都是使……明白)B,使……在心里留存;问候C,应该;全、满D走一步,指有所行动;趋向,趋于七、虚词积累1、即①略晓其义即厌之(《朱子语类》)②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求谏》)③即从巴峡穿巫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④即今之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⑤来即我谋(《氓》)⑥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⑧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2、乃①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朱子语类》)②则是不乃窃齐国……乎?(《胠篋》)③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④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蔺列传》)⑤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⑥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页脚-- -⑦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以①必须明理以先之(《朱子语类》)②勇猛以行之(《朱子语类》)③何以利吾身(《孟子见梁惠王》)④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胠篋》)⑤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⑥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向脊轩志》)⑦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求谏》)⑧夫夷以近,而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答案:1、①于是,就②于是,就③立即④就是,表强调⑤接近、靠近⑥就  ⑦当时、当天⑧表假设2、①却 ②是,帮助表判断③于是,就④副词、才⑤在,处在⑥而,又,表并列⑦你的。3、①来,表目的②相当于“而”,表修饰③介词,用④介词,把⑤介词,因为 ⑥凭借⑦连词,因为⑧相当于“而”,表并列。八、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解释句子: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2、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3、仁以为己任4、乃为人欲引去答案:1、判断句,2、定语后置句,3、介词宾语前置句,4、被动句。 -页脚--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