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胠箧》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下交征利征:求取,追逐B.不夺不餍餍:满足C.故逐于大盗逐:驱逐D.何适而无有道邪适:到【解析】选C。逐:追随。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解析】选C。C项,“而”均为转折连词。A项,①助词,的;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代天下人。D项,①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②助词,表示停顿。3.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与“何以利吾国”相同的一项是()A.天下未之有也B.此世俗之所谓知也C.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D.故跖之徒问于跖曰【解析】选A。A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B项,判断句;C项,被动句;D项,状语后置句。4.翻译句子。(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从来没有讲仁的人遗弃自己父母的;从来没有行义的人不顾自己的君主的。(2)既然这样,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的人,难道不正是替大盗积聚的人吗?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太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则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选自《庄子·山木》)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公任往吊之吊:慰问B.自伐者无功伐:夸耀C.为其布与布:财帛D.绝学捐书捐:捐献【解析】选D。捐:丢弃。6.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孔子“全身远祸”的一项是() ①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②辞其交游③逃于大泽④削迹于卫⑤徐行翔佯而归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③④【解析】选B。①说明孔子招致祸害的原因;④叙述孔子在卫国被驱逐。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中的孔子是一个谦虚而又勇于改错的人物形象,和《论语》中的孔子不能等而视之。B.太公任认为至人心地纯一,行为平常,不求声名,不显露自己,所以免受伤害。C.子桑雽认为假国人林回丢掉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逃命,正可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以利害相维系,而应以天性相联结。D.这两段文字,借孔子的故事说明无欲无用、顺应自然的处世哲学,说明庄子思想与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解析】选D。不能说明庄子思想与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公义使邦国高举,罪恶是人民的羞辱。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是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2)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附【译文】孔子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七夜不能生火煮饭。太公任前去看望他,说:“你快要饿死了吧?”孔子说:“是的。”太公任又说:“你讨厌死吗?”孔子回答:“是的。”太公任说:“我来谈谈不死的方法。东海里生活着一种鸟,它的名字叫意怠。意怠作为一种鸟啊,飞得很慢,好像不能飞行似的;它们总是要有其他鸟引领而飞,栖息时又都跟别的鸟挤在一起;前进时不敢飞在最前面,后退时不敢落在最后面;吃食时不敢先动嘴,总是吃别的鸟所剩下的,所以它们在鸟群中从不受排斥,人们也终究不会去伤害它,因此能够免除祸患。长得很直的树木总是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总是先遭枯竭。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是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从前我听圣德宏博的老子说过:‘ 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成就功业;功业成就了而不知退隐的人必定会毁败,名声彰显而不知韬光养晦的必定会遭到损伤。’谁能够摈弃功名而还原跟普通人一样?大道广为流传而个人则韬光隐居,道德盛行于世而个人则藏誉匿耀不处其名;纯朴而又平常,竟跟愚狂的人一样;削除形迹捐弃权势,不求取功名。因此不会去要求他人,别人也不会要求自己。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呢?”孔子说:“说得实在好啊!”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弟子,逃到山泽旷野;穿兽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实;进入兽群兽不乱群,进入鸟群鸟不乱行。鸟兽都不讨厌他,何况是人呢!孔子问子桑雽道:“我两次在鲁国被驱逐,在宋国受到伐树的惊辱,在卫国被人铲除足迹,在商、周之地穷困潦倒,在陈国和蔡国间受到围困。我遭逢这么多的灾祸,亲朋故友越发疏远了,弟子友人更加离散了,这是为什么呢?”子桑雽回答说:“你没有听说过那假国人的逃亡吗?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有人议论:‘他是为了钱财吗?初生婴儿的价值太少太少了;他是为了怕拖累吗?初生婴儿的拖累太多太多了。舍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为了什么呢?’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这个孩子跟我则是以天性相连。’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抛弃;以天性相连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包容。相互收容与相互抛弃差别也就太远了。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孔子说:“我会由衷地听取你的指教!”于是慢慢地离去,闲散自得地走了回来,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弟子没有一个侍学于前,可是他们对老师的敬爱反而更加深厚了。三、文化经典阅读9.(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注]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注】易:修治,耕种。(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概括出尧、舜的“忧”,关键在于理解句意。结合“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和“为天下得人难”,可以知道尧、舜的“忧”主要是为天下得人才难。要概括出农夫的“忧”,抓住关键句“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即为自己耕田的丰收与否而忧。答案:(要点)①“忧”的内容不同;②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③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得而忧。 (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由尧思得舜,舜思得禹、皋陶可知,这里所希望得的“人”是治国之才,由“惠”“忠”“仁”三个层次可知,孟子把“为天下得人者”称作“仁”,在最高层次,可见其难。人才要具备“惠”“忠”“仁”三个品德,可见其少。分层作答即可。答案:(要点)①“得人”中的“人”,是治国理政的人才,②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③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意思对即可)附【译文】尧把得不到舜当作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当作自己的忧虑。把耕种不好百亩田地当作自己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给人叫惠,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叫忠,为天下物色贤才叫仁。因此,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物色到贤才是困难的。【强化提升】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4题。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注】①囿: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方:方圆B.刍荛者往焉刍荛:割草砍柴C.问国之大禁大禁:重要的禁令D.不亦宜乎宜:适宜【解析】选D。宜:应该。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解析】选C。C项,代词,其中/代词,它(代指郑国)。A项都是介词,在;B项都是介词,和;D项都是结构助词,的。3.本文段的主旨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主旨:与民同之,即与老百姓利益一致,不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对百姓的侵害之上。论证手法:对比。对比文王与齐王的不同做法,对比由此产生的百姓的不同反应。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曰:“若是其大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2)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附【译文】齐宣王问道:“周文王的园林方圆七十里,有这事吗?”孟子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孟子说:“百姓还觉得小了呢。”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可以去, 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二、(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论语·里仁》)②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注】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①是:这;道:方法。强调得到富贵要有正确的渠道、方法。②与:送给;取:获取;诸:之于。强调送出与获得都要合乎道义。解题时要准确理解文章,提炼材料要点,注意两句关键词的异同,找出相同与不同点。答案:(1)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意思对即可)(2)《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要合乎道义。(意思对即可)附【译文】①财富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们,就不会享有。②(如果)不符合义,不符合道,一点点小东西也不拿去送人,一点点小东西也不拿别人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