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宁国市西津小学童兰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9页内容及相关的习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索和理解除法与分数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并从中体会到用分数表示除法商的优越性。2、能在几组例证的探索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探究的能力。3、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规律,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发现、掌握除法与分数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两个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一、开门见山,抛砖引玉。1、把6颗糖,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颗。2、把3颗★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颗。3、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个。【设计意图:虽然只是简单的3道题目,但却复习了旧知识,同时又巧妙地引出新知识,抛砖引玉,为下面的研究埋下伏笔。】二、承上启下,初步建模1、承接前一个问题: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根据整数乘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1÷3;根据分数的意义,每人可得这个蛋糕的1/3,借助蛋糕图可知,1个蛋糕的1/3也就是1/3个蛋糕。因此1÷3的商可以用分数1/3表示。[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根据分数的意义,直接用分数表示结果;其次借助数形结合,巧妙地把除法计算与分数初步联系起来。]2、把题目改为: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4名、5名、6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个?3、追问:如果平均分给7名、8名、9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个?如果是b名同学呢?[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初步理解:如果被除数是1,不管除数是几,都可以用几分之一的分数表示1÷几的商。初步建立
数学模型,为下面的研究奠定基础。]三、深入探究,理解含义出示例2:把3个月饼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个?采用同桌合作的形式用圆形卡片分一分,通过“估算——猜想——验证——汇报反馈-——小结”这几个环节,明确:可以用分数3/4表示3÷4的商。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两个预案,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预案1:先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1份,就是1/4个;再用同样的办法平均分另外2块同样大小的月饼。这样每人分得3个1/4个,就是3/4个。预案2:把3个月饼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取其中的1份,就是3个月饼的1/4。1份有3个1/4,拼起来就是1个月饼的3/4,即3/4个。[学生对“3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4个”的思维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此,为两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摆一摆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完整地思考、畅快地表达平均分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鼓励多种思路。]四、归纳类比,发现规律1、把3个月饼,平均分给10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个?2、把7个月饼,平均分给10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个?3、把a个月饼,平均分给b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个?列出算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⑴、除法是表示“平均分”的算式,而分数是表示“平均分”的结果,是除法算式的商,板书“=”⑵、找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填写完成下面表格。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区别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分数
a÷b=a/b的具体含义,结合除法算式的意义,讨论为什么要有(b≠0)的条件(板书(b≠0))。[这个环节重点要引导学生的发现,发现分数恰好是相应除法算式的结果,中间可以用等号,发现除法算式各部分与分数各部分的关系,此处一定要通过指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比如“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中的“相当于”而不是“就是”,便于学生认识到分数与除法既联系又区别。]五、检测反馈,拓展提高1、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补充:a÷8=a÷b=2、想一想,填一填完成书本课后“做一做”第1题通过a/b=(a)÷(b),说明除法和分数之间的互逆关系;强调:“(b)可以是任何数吗?”(除数和分母都不能为0)3、解决问题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2两题4、思考提高题:0.7÷2的商也能用分数表示吗?六、全课总结。说说收获。附:板书设计分数与除法被除数÷除数=被除数(分子)/除数(分母)1÷3=1/3(个)3÷4=3/4(个)a÷b=a/b(b≠0)